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上党士人李熹人格评析*

2021-08-18 14:11王慧涓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管宁士人人格

王慧涓

(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长治 046011)

魏晋时期,士人是其社会主流。上党是今山西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先秦时已设郡。在名士风流的魏晋时期,上党地区的士人却寥寥无几。遍查史书,发现李熹是这一时期相对黯然的上党士人中的一颗明珠。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今山西长治沁县人)。李熹曾任魏晋司隶、西晋太子太傅、尚书仆射,因为官正直而称于当时,晋武帝赞曰“今憙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记载李熹的相关史料十分匮乏,其主要事迹仅见于《晋书•李熹传》和《沁县志•卷二十七•人物》,《世说新语•言语》中记录了一段李熹与司马师的对话。虽史料不丰,但能载于正史和《世说新语》,李熹的人生还是可圈可点。本文通过搜集文献,考证李熹的生平事迹,力求发掘这位上党士人的人格魅力。

一、李熹生卒年的问题

关于李熹的生卒年,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晋书•李熹传》:“父牷,汉大鸿胪。憙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管宁是北海名士,据《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管宁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被征,李熹应是在同年与管宁一起被征召。李熹父为东汉大鸿胪,本人少年时就已出名,推测其在被征召时年龄在20—30之间,那么李熹大概生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左右。

李熹在西晋为官多年,“迁尚书仆射,拜特进、光禄大夫,以年老逊位。”从这句话推测李熹应是任尚书仆射后不久就因年老致仕。那么他是于何时任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的?考查史书,在西晋名将羊祜的传记中曾提道“今天下自服化以来,方渐八年,虽侧席求贤,不遗幽贱,然臣不尔推有德,达有功,使圣听知胜臣者多,未达者不少。……且臣虽所见者狭,据今光禄大夫李憙执节高亮,在公正色……”,这是羊祜推辞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时所说,提道光禄大夫李熹,又讲到“今天下自服化以来,方渐八年”,西晋建立已经八年了。西晋于公元265年建立,那么上文羊祜说这段话的时间就是公元272年,此时李熹已是光禄大夫。据前文推测李熹的生年应是公元200年左右,那此时他的年纪大概在75岁左右,在当时他已是高龄,因此推测他逝世年代不会晚于公元280年。

二、李熹的人格特点

李熹生活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正值政权动荡、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轰然倒塌,两汉形成的儒学为主流的学术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举孝廉”名实不符,两次“党锢之祸”致使士大夫阶层对东汉政治统治失望,致力于儒学的士人们的政治理想破灭。随后曹操“唯才是举”人才观的提出、魏晋玄学的形成,名教世界下形成的重德的君子人格向重才情和个性的名士人格转化。李熹正处于士人人格的转化期,现将其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进而分析他的人格特点。

(一)初欲避世,三辞魏官

《晋书•李熹传》中着重记录了李熹初入仕途的事迹,“憙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憙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憙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李熹曾被曹魏政权三次征辟,但都以各种理由推辞,甚至逃走,其行为被当时的评论“嘉其志节”。从李熹的行为我们可看出他力争保持清白名节的士人风格。

西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东汉更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时期,实行纯儒政治。崇尚儒学的士大夫是东汉政治的骨干力量,他们尊崇的君子人格成为社会风尚。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很多士人不耻其行为隐居避世。到东汉初年,在光武帝刘秀看来,这些隐居避世的士人就是对汉室的忠诚,因此对他们的行为大力表彰。这些士人的行为是后来士人模仿的榜样,注重名节也成为东汉社会士人追求的高尚风格。西汉末年随着政治的腐败衰落士风萎靡低落,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后重塑士风,将儒家修德崇文的政治理想作为治国大略。

两汉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察举制,比起西汉察举选人才德并重,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更倾向于德行,并增设了很多新的名目以选拔士人,如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之类,由此可见东汉察举选拔人才重视德行的倾向。东汉时期“社会上对儒学的全面崇尚以及对儒者德行的重视,促使儒者自觉按照儒家观念修身立节,学问和道德成为他们的价值标准,君子人格得到全面落实和定型。在《后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士人被冠以‘节操’‘清操’‘清节’‘清白’等评价,这几乎是对士人最高的赞誉,远超过功名禄利所带来士人的价值,成了他们真正的立身之本。”

东汉中后期政权腐败。两次党锢之祸后,众多士人对政治失去心信心,避世修学。尤其是长期与宦官和外戚等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清流士人,他们坚守清廉忠直的高尚人格,不惧黑暗势力,勇于承担社会政治责任,成为当时政治昏暗时代的中流砥柱。当然,还有不少士人选择退隐山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以高尚的姿态自觉抗拒着功名利禄的诱惑。汉魏晋交替之时,不少名学之士面临人生选择,是屈从于权威还是保持名节?李熹的政治人生就在这种选择中开始。而李熹三辞魏官正体现了当时名士重名节不入浊流的风气。

(二)迫入仕途,忠直敬业

李熹极力维护名士气节,但终事与愿违,曹魏末年入仕,“景帝辅政,命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憙到,引见,谓憙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帝甚重之。”《晋书•李熹传》的这段话讲明了其因畏法而入仕的原因,后这段对话被记录到《世说新语》中,成为名士名言。

李熹入仕,对于他所追求的士人德行的人生理想来说是不完美的,但他在政治生涯中依然秉持忠直正气,维护了自己的名节。从文献中考查李熹的事迹,处处可见他秉直忠诚的人格特点。

1.“当官正色,不惮强御”

李熹曾任西晋司隶,身为监察官员,他不恃权势,秉公执法。最典型的事件为李憙曾因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睦、故尚书仆射武陔非法占田上言晋武帝,请求免去四人官职,此举得到武帝支持,武帝下诏称赞其不避权贵、秉公执法,“今憙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光武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岂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李熹也因其耿直正气而被朝野上下所赞。

李熹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皇太子立,以憙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唯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众事。”太子老师的选任是非常谨慎的,李熹任太子太傅,可见晋武帝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2.军事能力突出

李熹作为以儒学见长的士人,在军事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司马伷为宁北将军,镇鄴,以憙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憙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于是请还,许之。居家月余,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憙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憙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晋书》中这两段段史料都说明李熹具有军事作战的能力,他克羌获胜,同时也是因为军功累迁司隶校尉,后面材料中所提的军事建议虽未被采纳,但事后结果也证明了他军事判断的能力。

李熹因精于学术而被征辟,政治上忠直秉公,军事上能克强敌。终其一生,虽没有实现自己作为士人的人生理想,但李熹一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恪守士人崇高的气节。

(三)年尊致仕,清俭终世

西晋是门阀政治的发展时期,高门士人生活奢侈腐化,如石崇、王恺之流。而李熹却始终坚守士人清白的高尚节操,“憙自历仕,虽清非异众,而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上文史料中提道朝廷未采纳李熹的军事建议而失去凉州,深感后悔,“以憙清素贫俭,赐绢百匹。”

三、李熹的人格评析

记录李熹的文献资料虽十分有限,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身处乱世的李熹无论为官还是做人时刻坚守士人追求的高尚品德。对于李熹的人品,世人多有赞誉,前文晋武帝、羊祜等人都曾高度赞扬他的品行,《晋书》对他也持肯定态度,《世说新语》也记载了他的言语。然而清初名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却对李熹的行为颇为不满,“李憙、刘毅、傅咸忠直为当时之领袖,而不能取前谗后贼为宗社效驱除,晋之廷,不可谓有人矣。”刘毅、傅咸与李熹都曾任司隶校尉,是西晋有名的谏官,且都以直言忠谏而称于世。但从王夫之的言语中可看出他虽认可李熹忠直,但认为西晋先后有贾充、杨骏之类奸臣为祸朝廷,李熹等人并未为国家铲除奸人,不能算有真正的才干。笔者认为王夫之的评判过于偏颇,纵观西晋历史,晋武帝晚年沉溺享乐远离朝政,后惠帝昏庸,贾南风专权,朝政腐败,岂是李熹几人就可扭转乾坤。

李熹一生恪守清廉忠直的士人风格,已属难得,应是当时士人的典范。

四、结语

通过调查文献资料,笔者对李熹的人生及人格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李熹因其忠直奉公载入史册,是上党士人中的佼佼者。在政权更迭、新旧思想交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李熹能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守士人的人生观,让后人对当时士人的人格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

猜你喜欢
管宁士人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管宁割席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漫画之页
管宁割席
割席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