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毕业短片中“电影自然光效”造型处理

2021-08-18 14:11晏羽欣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布光内景太阳光

晏羽欣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12)

一、影视布光技法的发展

光线,是电影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CCD、CMOS等感光元件的过渡,都体现出随着电影艺术发展,电影技术也在不断跟进。从电影诞生之初,光线在电影中的位置就得已确定,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不断探求如何用光线叙事,用光影造型。

1.早期无光效阶段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地下室放映拍摄的短片,电影由此诞生。最开始电影仅仅单纯记录生活,直到梅里爱运用电影剪接特技拍摄《月球旅行记》和鲍特拍摄《火车大劫案》之后,电影才逐渐发展为一个艺术门类。初创时期的黑白胶片仅仅只能完成曝光任务,不能对光线有过多设计。在这期间,电影的主要光源就是太阳光,并且不需要追求任何造型与具有艺术性的光来表现艺术效果,所以被称为“早期无光效阶段”。

2.好莱坞传统戏剧光效阶段

在后来三十到四十年代,戏剧艺术广为流传,艺术家们将电影与戏剧结合,将舞台照明运用到电影中,“戏剧光效”由此诞生。戏剧光效着重强调演员美貌与切合故事的主体部分,在盛产商业电影的好莱坞大制片厂背景下,一套完整的戏剧光效布光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戏剧光效风靡一时,从大众熟悉的《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中,不难看出戏剧光效对画面华丽精美、演员漂亮迷人的追求,摄影师用娴熟的用光技术,将场景和人物刻画地鲜活生动。但因戏剧光效更多在刻画华丽精美,运用在很多现实题材中,就显得有局限性。

3.现代自然光效阶段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在六七十年代,彩色胶片的感光越来越灵敏,很多摄影师开始摒弃画面中的假定光源,直接采用画面的自然光源作为画面用光,增加用光的真实感,使得画面风格自然朴实。其中以摄影师阿尔芒都为例,他推崇自然光效布光法并且将其在影片中运用到极致,带着来自怀斯绘画的灵感,他将自然光效布光技法在影片《天堂岁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带给更多摄影师关于自然光效的思考。

二、自然光效的光线特点

1.自然光效的特点

(1)处理画面光线时,少用人工光,多用现有的光进行拍摄,保持一定真实性。不同于传统戏剧光效为了呈现画面美感设置安排照明光线的来源,自然光效必须使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画面光是由画面上一个可见光源或者镜头外的一处光源所直接投射的。例如电影《天堂岁月》厨房戏,光线大都是从窗户、门透进来的自然光源,整体画面自然朴实,生动还原了农场厨房的光线和色彩。

(2)在场景中多用散射光做主光,追求光质的表现。光的性质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就是平时所称的硬软光。自然光效遵循太阳光散射的原理,散射光能够真实地再现天空中的光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反射光质,它不但能使画面色彩更加真实、自然,还能使画面色彩多层次变化。

(3)人脸色度和亮度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依据当时环境光线对人脸光线进行处理,不用刻意追求正常肤色的呈现,和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才能更加协调。

(4)自然光效处理的光线并不是单纯追求自然主义再现。其充分发挥光线的表意功能,注重画面光线效果的整体感觉,根据现场自然光线进行有源有理的选择再现。

2.如何区分自然光与自然光效

自然光:天然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都被称为自然光,从拍照角度来说,充分利用的天然光以太阳光和天光为主。太阳光除了会直接照射到物体外,还有一部分会直接照射到整个大气层,透过大气穿入地面,通常称这种光线为天光。除此之外,在阳光的照射下,建筑物、墙壁、地面等发出的反射光也都属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征:亮度较高;照明区域范围宽广而均衡;色温相对稳定;阳光日照色温5500k,天光日照色温12000k-18000k,阴天日照色温7000k;光线的亮度、照射的角度、距离远近常常不为作品创造者的主观思维方式改变。此外,自然界中光线强弱会根据不同季节、时间、气候和地理条件变化而变化;一年四季中,夏天光照最强、可利用的拍摄时间最长,冬天光照最弱,可利用的拍摄时间最短。一天又根据时间分为黎明-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黄昏-夜晚等各种光线,日照强弱会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在晴、阴、雾、雨、雪等天气情况下,其照度也各不相同。

自然光是存在于大自然和人们生活中的光线。例如太阳光,镜面玻璃上的反射光,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台灯、路灯、汽车照明灯以及火焰照明都属于自然光。如果在进行画面曝光处理时,一味使用自然光,很可能会在夜晚或者阴天出现曝光不足的情况,会严重影响观影效果。

本文讨论的自然光效,不是指完全在自然光下拍摄,而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对光线的经验感受,通过合理选择光线以及控制合适的进光量,让拍摄的影像在满足摄像机宽容度下以自然朴实的效果呈现出来。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适当的使用一些人工光,在遵循自然光源和逻辑的情况下,用人工光来进行修饰加强,使画面达到我们预期的美的效果。

三、结合毕创《最后的释比》应用

1.外景中的自然光效布光手法

外景中自然光效布光手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自然光线。白天,运用太阳光作为主要光源来进行拍摄。根据画面内容,借助黑旗,米菠萝等布光工具来对太阳光量在画面中进行适当增加或减少。晚上,仅运用月光进行拍摄,很容易出现曝光不足,因为羌族房屋结构,能够透过小窗口的光量微乎其微,这时候需要根据画面来进行适当增加光量,例如在窗口光源方向用1.8K的镝灯散射光模拟月光的朦胧,在油灯,火把道具光源附近以人工光修饰加强。

外景日景:在拍摄外景日景时,最大困难是太阳光会变化,光比大,光线硬。只有不断用黑棋遮光,米菠萝反光,来增减进光量,但地上影子很容易穿帮,所以在拍摄时,只有用黑棋将影子遮住,等天光暗了,再打灯或者用米菠萝反光,使得画面中光线效果看上去尽可能连贯统一。最后一场戏是在雪山,天气变化非常快,前一个镜头是大雪,后一个镜头雪开始融化,人脸上有相当明显的反光变化,依旧采用借助米菠萝和黑旗等布光工具。为了在现场天气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临危不惧,事先准备多个拍摄方案,事无巨细。

外景夜景:在拍摄外景夜景时,如果要采用自然光效布光手法,一定要注意光源选择和进光量大小,很容易出现曝光不足。拍摄中有一场是闪回夜戏,小男孩拿着油灯跟踪释比到柴火堆前停下偷看,从光源来说,就只有油灯和月光,但是因照度较低,曝光不足,最后选择在柴堆处以油灯为光源,加入人工光,模拟油灯的光线效果,以及根据月光照射的方向加led散射光,最大限度还原人眼产生的视觉效果,使整个拍摄画面看起来更自然。另一个镜头,光源只有释比手中的火把以及月光,模拟火把的光线效果,在整个火把旁边用散射光增加了光量,使得整个低沉阴暗的环境明亮起来,还原了火把和油灯下人物面部和衣服的亮丽色彩。

2.内景中的自然光效布光手法

内景中自然光效布光手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取舍光源。白天,可选择在室内投射光源方向增加或减少进光量,具体根据画面中光源位置进行取舍。晚上,为避免曝光不足,可根据画面对光源进光量进行适当增加,画面光源的合理布置也会对画面风格的整体营造起到很大帮助作用,例如道具设置点燃的柴火,桌面的油灯,蜡烛都可以起到美化和解释光源的作用,再用人工光适当修饰一下,画面光线整体效果层次一下就能显现。

内景日景:在拍摄内景日景时,因为拍摄地属于老式羌屋建筑,光线只有透过倒八形内大外小的窗户照射进屋内。整个房间光线阴暗,人物脸上没有光,整个室内剪纸和美术色彩都无法呈现,最后选择增加窗户外太阳光的进光量,模拟太阳光投射的方向和位置,用人工光加以修饰。在依旧曝光不足的情况下,选择用火堆和蜡烛等光源来进行加工,使得整个房间看起来通透自然,画面整体光线色彩层次也更加丰富。

内景夜景:在拍摄内景夜景时,白天内景光线本就很暗,为了遵循自然光效布光方法,除了增加月光的进光量以外,夜晚光线就需要找到更多光源,于是在美术道具上设置了一些油灯和蜡烛,再用人工光模拟这两种光线效果修饰,呈现出来的画面可以避免曝光不足,还可以使得画面内容更加丰富,一举两得。以其中一场戏为例,主人公在房子里找铃铛时,这是一个长镜头,从房子的进门处用轨道一直跟到正对进门的墙壁,为了保证房间内的画面色彩冷暖结合,既有窗外月光的低冷,也有屋里火光的高暖,墙上摆放的瓶瓶罐罐边上也勾了一层蓝色的月光效果,火塘周围用人工光挂藏在上面,加了一层色纸,渲染整个火塘区域。这样在人物走过时就是冷暖结合的画面,层次非常丰富。

四、结语

电影的历史是短暂的,但是电影的类型和发展却非常迅速。电影摄影的各种照明布光方法经历了从早期无光效电影布光,到现代好莱坞传统戏剧光效,最后再发展到自然光效。审美趋向的变化和一次次的技术发展,还有现实题材逐渐成为主流,都可以说明自然光效布光方法是不同时代的专业摄影师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的必然产物。

通过完成本次毕创短片《最后的释比》拍摄,深刻了解和认识到了自然光效对于影像创作上的神奇意义。对于一部现实题材短片,自然光效将整部电影氛围与主题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整个拍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加深了对于自然光效布光技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猜你喜欢
布光内景太阳光
冰冻太阳光
枫常公路隧道内壁装饰材料的应用与选择
布光者
用光打出电影质感
特稿
大型舞台灯具的研发(下)
大型舞台灯具的研发(上)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
看,光电家居
知识快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