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水族传统建筑美学研究*

2021-08-18 14:11徐蜜蜜贺婧婧张维海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水族民居空间

徐蜜蜜 贺婧婧 张维海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2.邵东职业中专,湖南邵东 422804;3.贵州卡蒲小学,贵州平塘 558300)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大约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徙,与百越族群聚居,由百越族群中的骆越后裔的一支演化而来,水族先民在逐步融合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

水族文化根源于夏商文化,水族阴阳五行思想根植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不断受到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思想的影响,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鬼神观相结合的阴阳五行思想。

目前大部分学者对于水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停留在建筑形态、建筑功能、建筑技术等方面,而对水族传统建筑美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弥补水族传统建筑美学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水族传统建筑的类型

1.干栏式民居

水族干栏式民居大部分为悬山瓦顶的木建筑,一般无围合的庭院。水族传统民居建筑一层圈养牲畜家禽或者堆放农具柴火等。二层为客厅和卧室,客厅是全家的主要共享空间,客厅以火塘为中心,火塘周围为就餐空间。其他空间围绕着客厅布局,一般厨房和楼梯分布在靠山的一面,卧室则分布在靠水的一面。三层为储存粮食的仓库或者子女的房间。

2.水族墓葬

水族人重死轻生,人们省吃俭用为已故的老人修建坟墓。坟墓主要分为:石板墓、石堆墓、土堆墓三种。水族地区坟墓的发展演变是从干栏式石墓到长方形石墓再到圆形石墓。干栏式石墓模仿水族干栏式民居木架结构而建造的石板墓,一般有二层,三层和四层。石板墓四壁雕刻有与水族民俗与信仰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石雕。

3.祈福桥、祈福凳、指路碑等小景观

水族非常重视家族香火的传承。为了保证儿女的顺利出生、成长,存在各种祈福方式。在水族的田间地头,溪流边到处可以看到一座座的祈福桥,寓意是为小孩的未来铺路架桥,祈福桥一般的形式为木桥、石拱桥和石板桥;水族人一般在路边的大树下修建祈福凳,以方便路人坐下休息。祈福凳修建的目的在于送子娘娘在送子途中有个休息的地方,尽快将子女送达主人家;小孩如果命犯将军箭,最好的化解办法就是到三岔路口边立一块“指路牌”,并在逢年过节时连续供奉指路牌三年,即可消灾免难。

4.石头、树木、水井等自然景物(菩萨)

水族人民崇拜菩萨,水族的菩萨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石头、树木、水井等。水族人认为,形状怪异的石头,参天的古木,永不枯竭的水井等自然物是有灵性的,是神的化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菩萨怀有感恩之心,并且积善行德,菩萨就会为人消灾免难,造福于人。

二、水族传统建筑的壮美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儒家思想以礼数为美,强调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和谐。儒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为以中轴为中心的对称之美,追求以大为美,以雄伟壮观为美。

水族传统村寨,一般整个寨子都是同一姓氏,寨子规模比较大,以此形成族群之间强大的连接,用来抵御未知的敌人与危险;水族房屋多为奇数开间,奇数为阳数,奇数开间,形成了以中轴线对称的中和之美,象征了阳刚与生机勃勃;水族重视亡人的吊唁,人们省吃俭用,为去世的老人建造雄伟壮观的墓葬。水族墓葬体积庞大,有的墓碑建筑高达6米。墓碑样式几乎都为中国传统建筑牌楼样式,挑梁瓦弄,门庭格局,神龛拜台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空间结构复杂。抬头仰望高大的墓碑时,水族墓碑的体量给我们威慑和畏惧,雄伟壮观的场景布置征服了来祭拜的后人,人们处处感受到一种壮美。

三、水族传统建筑的自然之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认为,事物的发展以符合自然之道为最高追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文人善于营造生动自然,返璞归真的意境园林。人们行走其间,移步易景,身心自然舒展,从而引发一种对生命的感悟,达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水族先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因材施料,因势利导。追求“天人相感,阴阳相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自然野趣的水族村寨。水族聚居村寨结构根据地势而定,与自然融为一体,隐藏在大山脚下;水族人在村寨四周栽种树木翠竹,房前屋后栽种果木,模糊了房屋与自然的边界,显得格外生机盎然;寨内村脚通鱼塘,鱼塘或者溪流上建祈福桥,古树下修祈福凳,路边修建指路碑,水族人民在为全家人祈福保佑平安的同时,也给村寨增添了一处处优美的小景观。水族传统村寨就是一个大的风景园林,进入寨门,道路曲折蜿蜒,房屋翘角飞檐,草木自然生长,无处不是。移步易景,很难找到同样的住宅,观者一下沉浸在水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无法自拔。

水族干栏式民居因地制宜。在大自然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水族先民在地势斜度大或一侧临水的地方用石块安稳柱脚放置较粗的柱子,这样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物力与财力修整地基。因地形的差异,水族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关系,如附岩、跨沟、跨路、倚台等等,或者采用架空、悬挑、叠落或者错层处理等方式,充分表现了水族工匠在干栏建筑中极为灵活的高超技艺,水族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在现代乡村建设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水族民居因势利导,自然动态的建造过程。水族村民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条件与使用需求,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灵活搭建,比如家中需要扩大房间面积的时候,就会根据地形灵活地在房屋的边缘搭建起新的居住空间,或靠着山边的岩石或者横跨在水面上,也有些横跨在道路上。汉族民居一般都有相对封闭的庭院空间,水族民居建筑一般都无庭院或者建筑旁边有部分开敞式庭院,这增加了建筑与建筑之间关系的灵活性,水族传统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生长。水族动态自然修建方式适合贵州地形地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借鉴水族的自然修建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空间形式,营造出具有曲径通幽,神秘深邃的意境空间。

水族民居因材致用。水族干栏式民居取材于大自然,房屋主体选用杉木、松木为原料,以榫卯连接。屋顶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房屋的四周则运用多种自然材料围合,比如竹编,夯土,木板等,构筑了干栏式构件形态的多样性。水族粮仓柱脚拿自然中接近方形的石块堆叠而成。水族传统建筑的修建不仅主体结构全都取材于大自然,建筑表皮等材质也都取材于大自然,这些自然材质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呈现出各种岁月的痕迹。

在众多的自然建材中,竹子无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美化建材中的最佳选择。竹子可以用来做编织,可以用来制作美味也可以当作建材用来建造装饰房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文人对竹子有着独特的感情。在水族地区号召人们大量栽种竹子,不但可以促进水族地区人民增收,还可以营造出水族地区风貌的自然美、人文美。

水族民居因材施料。水族民居底层以石柱作为整栋房子的基础,石柱上立粗壮的木柱,立柱间用穿枋连接,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间互不连通,形成上下两个独立的实体,这是水族民居最独特的结构特色。这种修建方式可以使用短小的木材修筑高大的房子,提高木材的使用效率。水族先民固定屋架每根柱子方位的方法为鱼尾式的斗榫衔接,这是水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中的独特创新。房屋下层的砥柱和横梁与上层的排架对应,木材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它的抗压性,然后在底层基柱上铺上楼板,最后就是墙板的装修,水族民居采用横向装板,这是水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建筑特色之一。水族先民在尊重大自然材质基本特性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这种智慧值得现代城乡规划设计师及建造者们好好借鉴。

水族建筑独特的建造方式降低了房屋选材、选址的要求与建材的运输成本。而且各种构件都可以提前制作好,制作完后再运输到现场安装,这就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材料运输的方便。从材料的经济角度上来看,横板用材短小,对原材料要求不高,不浪费材料,易于搬运,经济实用,适用模块化、批量化加工生产。

水族干栏式水族民居意境的构筑方式。水族传统民居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社会秩序与实用的考量之下,入口、楼梯、廊道、客厅、卧室等要素产生结构,在导入、铺垫、照应、衔接、高潮、烘托等关系中,体现乐曲或文章般的起、承、转、合,空间天然地渗入时间的维度。水族民居的进入方式一般以一段楼梯开启(楼梯有些设置在室外,有些设置在室内)。踏上楼梯,再通过一扇狭窄的门,开始进入水族民居的室内。水族客厅、卧室,一般都比较幽暗,室内封闭的空间,拥有一种时间上的凝固与停滞感,人们淹没在幽玄之美中。推开狭窄的窗户,此时明媚的自然风景格外迷人。从外部空间进入到内部空间再看到外部空间,光明与幽暗的对比,宽阔与狭窄的对比,移步易景,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让人思绪万千,水族传统民居的构造营造了天人合一的意境。水族传统民居空间的意境营造和空间对比手法值得当代城乡规划师和环境设计师认真思考。

四、水族传统建筑的功能美

墨子主张“利乎人即为,不利人即止”,在设计中追求极简主义,反对过度装饰;“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为之拙。”墨子主张设计应具有实用价值;墨子说:“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家思想认为设计应该重点考虑经济问题。墨家思想中的功能性,实用性,经济性在水族传统建筑中有充分体现。

水族村寨建设在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村寨附近一般有古井或者河流经过。水族村寨一般靠多竹木的山而建,方便人们修建房屋。村寨前面一般有大片的耕地,方便村民们耕种。

水族干栏式民居一楼圈养牲畜,堆放杂物或者农具,如此空间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牲畜被人偷走或者被野兽袭击;人居住和会客在二层,二层可以离开潮湿的地面,也不易受毒蛇野兽的伤害;客厅空间格局以火堂为中心,人们围坐在火堂四周吃饭、喝酒、聊天。客厅中一般靠近山的一边为厨房空间,为防止火灾发生,厨房空间一般地面不使用木头,为土或者石头。客厅另一边会专门预留空间给水族妇女们用来织布或者制作马尾绣,整个客厅动线合理,使用方便;栏杆走廊一般伸出屋外,用来观景或者晾晒衣物,水族的栏杆非常朴素没有装饰,直接用木材阵列排开;为了晾晒粮食或者布匹等物品,房屋的一侧在地上或者水面上用木柱做支撑上面平铺木板,搭建一个与二楼同高的平台;三楼当仓库储存粮食或者设置子女房,使用方便。

建筑上层构架分为抬梁穿斗混合式与穿斗式两种,以抬梁穿斗混合式最为常见,两厢为穿斗,中间为抬梁,保证堂屋的宽敞,这与大多数南方少数民族相差无几。常见屋顶形式有歇山与悬山,歇山顶造型更加美观,歇山顶山花处有镂空,增强了屋顶的通风与采光。

五、水族传统建筑的幽玄之美

水族与鬼神观相结合的阴阳五行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影响着水家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水族的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一起构成了水族神秘的灵魂崇拜世界;水族先民认为黑色为宇宙初始的颜色,认为玄黑是最尊贵的颜色,在各种重大场合,水族人民都穿着黑色礼服参加;水书文字只传给家中比较有能力的男性。水族文化中的神秘与深邃、尚黑、隐藏,与佛教典籍中的幽玄之美不谋而合。水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音乐、刺绣、建筑等水族传统文化中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幽玄之美。

1.水族传统建筑结构造成的幽玄

水族的屋顶主要为歇山顶,体积比较大,巨大的屋顶使建筑笼罩在黯淡、幽寂的光影中,产生了幽玄的美学色彩;水族民居在居住层没有任何的半开敞;水族民居窗户小而且高,房屋出檐深远,屋檐挡住了一部分照射的光源,光线变得柔和,朦胧。

2.光影塑造了幽玄空间

水族传统民居周围一般栽种竹子、芭蕉或者果木,树木对光线的遮挡,营造了一种幽玄之美,在树木遮掩形成的幽暗空间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寂静且神秘的气息。

3.过渡空间形成了幽玄空间

水族传统民居根据房屋四周地形条件与住户的使用需求,在建筑四周搭建出各种形态的过渡空间,这种过渡空间在起到了遮阴挡雨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阳光直接照入室内,让室内的光线更加柔和,朦胧。

4.色彩塑造了幽玄空间

水族传统民居的建造材料主体构架为木头,屋顶瓦的颜色是深灰色。部分粮仓屋顶则铺满树皮。随着时间的变化,木头和树皮逐渐变为棕灰色。棕灰色的木制墙壁反射出的光线极其柔和,再加上人们在木头上留下的各种生活印记,行走其间,让人不禁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

5.居室内部塑造了幽玄之美

水族传统建筑的窗户非常少,而且小,光线经过高又窄的窗户,经过重重反射,成为室内采光的光源。窗户一般为一块活动的木板,没有玻璃。当把窗户上面的活动木板关上的时候,屋里是没有任何光线的。水族传统木建筑室内光线昏暗朦胧,这与外部风景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使自然景物的呈现更加清晰。水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他们内心习惯将自己封闭在空间中。由此,水族建筑空间室内处处散发出一种幽玄之美。

6.水族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的幽玄之美

水族人民对祖先怀有崇高的敬意,在家中经常供奉祖先;二层房间以上部分为储物空间,在堂屋抬头就能看到屋顶的瓦片与屋顶的木架结构,屋顶的房梁上挂有水牛头,用来驱鬼、祭祖、祈福。水族人认为高高的客厅空间更加容易受到来自祖先的保佑。

水族信仰的鬼神种类多,数量多。水族人民往往用鬼神来解释常识无法解释的问题。在水族地区,家家户户门口、山门口等地方用绳子等距离绑着木剑。水族人在自然崇拜物上贴着彩色的剪纸,其用意都是镇鬼驱邪。水族家家户户门头上挂有草结,有些家门口内放有茅草,深夜回家拿茅草从头扫到脚,这是水族普通人驱鬼的一种方式。

水族人民崇拜的菩萨有奇形怪状的石头、古树、古井等。菩萨是水族人民精神的依托,水族家家户户都有祭祀菩萨的习俗。水族人民以奇形怪状的石头、古树、永不枯竭的古井为中心搭建起简单地祭拜的场所。

水族先民在发展过程在不断充实着自身的文化,同时又受到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补。以儒家伦理为中心,以壮美为追求等宏大场面如丧葬,祭祀祖先等礼节,在水族传统建筑中有完整与鲜明的体现。以道家“道法自然”为核心的对自然的顺应与利用则在水族民居的建造中体现得比较深刻。以墨家思想为核心的功能之美也集中表现在民居建造中。水族因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形成的玄幽之美,我们在水族各种建筑文化中都能感受到。从中我们看到了水族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大自然怀有崇高的敬意,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努力地向大自然学习,顺势而为,低调含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水族人民对天地神灵虔诚祭拜,以求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水族传统建筑美学的研究有利于增强水族人民对本民族建筑文化的自信心,激发城乡建设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活力,指引水族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向。

猜你喜欢
水族民居空间
民居智库
日照水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民族文化有传人
上帝的水族馆
水族动物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