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对戏曲舞台故事的展现形式
——以粤剧《白蛇传•情》为例

2021-08-18 14:11芦家宝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白蛇传白素贞水袖

芦家宝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2021年5月20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在各大影院上映,该片作为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上映当天票房突破100万,最新数据显示总票房约1400万左右,是迄今为止戏曲电影上映的一个新突破。该片以清新脱俗的讲述方式,细腻婉转的粤剧唱腔,水墨画式的画面风格样式,为我们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一段真情动人的爱情故事。该片的演员全部来自广东省粤剧院,这也是他们在银幕上一次全新的亮相。此次粤剧以电影的形式将传统戏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这也是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观众走入影院的原因,该片在一些影片平台获得9.3的高分,成为近期电影评分最好的影片之一。

粤剧《白蛇传•情》由莫非改编创作,并进行舞台版的执导,在创作方面以“情”字作为故事矛盾冲突的主线,继而进行讲述。粤剧版《白蛇传•情》以电影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一方面遵循了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另一方面又将电影的技术手段融入其中,使之成了近年既叫好又叫座的戏曲电影。

一、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影像特色

1.中华传统艺术中的意象化处理

不论是电影版的或者是舞台的《白蛇传•情》,作品的场次讲述方式都是以“钟情——惊情——求情——伤情——叙情——未了情”进行架构,以意象化处理的方式来完成故事叙述。

影片《白蛇传•情》以唯美的特效来贯穿全片,融入更多“中国风”的元素,让画面感更加的充实,在电影和戏曲两方面都注重意象化表达。“真正的艺术所要表现的意象,不是现实物体的表象,意象本身的美学内涵包含着对于日常物象的超越,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是以感性的形式去揭示出最深刻的表象背后的意义。”

影片精彩桥段之一“伤情——水漫金山”的处理就蕴含着意象化的表达。电影中的浪花是以数字科技的成果制作而成,演员通过水袖掀起一层层巨大浪花,通过水袖动作的不同变化,则水浪也跟随着水袖的方向起伏变换着,做到了演员主观情绪与自然海水特效相融合的效果,激起了观众在视觉上的冲击感。戏曲的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通过舞台特效来进行展示。影片中采用了水族龙套来意象化地表达水势汹涌,通过龙套程式调度的变化,加之配合音乐、灯光、舞美,使得舞台上综合性更加丰满,更加具有“传神”的意蕴美。

“戏曲电影首先要忠实于演员的表演、唱腔、对白、身段、包括演员的功法,既不能损害它,要忠实地呈现表演艺术。如何完整地把演员的艺术体现在电影当中,为这个剧种本身,为未来艺术的传承留一份非常珍贵的、有价值的资料,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戏曲电影中既要保持戏曲的程式美感和特性,又要完美地展现出电影技术融合的独特魅力。

2.中国戏曲音乐的视听融合

在音乐方面,舞台版在武打的场面多以戏曲锣鼓进行伴奏,戏曲锣鼓是戏曲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戏曲梨园行有句俗语“一台锣鼓半台戏”,可见锣鼓伴奏的重要性。锣鼓节奏的快慢、起伏、速度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情感心理变化,烘托出不同的环境地点,渲染环境氛围。

在电影版“白素贞与二位仙童的对打”之中,电影巧妙地运用戏曲锣鼓“急急风”“马腿儿”等来烘托武打节奏,表现出白素贞想要求得灵芝仙草的决心,锣鼓的使用为影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舞台版“白素贞与二位仙童的对打”之中则全程使用了锣鼓伴奏,符合了戏曲舞台的表演规律。电影的展现则以背景音效、环境音效(风声、雨声、水浪声)等来配合表演,将视觉与听觉兼并恰到好处,电影使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表达,不仅觉得不突兀,反而增加了听觉的美感,但始终未脱离戏曲锣鼓的使用,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跌宕起伏,更使得整个影片的听觉上融合性更强。

3.戏曲艺术折射到银幕的青春气息

戏曲电影的取材大部分来自传统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晋剧《打金枝》、黄梅戏《天仙配》等,七十年代粤剧《帝女花》,八九十年代京剧《徐九经升官记》等等,都是保留戏曲精华,向前迈入新方向。“戏曲电影本身就蕴含着对于戏曲传统美学和电影现代美学内在精神及外在形态的兼容并蓄。就戏曲电影来说,保持民族审美的形式和审美传统,就是保持戏曲为代表的民族审美内容和方式,以及尊重民族审美习惯。”戏曲电影作为民族戏曲和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在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基础上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粤剧《白蛇传•情》的出现,见证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创新节点,这不禁让我们对让戏曲走向大银幕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大众而言,欣赏一部精彩的文艺作品,赋有青春气息的戏曲作品,对人们审美情趣得到满足,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休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二、叙事情节中场景的处理手法

1.“桥”的使用,“情”的开始

粤剧曾小敏舞台版《白蛇传•情》场景之间的转换来自舞美灯光道具,舞台版的舞美风格宁静简洁,以“旋转的桥”作为了切换场景的重要道具,该桥道具的使用,既是情的开始,也是情的再续。桥方向的转换也为舞台调度提供了可行的操作空间。

2.同一情节,不同展现

舞台版“惊情”一折伊始,通过灯光效果的处理,把二人“结情成亲”的场景使用剪影的展示方式,这样的转换方式增强了舞台效果的视觉性,也为人物的换装提供了便利,给观众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也使得舞台节奏更加的舒缓柔和。

电影注重镜头语言的表达,每一折的画面,真实、写实感强,更加注重画面的唯美性。电影中“结情成亲”的展示,将舞台剪影式效果进行放大,本真的还原出来,注重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通过镜头展现二人缠绵甜蜜之意,使观众看到二人情感打下的基石所在。

3.叙事场景,不同选择

《白蛇传•情》电影与舞台版在叙事场景切换上也有着不同的地方。白素贞与小青准备与法海打斗时,舞台上的处理方式是小青让白素贞先去寻找许仙,自己先进行打斗对抗,在打斗一番后,白素贞在寻找许仙的过程中,随着许仙一声娘子的呼唤,得以让白素贞找到许仙被困之处,面对白素贞的则是另外一番打斗,此时则未见到许仙。

电影场景的转换优点就是在于将这个内容分成了两个空间进行叙述,小青在前殿与法海众弟子打斗,白素贞则去后殿寻找许仙,这里是让白素贞与许仙二人之间见到面之后,再进行打斗。直接让许仙目睹其娘子为救他不顾性命的全过程,突出了该剧的一个“情”字,紧扣主题思想。

三、戏曲表演在电影中的升华

1.戏曲把子在影片中的突破

戏曲行里常讲“四功五法”,不仅在舞台上要遵循,同样该剧在电影中也有很好的展现。“打把子”是戏曲演员表现人物、交代剧情的艺术手段之一,舞台上的把子都是依据古代的作战生活,民间武术技巧,继而结合戏曲的表演特点进行编创。舞台上讲究虚实结合,把子在双方对手“上串”“下串”(戏曲把子功术语)你攻我防的状态下,将编创好的把子章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显得更加的生动,安全系数也可同时保障。

在电影剪辑的升华下,导演将镜头放大,武打动作更加的真实,把演员的每个动作、表情看得清清楚楚,配合“威亚”的使用,水平旋转360°的镜头来表现这个情境,将打斗人物的本领才能、人物个性突显出来。舞台上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但电影中看到的“把子”画面展现则更加真实,保持画面的完整性,突破了舞台三面墙的限制。

2.镜头语言凸显演员表演技巧

舞台版白素贞与十八罗汉打斗以“水袖功”“踢出手”相互配合进行表演。其中以出袖、抛袖、背袖,水袖交替翻花技巧动作进行对抗,“踢出手”是戏曲行业少数女演员可以驾驭的技能。演员利用脚背的力量将枪传送到不同的方向,舞台上方就出现了枪交替变换的画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以一敌四”的本领气概,当然该剧使用了“一对六”,从侧面反映出演员过硬的基本功。

那么电影中这个桥段的展示并没有使用这样的方式,单独使用了水袖,多运用了慢镜头,慢镜头能够人为“延缓”动作节奏,延长动作时间。苏联导演、理论家普多夫金称“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这是一种有意识引导观众注意的方法。电影版《白蛇传•情》使用慢镜头的方法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了画面张力。这里虽说单独使用了水袖的技巧来呈现水袖功法的能力。但是几个细节之处是非常恰到好处的,例如影片中白素贞与十八罗汉打斗时,水袖将烛台卷起,又将罗汉的法棍卷起抛到其他方向等等,这些细节之处补充了舞台上所不能呈现的效果,更显得白素贞法力无边,不惧与法海斗法!

3.电影保留戏曲表演艺术本真

在演员的表演上,因为观演方式有了改变,所以我们的审美要求也会随之改变。虽然戏曲是夸张的艺术,但由于电影可以通过摄影技术将演员很细致地表演出现在银幕上。电影更加注重演员面部的特写,几位演员在表演上不脱离传统的戏曲表达方式,而是将眼神,指法表达得更加的细腻。电影中演员的身段动作、步伐遵循戏曲男女的身段形态特点,舞台上的搓步、跪步在电影中同样使用,看起来不觉突兀,反而增添了影片的看点。

四、小结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戏曲电影为繁荣戏曲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粤剧《白蛇传•情》的大胆创新,不失戏曲本真,意境虚实相生之美,又配合现代的特效,着实让戏曲的讲述方式多了一种选择,增强了电影的文化品位,也为推广戏曲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当代戏曲电影的发展,以时代新技术展现戏曲之美,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更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表现。

猜你喜欢
白蛇传白素贞水袖
Singing the Changes
水袖起舞翩若惊鸿
曼妙的水袖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浅析戏曲中丫鬟形象与小姐形象的关系
水袖
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