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诠释非遗之美,专业建设传承文化之根*——非遗传承语境下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1-08-18 14:11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蜡染室内设计民族

何 琳 王 丽 白 浩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都匀 558022)

一、导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8%以上的多民族聚居区,布依族、苗族等各民族能歌善舞,毛南族、壮族等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各民族生活习俗各具特色,不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会丰富盛大,瑶族、水族等民族服饰五彩缤纷,风雨桥、吊脚楼等民族建筑工艺精致。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作为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学院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己任,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发展路径,深入挖掘本土非遗文化特色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在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把学生的技能培养与非遗文化、民族技艺相结合,组织开展系统传承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探索。通过对贵州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分析,遴选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相符或相近的非遗文化,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软装设计模块)内涵建设与本地特色非遗传承创新有机结合,探索高职教育与非遗文化有效结合培养非遗文化和室内设计传承创新人才的路径。

二、做法与过程

(一)实地调研走访

立足地域特色文化,注重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将非遗设计元素整合优化,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工艺进行改良创新,才能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熟练运用兼具传统、特色、现代的技法进行装饰设计,提升了设计表现效果的档次。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组织团队多次赴民族村寨开展调研,与非遗传承人、当地匠人就非遗文化(蜡染、木结构建筑、银饰、剪纸、牙舟陶等)的设计创新、技术改良、新媒体营销推广等展开研讨。通过调研,收集了大量的传统设计元素,激发了设计灵感,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均有较大帮助促进。

如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主要传承地-贵州省丹寨县排莫村调研,发现当地村民虽拥有精湛的蜡染技艺,但是不具备把技术市场化的思维,手艺没有转成经济效益,大家“守着好手艺,过着穷日子”,面临蜡染技艺失传、手艺人流失的困境。职业教育如何挖掘当地蜡染非遗文化特色,引进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新品,提高村民收益,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团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理论课题研究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围绕本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虚拟现实,开展木结构建筑、少数民族民居、古桥保护、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保护和传承等课题研究,组织了相关理论课题研究。

围绕《室内设计专业民族民居装饰类课程设计开发》课题,发表了《瑶族民居的多样性探究》《旅游背景下瑶族民居的适应性变迁》《红瑶民居演变溯源》《基于贵州民族手工艺构建室内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多篇论文。

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发表了《基于VR的虚拟水族生态博物馆研究——以都匀奉合樃木水族村寨为例》《虚拟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资料中心建设的新途径》《基于VR的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平台设计初探》《民间器具三维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基于VR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小城镇设计》等论文。

(三)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的“三阶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围绕贵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紧贴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创新创业进行专业建设,打好“民族牌”,将本土非遗文化引入室内软装设计中,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具有鲜明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软装设计模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学生除了掌握普适性室内设计专业技能外,还能将本土特色传统文化引入设计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与本土知名的非遗(蜡染、马尾绣、牙舟陶、毛尖茶、剪纸等)传承人和民间大师合作,“专业教师+校外专家”组建“双导师”团队,挖掘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将剪纸、蜡染、刺绣等非遗文化引入专业建设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方面缓解了本地非遗传承的问题,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另一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目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课题研究成果,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结合,构建了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的“三阶递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将民族文化贯穿于初阶(文化认知--创意)、进阶(项目设计--创新)、高阶(综合应用--创业)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软装设计模块)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始终。

初阶文化认知阶段,开设《设计构成》《艺术欣赏》《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等课程,将剪纸、马尾绣、蜡染、扎染等非遗文化中的传统图案元素进行描摹、分解、变化重组、案例应用分析,让学生能较好地了解与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相关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内涵,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将民族特色文化推广传承,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国际的碰撞结合,建立文化自信。

在进阶项目设计阶段,组织学生到本地苗族、布依族、水族等传统少数民族村寨写生,观察本地传统民族民居外部、内部的装饰表达,引导学生将马尾绣、银饰、织锦、石磨和鱼篓等本土生活用品、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让学生探索民族装饰与旅游消费文化的结合表达,实现“懂材料、会制作;懂工艺、精技艺;能创新、擅营销”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阶综合应用阶段,围绕贵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民宿旅游产业的需求,紧贴民族文化、依托“互联网+设计”开发了以《民宿设计》为代表的体现时代性、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切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助力乡村振兴。

三、成效与反响

(一)“三教改革”推进有力,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1.《传承传统技艺 共建美丽乡村》项目获国赛二等奖,省赛一等奖。

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围绕“木结构建筑”模块,深入民族地区与掌墨师傅进行交流,了解贵州吊脚楼、风雨桥等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加工、修建、组装,丰富完善课程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2020年8月,该课程团队喜获贵州省教学能力大赛土建大类专业一组一等奖;2020年12月,喜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2.《青蓝入缬——蜡染制作》获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

《传统装饰》课程将蜡染传承与软装设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该课程团队多次深入丹寨排莫村调研、学习、培训交流,积累了丰富的蜡染制作经验,开发了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源。2019年8月,该课程教学团队作品《青蓝入缬----蜡染制作》获贵州省教学能力大赛专业二组一等奖;2019年10月,喜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3.《自然美育 做山野的朋友——茶艺楼室内山水景观设计与施工》获省赛一等奖

《室内景观设计》课程将本地非遗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与真实项目任务有机结合,在茶艺楼室内山水景观设计中,通过“茶”书法表现、高山流水意境表现要素等引出课程思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2020年8月,该课程教学团队获贵州省教学能力大赛土建大类专业二组一等奖。

4.《民宿设计》获省赛二等奖,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民宿设计》依据贵州民宿发展实际,以传统木楼民居改造设计为载体,明确课程定位,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建成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8月,该课程教学团队获贵州省教学能力大赛土建大类专业一组二等奖。

(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设计营销能力有提升

本着对苗族蜡染的传承与保护,帮助更多的手艺人就业脱贫,在2018年成立了“婳意坊”。以排莫村为切入点,围绕蜡染文化设计、产品销售、技艺传承培训,联合贫困户、家装企业、旅游景点实行产销对接。根据市场需求,已开发出蜡染软装设计、旅游纪念品两个系列产品,数量达300余个。自主开发项目官网,提供在线私人定制服务,并与本地最大电商平台“匀城优品”达成合作,完成产品电商销售的初步探索。

2020年“婳意坊”工作室团队参加“建行杯”贵州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居染之家》荣获职教赛道银奖。本次比赛由工作室学生组队参赛,整个项目从调研到立项、产品研发、产品销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这不仅是一个比赛,更是一个项目,学生从中积累了创新创业的经验,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产品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语言沟通障碍。非遗原生文化保留较好地区,往往比较封闭,会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存在一定语言交流沟通问题。

第二,缺少自我造血功能。随着非遗传承人的逐步老龄化,非遗传统技艺逐渐失传,非遗文化正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

第三,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没有标准化的流程,村民们各自发挥,技术参差不齐,水准不一。

第四,与市场融合度较差,品种少、特色差、雷同重复等问题,致使游客的购物欲望不高,作品、商品、产品的转换渠道还没有打通。

第五,对外影响力、宣传不够,通信设施不完善,通信网络信号不佳,影响直播、抖音等新型营销手段的推广。

第六,缺少外部资金的持续投入,非遗文化相关的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动力不足,难以支撑长远发展规划。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一,大力开展各类非遗文化培训,通过民族村落和民宿设计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旅游与互联网+结合,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第二,深入民族地区调研,搭建师生民族特色文化研究、采风写生基地。

第三,加强与发达地区高校合作,利用现代设计理念,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加快民族文化衍生品的开发。

第四,组织师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广告设计、服饰设计、技能大赛,宣传本土非遗文化。

第五,借助新型营销渠道和推广方式,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使村寨再生焕发新活力。

第六,成立非遗产业学院,培育非遗新型传承人,孵化中小微非遗文化工作室,组建区域非遗产业联盟,打造非遗文化+民宿的新模式,推动集生产、体验、培训、旅游为一体的区域非遗文化产业园的搭建。

“十四五”期间,将借助新媒体和网络去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的精华与智慧,扩大相关衍生品推广销售,增加手艺人和相关利益方的收益。如提供在线私人定制服务和抖音售卖推广宣传,对非遗手工艺重新定义和创造,让非遗“活”起来。将通过“科技+文化+设计”的模式,打造“设计师+手艺人+互联网”生态环境,树立品牌意识,提高非遗相关衍生品的产品附加值,将“指尖技艺”转为“指尖经济”,让非遗文化大放异彩,通过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蜡染室内设计民族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MINORITY REPORT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马丽蜡染作品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传承 民族 文化
王晓燕室内设计作品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