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分区与分期研究

2021-08-18 14:11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剪影岩画轮廓

张 倩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岩画是指古代人类描绘或刻制于洞窟石壁或露天岩石上的图像和符号,它一般由古代先民采用石制、金属工具刻制或使用矿物颜料描绘而成,记录了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制作者为古代先民,载体为岩石。学界对岩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题材方面,探讨岩画的时代、内涵、宗教意义、社会作用和功能等,对于岩画的制作技法、表现形式等问题涉及较少。而岩画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制作技法、表现形式等展现出来,反映着岩画制作工具与技术、表现方式的差异,对岩画的分区与分期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对岩画本体的研究是岩画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本文在《玉树岩画——通天河卷》基础之上,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通天河流域内的1543个单体岩画的制作技法与表现形式进一步细分,通过分类统计分析、分区和分期研究,以深化对通天河流域岩画的认识。

一、通天河流域岩画制作技法与表现形式

通天河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长江干流上游段,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流域内岩画分布相对密集,数量丰富,制作技法、表现形式多样,为岩画分期及断代提供了依据。岩画的制作技法是指古人在岩面上制作岩画时使用的技术与方法,刻制法可细分为磨刻、敲凿、划刻三类,单一刻制法或多种刻制法并用,涂绘法常单独使用。岩画单体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岩画的表现形式是指古人表现岩画单体的方式,学界一般将其分为以面表现的通体式或剪影式、以线条表现的轮廓式。《玉树岩画》沿用李永宪在《西藏原始艺术》一书中对岩画制作技法、表现形式的分类,分为敲琢、线刻、磨刻、磨砺、涂绘等。因敲琢与线刻法即敲与凿很难区分,一般统称为敲凿法,该书使用敲凿、敲凿刻法、凿刻法等词来描述。

本文进一步细分了通天河流域岩画制作技法与表现形式的类型,制作技法分为刻制法和涂绘法两大类,刻制法包含敲凿法、划刻法、磨刻法,结合刻痕的稀疏程度,细分为以下七种类型:A密点敲凿、B疏点敲凿、C划刻、D密点凿划、E疏点凿划、F划磨、G涂绘;表现形式分为四种类型:Ⅰ通体表现的剪影式、Ⅱ线条勾勒的轮廓式、Ⅲ线条轮廓式加装饰、Ⅳ线条表现躯干的肢干式。在制作技法中,敲凿法中的密点、疏点敲凿法,均是用敲凿的方式在岩石表面上凿出凹点制作岩画,前者凿点密集、密点连成线条,后者凿点稀疏、呈点状;划刻法是用工具在岩石表面进行划刻制作岩画;密点、疏点凿划均是敲凿法与划刻法结合使用制作岩画,前者凿点较后者密集;划磨是划刻法与磨刻法结合使用制作岩画;涂绘是使用彩色颜料在岩石上进行绘画。在表现形式中,剪影式是通体表现物体整体形象,特点是以面造形;线条轮廓式是以线条表现物体轮廓,轮廓内留白,未加装饰,特点是以线勾勒轮廓,且轮廓内无装饰,线条较细;线条轮廓式加装饰是在线条表现物体的轮廓内外加修装饰,特点是以线勾勒轮廓并进行装饰,线条较细;线条肢干式是以一条粗细大致相同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特点是以线造形,线条较粗。

将制作技法与表现形式进行不同组合后,通天河流域岩画单体分为以下二十一种类型:AⅠ密点敲凿剪影式(QQZM-Ⅱ-2-d)、AⅡ密点敲凿轮廓式(CCG-Ⅵ-2-c)、AⅢ密点敲凿轮廓式加装饰(QYT-ⅩⅩⅧ)、AⅣ密点敲凿肢干式(ZLYK-Ⅰ-5-B);BⅠ疏点敲凿剪影式(QYT-ⅩⅦ)、BⅡ疏点敲凿轮廓式(QQL-Ⅱ-10)、BⅢ疏点敲凿轮廓式加装饰(QQZM-Ⅰ-3)、BⅣ疏点敲凿肢干式(YHY-Ⅰ-6);CⅡ划刻轮廓式(ZLDB-Ⅱ-1)、CⅣ划刻肢干式(ZLDB-Ⅱ-1);DⅠ密点凿划剪影式(QQA-ⅩⅩⅦ)、DⅡ密点凿划轮廓式(ZLDB-Ⅰ-3)、DⅢ密点凿划轮廓式加装饰(QBQ-Ⅰ)、DⅣ密点凿划肢干式(QQZL-Ⅳ-2);EⅡ疏点凿划轮廓式(ZLDB-Ⅱ-5)、EⅢ疏点凿划轮廓式加装饰(CCG-Ⅷ)、EⅣ疏点凿划肢干式(QQZL-Ⅲ);FⅠ划磨剪影式(ZLDB-Ⅱ-4-c)、FⅡ划磨轮廓式(ZLDB-Ⅱ-8)、FⅢ划磨轮廓式加装饰(ZLDP-Ⅰ-b);GⅡ涂绘轮廓式(QBX-Ⅰ)。

二、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分类与分区

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分布跨越三县一市,共计34处岩画地点,本文按现有行政单位,对所有岩画单体的制作技法与表现形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各县市的统计结果,做分类与分区研究。曲麻莱县境内有14处岩画点、1146个图像,制作技法以A、D为主,各占45.81%、49.13%,表现形式以I为主,占76.18%,岩画类型以AI、DI为主,各占33.77%、40.92%,其余类型极少,即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以剪影式为主。治多县境内有9处岩画点、276个图像,制作技法以A、D为主,各占30.80%、46.38%,表现形式以Ⅱ为主,占55.80%,岩画类型以AI、DⅡ为主,各占12.32%、30.43%,其余类型较少,即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以轮廓式为主。称多县境内有7处岩画点、198个图像,制作技法以A、D为主,各占38.38%、42.42%,表现形式以Ⅱ为主,占54.02%,岩画类型以AI、DⅡ为主,各占11.11%、30.30%,其余类型相对较少,即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以轮廓式为主。玉树市境内有4处岩画点、157个图像,制作技法以D为主,占70.70%,表现形式以Ⅰ、Ⅱ为主,各占37.58%、38.85%,岩画类型以DⅠ、DⅡ为主,各占28.03%、25.48%,其余类型相对较少,即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为主,表现形式以剪影式、轮廓式为主。

从地理位置来看,曲麻莱县与称多县位于通天河北岸,治多县与玉树市位于河流南岸,曲麻莱县与治多县隔河相望、位于河流上游,称多县与玉树市隔河相望、位于河流下游,从岩画数量、类型、特点等方面来看,有诸多异同。相同处在于各类型岩画在四县市均有分布,且D种制作技法与Ⅰ、Ⅱ两种表现形式占绝大多数。繁多的制作技法与表现形式说明通天河流域岩画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且水平较高并具有相似性,这一方面受到了制作工具与技法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四地的人们审美观念相近,亦可能存在人口的流动、岩画的交流。不同处在于四县市中曲麻莱县岩画数量最多,远多于其他三县市,且曲麻莱县岩画类型以AI、DI为主,治多县、称多县岩画类型均以AI、DⅡ为主,玉树市岩画类型以DⅠ、DⅡ为主。因此,可将四地岩画分为三个区域,曲麻莱县为一区,岩画特点是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以剪影式为主;治多县与称多县特点相近为二区,岩画特点也是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但表现形式以线条轮廓式为主;玉树市为三区,岩画特点是制作技法以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却以剪影式、线条轮廓式为主。

三、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分期及时代

依据上述三个分区的岩画特点及主要区别在于表现形式,进行分期研究。一区以剪影式为主,且岩画单体中剪影式的牦牛较多,属于具有本土风格的岩画类型,相对原始,主体应为第一期,结合制作技法均属青铜时代,时代为公元前30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二区以线条轮廓式为主,一般轮廓式、轮廓式加装饰岩画比剪影式更原始,时代稍早,结合该区岩画单体中极具特色的轮廓式加装饰、具有斯基泰文化特点、单体种类较一区丰富包括牛、羊、马等,推断主体应为第二期,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后。三区以剪影式、线条轮廓式为主,延续时间较长,时代为公元前30世纪至公元前后。

在内容题材、制作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通天河岩画邻近的西藏阿里洛布措岩画与之较为相似,张建林等调查者根据岩画制作技法、表现形式将洛布措岩画分为三期:第一期制作技法以密点或疏点敲凿法为主,表现形式以剪影式为主,风格总体较简约,时代约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第二期制作技法仍以点凿法为主,但磨刻法增多,表现形式以轮廓式为主,剪影式次之,粗线条式(即本文所称线条肢干式)较少,时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后;第三期制作技法却以密点敲凿和磨刻为主,表现形式以轮廓式为主,剪影式和粗线条式较少,时代约在公元元年前后至7世纪中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两区域的岩画特点及面貌在一、二期上接近,因此,在分期及时代问题上可互为例证。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通天河流域岩画制作技法、表现形式的统计分析及岩画本体特点的研究,将通天河流域岩画划分为三区、二期。曲麻莱县为一区,岩画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以剪影式为主,线条肢干式较少,主体为第一期,时代约在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治多县与称多县为二区,岩画制作技法仍以密点敲凿、密点凿划为主,但表现形式以线条轮廓式为主,剪影式、线条肢干式较多,线条轮廓式加装饰具有斯基泰文化的特点,主体为第二期,时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后;玉树市为三区,岩画制作技法以密点凿划为主,表现形式以剪影式、线条轮廓式为主,线条肢干式较多,延续时间较长,横跨第一、二期,时代约在公元前30世纪至公元前后。

猜你喜欢
剪影岩画轮廓
观岩画
泰国剪影
工作剪影
岩画诗
跟踪导练(三)
颁奖典礼剪影
阴山岩画
剪影
岩画系列
儿童筒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