设计思维视角下高中数学“问题链”的建构

2021-08-14 10:45王飞
关键词:设计思维问题链高中数学

王飞 王 翔

摘    要:设计思维具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性质,有助于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以设计思维为视角建构高中数学“问题链”,需要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特点,坚持以同理心为核心、以核心知识为主体、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等原则,整合类别,精准建构.如此,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构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关键词:设计思维;“问题链”;高中数学

设计思维具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性质,有助于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1].设计思维为21世纪的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它主张面向全员、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踊跃探索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综合运用多元知识解决问题,高度关注形象与抽象的平衡、敛聚与发散的交替、分析与综合的统一、逻辑与直观的辩证.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设计思维视角下建构数学“问题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素养和数学问题解析能力,将若干相关数学问题经过比较、提炼、打磨、整合、建构,形成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条,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构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呢?

一、坚持原则,科学建构“问题链”

高中数学教师建构“问题链”,要同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思维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相契合,要坚持科学的建构原则,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数学“问题链”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同理心为核心原则

同理心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的核心环节,它是定义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同理心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将自己设想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建构“问题链”.因此,授课教师需深入研究学生认知特性的同理、学困生行为的同理,培育学生的同理心,注重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和情感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核心知识为主体原则

高中数学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教师在建构“问题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筛选,确立教学核心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核心原理、规律、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因此,教师在建构“问题链”以前,必须充分吃透教材内容、认真备课、深入研究.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明晰学生学习的核心知识点后,再将这些知识点整合为系统式问题,注意必须确保相关数学问题能够环环相套、链式连接,以便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实验证明,以问题为导向、以核心知识为主体建构的“问题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坚持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原则

认知能力是每个人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高中数学“问题链”不是系列数学问题的简单拼凑或叠加,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对数学问题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建构.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期望值,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个人数学学习的预设目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熟练破解数学“问题链”,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坚持唤醒学生“认知冲突”原则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因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而导致的心理矛盾或冲突.面对新知识或新问题,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时,心理上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旦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決,或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直观的数学实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建构“问题链”.对学生来说,真实的情境有一种熟悉感、现实感和亲切感,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唤醒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链”学习情境,让他们大胆质疑并提问,以此引发深层思考,使其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探索、推理、论证,让他们真正体验从生疑到解疑再到获得能力的经验过程,从而实现建构“问题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

(五)坚持启发性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做题,在各类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正因为此,基于设计思维的“问题链”,其建构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建构“问题链”前应参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深入研读教学参考章节,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深刻认识问题的意义和价值,精准提炼问题、区分梯度,要问在关键节点上.教师高度关注系列问题的简和繁、松和紧、深和广、散和聚等区别与联系,按照数学思维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就会使“问题链”的建构具有启发性.简言之,建构“问题链”要顺应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应局限于简单的描述性、记忆性问题,而应更多关注思考性、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得到启发,在思维冲突中激起智慧的火花.

(六)坚持开放性原则

毋庸置疑,应该建构具有开放性的高中数学“问题链”.因为它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是推进教学任务完成的手段;既是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体现信息传输与信息加工的过程.建构的开放性的“问题链”有时会偏离预设的教学轨道,导致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师生对话与参悟的不精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全面,学生解题或思维的谬误,学生对信息加工的纰漏,教师的教学失误等.面对可能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师在建构“问题链”时就必须考虑“问题链”的开放性,运用教学智慧和应变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设问题,完善或者重新建构“问题链”,并在保持主要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调整教学内容、问题和方法,灵活多变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整合类别,精准建构“问题链”

高中数学教师建构“问题链”,需要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等,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按照不同的类别加以系统整合.这样才能精准建构不同类别的“问题链”.

(一)建构引入型“问题链”

引入型“问题链”是以数学的核心知识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生活实例或情景建构的.它能够建立模型,使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更加流畅自然,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地引导教学的高效推进.

【案例1】三角函数起始课“任意角”的教学

问题1:经过小学和初中对角的学习,你们是怎样理解角的?你们学过哪些角?请举例说明.

问题2:从旋转角度去刻画角的过程中,会新出现什么角?用不等式能表示这些角的范围吗?

问题3:现在我有两块手表不知什么原因时间出现了误差,与北京时间相比,分别快、慢10分钟,你会校正吗?

问题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脚踏动感单车转了100圈,摩天轮在空中转了20圈,机器的齿轮转动,拧动螺丝的扳手转动等.从数学建模的角度看,如何用角去刻画表征?

问题5:圆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周期性变化现象.假如“圆O:x2+y2=r2”上的点P以A(r,0)为起点做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如何刻画点P的位置变化?

引入型“问题链”需要设计出学生耳熟能詳的情境,并层层铺垫与递进,让学生体会提炼新知识的过程,从而理解新知识、新概念、新模型的建立背景和适用范围.

(二)建构探究型“问题链”

探究型“问题链”是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解题规律、揭示数学本质原理,而精心建构的富有挑战性的、蕴含创新思维的系列问题.建构探究型“问题链”,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探究能力.

【案例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复习教学

已知椭圆[C : x23+y22=1],直线[l : y=kx+b(k, b∈R)].

问题1:我们知道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和相交.你能具体给出k,b一组对应值,使直线[l]与椭圆[C]相交吗?

问题2:当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探究k,b应满足什么关系式?

问题3:若[k+b=1],直线[l]与椭圆[C]的位置关系能判断吗?

问题4:在问题3的前提下,你能否再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求出直线[l]的方程.

问题5:在问题4的条件下,设直线[l]与椭圆交于[A],[B]两点,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问题6:问题5中线段[AB]中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与直线[AB]斜率的积是定值吗?

探究型“问题链”的设计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为了解决那些难度较大或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案例2中,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核心问题分解成6个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交集的问题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和远度,进而拓宽学生做人的胸怀、眼界、意识与格局。

(三)建构迁移型“问题链”

建构迁移型“问题链”必须关注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数学语言表达的内在思维迁移;二是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思维迁移.教师建构并实施迁移型“问题链”,能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3】以案例2为基础进行变式设问及追问[2]

问题7:在[△ABC]中,[B(-6, 0), C(6, 0)],直线[AB, AC]的斜率之积为[-49],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

问题8:设[B(-a, 0), C(a, 0), a>0],直线[AB, AC]相交于点[A],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

问题9:设[B(-a, 0), C(a, 0) , a>0],直线[AB, AC]相交于点[A],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λ(λ≠0)],求点[A]的轨迹方程.

问题10:若[B,C]是椭圆[x2a2+y2b2=1(a>b>0)]长轴的两个顶点,点[A]是椭圆上异于[B, C]两点的任意一点,直线[AB]与[AC]的斜率分别为[kAB, kAC],求[kAB?kAC]的值.(待学生求出[kAB?kAC]的值后,再追问其与椭圆的离心率有何关系.)

问题11: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若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椭圆交于[B, C]两点,点[A]为椭圆上异于[B, C]两点的任意一点,直线[AB]与[AC]的斜率分别为[kAB,kAC],求[kAB?kAC]的值.

问题12:点[A, B, C]是椭圆[x2a2+y2b2=1(a>b>0)]上任意的三个点,若[kAB?kAC=-b2a2](追问时改成[e2-1, e]为椭圆的离心率),问直线[BC]是否恒经过坐标原点?

问题13:已知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B, C]两点,其中点[B]在第一象限,过点[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D],连结[CD]并延长交椭圆于点[A],求[kAB?kBC]的值,并指出它与问题10,11中的[kAB?kAC]的大小关系?

问题14:你知道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吗?请课后分组研究,从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的应用这三个维度展开自己的研究.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高考必考内容,也是一个重难点内容,它既能考查学生对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理解层次,又能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范例中构建的“问题链”立足基础,步步迁移加深:由直线方程迁移到斜率积,再迁移至离心率等诸多数学内部知识规律,最后迁移至生活实践应用.

(四)建构归纳型“问题链”

归纳型“问题链”主要是为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而建构的“问题链”,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各章节中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过程性或阶段性的重新组合、归类和总结,从而建构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化知识网络.

【案例4】“三角形”复习课(第一课时)

问题1:三角形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三角形三个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3: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4:正弦定理是如何叙述的?你能证明吗?

问題5:什么类型的斜三角形适合用正弦定理去解?试举例说明.

[追问]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6:余弦定理是如何叙述的?你能证明吗?

问题7:什么类型的斜三角形适合用余弦定理去解?试举例说明.

[追问] 1.你能用余弦定理推导三角形中线长度公式吗?2.你能叙述并证明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吗?

问题8:你能用正余弦定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吗?

问题9:你了解数学家秦九韶发现的“三斜求积”和古希腊数学家海伦的求三角形面积公式吗?

问题10:完成本章的思维导图.

正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核心知识,是整个三角函数模块的重要内容,其定理有很多应用,且各定理之间密切相关.如果能把这类问题梳理清楚,重新建构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就可以系统、全面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归纳、整合、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思想源于思维,“设计思维走进校园”是由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基础教育倡议项目,目前国内外对于设计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设计思维的高中数学“问题链”的建构,需要坚持“问题链”的建构原则,强化“问题链”类型的研究和剖析,高效整合数学课程资源,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生明辨、慎思、探究、应用等学习的质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持续、健康、高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洁娜,凌诗嘉,孔晶.设计思维支持的STEAM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80.

[2]姜先亮,殷长征.高考复习中要借“题”发挥——一节椭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2013(11):16.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问题链高中数学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