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巴克塔布城市的民俗艺术
——面具艺术帕洛克(PALOK)

2021-08-15 18:40魏巨山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巴克洛克尼泊尔

魏巨山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广东汕头 515000)

尼泊尔国家地处于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因地域之缘,促使尼泊尔各民族对于外邦文化交流及承袭相当繁盛,无论在民俗传统文化或宗教信仰上均有它独特的融合之美。

一、尼泊尔传统文化与邦交文化艺术的融合

尼泊尔国家的民俗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将文化艺术的主心侧重在于印度宗教文化以及后期的外邦文化之间融合、交流,并普及至南部谷地以及其他北部高原地区。从历史上的尼泊尔马拉王朝古都加德满都 (KATHMANDU)以及帕坦(PATAN)、巴克塔布(BHAKTAPUR)等三大重要谷地城市,因依赖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更能看出外邦文化和印度宗教文化对于尼泊尔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体现在于民俗文化方面,无论是音乐舞蹈、手工艺术、宗教壁画、寺宇建筑等等更有明显的文化融合迹象。

二、古都巴克塔布的民俗传统文化

近年来,尼泊尔历代王朝的民俗艺术文化引起了外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关注,特别是对于其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寻根求源,极力地去探索它各个时期的文化烙印。

而马拉王朝时期古都巴克塔布(BHAKTAPUR)更加能重现于该时期各文化烙印的融合形态。巴克塔布是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KATHMANDU)以东十四公里的谷地城市,该城市至今不但保留着昔日民俗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在该地区也随处都能够体现到传统文化与外邦艺术融合的表现,由此该城市也被外界学者喻为尼泊尔传统民俗文化的“中世纪陈列橱窗”,展示着尼泊尔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宗教艺术互相交织的特点。

三、巴克塔布的民俗传统节庆

尼泊尔是一个宗教气息非常浓厚的国家,几乎每天都有特殊的宗教仪式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浩繁而庄严的宗教仪式不仅成就了尼泊尔各部族的人文特质,也孕育出各种样式的民俗艺术创作。因此,对于尼泊尔的传统庆典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大众共享社群同聚之乐,以向神明至上敬意的象征仪式,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多姿多彩的民俗即时共存,庆典也就成为尼泊尔极其重要的社会环节,无论是丰收季节、宗教祭祀、民间嫁娶以及其他节日活动,都能够看到当地人对于节庆的热衷以及维护宗教传统的态度。从尼泊尔的节庆中所描述的内容无非是反映尼泊尔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与信仰的民谣故事,展现出生命与大自然之间两者的互动。

巴克塔布是尼泊尔的第三大城市,也曾是通往西藏的古商道的路线的一个繁荣城市,在该城市传统的庆典相当的频繁。节庆的时期,巴克塔布的村民聚集在广阔的空地或庙宇的中庭,观看不同宗教的各式各样的特别民俗舞蹈。当地传统民俗的种类繁多,从最单纯至复杂,变化多端。而在巴克塔布的民俗舞蹈中,比较广泛流传的是戴面具帕洛克(PALOK)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的传统起源深受印度南部的宗教文化及西藏地区的宗教(密宗)信仰所影响。舞蹈的艺术形式兼具原始宗教的宣扬以及冠冕堂皇等特色。其内容大概是依述神灵界之间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力量过程中的战役细节。面具舞蹈艺术帕洛克(PALOK)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巴克塔布最具有韵律风格的传统艺术,它遵循着一种独特的肢体上的规范。依照人物的身份与面具上的表情、手势、足部击节的有机组合,如摆转身段和手部来表达挣扎的恐惧与悲哀或表现希望的情感,所以舞蹈的律动从头部、手腕至足部,都具有特别的含义。

四、面具舞蹈帕洛克(PALOK)

在巴克塔布城市,不管是宗教祭祀或民间歌舞活动都少不了面具艺术帕洛克(PALOK)的帮衬作用。较常见的如密宗金刚面具,护法悬挂面具以及民间祭祀面具(包括宗教祭祀跳神舞,民间通俗歌舞等等),有的出于弘扬教法,普救众生为目的,也有为降伏妖魔,清除烦恼,求食谋生,自娱自乐,不同的用途及心理产生了不同的欲望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面具艺术帕洛克(PALOK),大致上分为宗教,民间两大类。宗教面具占主要比例,宗教面具多为主体或半主体,它的制作方式一般是属脱胎性。即预先塑好泥模,等泥模干后用纸、布和其他黏合材料裱糊再取泥胎,脱成硬壳。然后根据各不同神明的形象,涂上不同颜色而绘制,最后再上多层清漆坚固。帕洛克(PALOK)的面具制作也有部分面积是木制,铜制及铁制相结合,此类属印度佛教后弘期的文化产物。

此外,面具艺术帕洛克(PALOK)的宗教面具有一个庄严的宗教内涵的灌注程序,根据上述所有制作工序完毕后,要举行专门的宗教开光仪式。即念经祈祷神明将恩泽与法力,智慧,附托于新的面具或神像之中,神明的本真能进入到这一象征神像的物体内,才使面具具有向外界施发恩泽与智慧之功能。宗教面具可分为本尊,护法神及半宿伴属神之类,除了每年一次戴着表演外,其他日子都要悬挂于护法神殿内供奉祭拜,特别是护法神面具,更要供在殿内显要位置,使其更加施展法威。

另外,与宗教面具相比较之下,帕洛克(PALOK)的民间面具又属于另一类,数量虽不如宗教面具来得多,但在民间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职能广用于民间歌舞,部族祭祀等方面,民间舞蹈主要分为白面具与蓝面具戏两种。

白面具风格古朴,一般属于演义在民间尊者或胡须长者形象,面具的制作通常以黄色或白色作底纹,用山羊的皮毛来装饰面具的边缘。在进行表演的形式上,需要把代表某种物体的面具戴在额头上,形象中有白须挂前加垂耳的长者,也有长发披肩的尊者,据说此面具制作时皮毛用料特别讲究,所选用的山羊得从小精心照料,待山羊的皮毛到了制作面具所需要的长度时才宰杀取皮。宰杀时需要进行祭祀仪式,制作时毛质特别修护,去污渍后再添白淀梳理而成。

相对于蓝面具的制作方式有所不同的是,面具所采用硬质材料的平板,造型多以椭圆形为主,平板上以各种颜色的棉布料来装裱再雕空眼部与嘴巴位置。在表演时,舞者着重强调依赖面具上的特定表情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来吸引观者。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各族群祭祀,其影响范围最广泛。与前者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多样化和规范化,但同属于民间面具舞蹈以驱鬼、祭祖、迎神为主,含有净地迎神,吉祥祝福之意。以上两类民间面具舞蹈其形象着重于清除烦恼与驱赶妖魔,如白面神战胜黑面神,以示正义战胜邪恶等等。这与宗教面具舞蹈的最终目的的含义一致。在这种民间神舞中,舞者对他们扮演的角色认同感之强、信念之坚定,似乎超过自我,而展现出一种令人赞赏致信的演艺技巧。

面具舞蹈艺术帕洛克(PALOK)长期扎根于尼泊尔的民间劳动及生活之中。集中的表演在巴克塔布以及尼泊尔的其他城市的主要庆典,节日表演等,这些神圣舞蹈的演出。既是出于一种信仰与原始的自然祭祀文化关系甚密,充分展示了其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这一特殊的民间文化现象,构成了巴克塔布民间面具舞蹈艺术帕洛克(PALOK)的产生和发展的特殊现象。巴克塔布在这个颇为特殊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了对于宗教民俗艺术的传承,折射反映了尼泊尔中古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尤为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我们对尼泊尔各时代民族艺术创造力的认识,而这些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这短短的篇章中,对宗教面具艺术帕洛克(PALOK)民俗文化深入其间,识其神韵的论述,未必全能详细列举,而己见只能给它勾画出一个粗略的轮廓,使曾经欣赏观者也能获得一般的概括印象。

猜你喜欢
巴克洛克尼泊尔
破耳兔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7 The call of the wild 第七章 野性的呼唤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破耳兔
破耳兔
巴克的掌控
破耳兔
看好了!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