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研究*

2021-08-18 14:11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高音机能声带

孙 鑫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声乐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难免与教学预期存在偏差,为规避上述现象声乐教学引入“轻机能”训练方法,从源头解决声乐训练难题。教师在“轻机能”训练中指引学生依据气息流向明确发声位置,在声音质量状态良好基础上增强共鸣,期间学生身心放松,有效解放喉咙,将精力集中在腰腹肌肉的控制及呼吸节律上,改变学生用蛮力“压”“挤”喉咙发声的方式,提升肌肉群组织协调水平,加之“轻机能”训练对声音的控制更为科学有效保护学生的声带,降低因错误发声损伤声带的风险,学生在练习中添加假声,混声后更容易唱出高音,过渡换声阻力减小,增强学生演唱高音的实力。基于此,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研究“轻机能”训练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的价值

1.利于明确高音位置

声乐训练应先从中声区着手,而后向高声区、低声区拓展,在此过程中“轻机能”“重机能”逐渐转换,引领学生调整真假音比率,中音区主要使用真声,声带全部振动,高音区主要使用假声,声带边缘振动,低音区真假音结合,振动局部的声带。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获取高音位置属于难点,通过“轻机能”训练学生能从真声逐步过渡到假声,可以在假声的位置发出真声,在此基础上找到真假音结合点,能灵活运用声音关闭技术,减轻学生演唱高音的压力。

2.利于正确使用气息

呼吸运动是声乐演唱动力来源,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学生开展胸腹式联合呼吸训练活动,旨在增强学生控制横膈膜的能力,在演唱中有足够的气息予以支撑,根据演唱需求调节呼气及吸气肌群,尤其在发出高音的进程中学生需利用头腔共鸣同时呼吸稳定且有弹性,后咽壁需力量较强以免气息流通受阻,“轻机能”训练可助力学生增强气息控制能力,使其后咽壁更加稳定有力,继而为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气息调节给予支持。

3.利于教学实践循序渐进

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用声,在学生嗓音难以辨别的情况下进行综合判定,将换声点、音量、音色、音域及医学检测结果结合起来并设计“轻机能”训练方案,加之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最终得出结论,以免学生声乐训练盲目低效。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训练中急于求成,使之声带过于疲劳并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严重的还会引发疾病,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开展“轻机能”训练活动,引领学生科学用嗓、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在学生能力与身体允许的前提下挑战自我,达到逐步增强声乐表演能力的学习目的。

4.利于学生声带保健

“轻机能”训练属于混声演唱的一种方法,中音区主要使用真声,低音区真假音掺半,高音区主要为假声,学生根据音区过渡需求灵活调整真假音。部分学生在中音区过渡高音区时存在声音卡住或有裂痕等问题,若使用蛮力追求高音学生声带很容易受损,基于此教师需科学组织开展“轻机能”训练活动,旨在减轻声带负荷,改掉学生在演唱时胡乱用力的不良习惯,避免出现盲目拔高音阶的现象,在学生保护声带的同时提高声乐学习有效性。

二、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原则

1.“轻机能”训练与演唱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轻机能”训练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声乐演唱综合实力,能根据乐曲的情感基调、进行速度、音色等方面灵活控制声音,通过“轻机能”训练在保护学生声带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学习演唱技能,这就需要演唱技能训练与“轻机能”训练相结合。从吐字发音角度来讲,需字头准、轻、短,在训练中学生吐字发音应标准,字尾响度适中,发音需贯穿全句;从声调角度来讲,通过“轻机能”训练学生要掌握声调高低变化的方法,侧重展现声音之美及唱词节奏感,使声乐表演效果更优;从歌曲情感处理角度来讲,在“轻机能”训练中学生逐步掌握发声技巧,若想增强声乐表演情感共鸣并优化视听体验需精准把控乐曲情感色彩,分析声乐作品人文内涵,旨在用声音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奠定演唱情感基调,在“轻机能”训练中仔细研读作品,反复揣摩作品情感真谛,感受情绪变化,继而提高声乐训练有效性;从表演方面来讲,学生需在“轻机能”训练中增强自信,以免心理问题影响发声控制成效,在训练中要注重体态与表情,善用肢体语言,根据乐曲情感调整表情,与乐曲一同喜怒哀乐,在“轻机能”训练中反复体悟肢体语言与舞台表演的关系,保障动作自然,确保声乐作品观赏性更强。

2.学生自主训练与教师科学指导同步的原则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需根据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身体机能、学习需求等因素创设民主、自由、高效的声乐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声乐训练积极并能优化训练效果,基于此教师需在“轻机能”训练之前了解学情,旨在量身定制训练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轻机能”训练方案需能助力学生发现声音的特点并保留特色,以免学生的声带负担较重,在训练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调整舌位、口型、喉咙,展现学生声音的本色,使学生能在声乐学习中更具自主性且更有自信心。“轻机能”训练可以理解为小声地歌唱,同时并不局限于此,学生要循序渐进的通过小声歌唱掌握演唱技能,还要确保声音积极、饱满、气息充足、发声位置正确,不可在减轻喉咙压力的同时空有虚声并轻视高音。基于此,教师需在学生自主开展“轻机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加强科学指导,确保学生能将声乐理论知识、演唱技巧、肢体语言等方面纳入训练之列,健全“轻机能”训练体系,还可与教师积极沟通解决训练问题,使学生的“轻机能”训练更为专业高效。

三、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路径

1.创新声乐教学“轻机能”训练模式

为使“轻机能”训练效果更优教师需在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拓宽“轻机能”训练渠道,例如学生在舌颤音“R”哼鸣练习中可添加元音“E”“I”“U”,音阶练习自C开始到G为最高点并由C终止,训练的过程中声音要渐弱,元音需连贯且清晰,高音不能出现“躲”“破”的现象,注意保持气息,亦可将最高音为起点并向下进行发声训练,最高音即使在弱化的情况下同样有共鸣、气息足、保持音色稳定。再如,教师在进行“轻机能”训练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实例探究”模式,依据学生的声乐素养发展实况划分声乐合作训练小组,确保“组内异质”且“组间同质”,创设生态化的“轻机能”合作练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若干声乐练习视频,引导各组通过实例探究归纳总结,在纠正视频中“轻机能”训练错误的同时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使学生在“轻机能”训练中始终积极主动,培育学生声乐素养,期间教师需发挥训练指导作用,协助组内成员“诊断”训练方案,渗透声乐知识及演唱技巧,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轻机能”训练中能有更多收获。

2.在“轻机能”训练的同时组织开展“重机能”训练活动

在声乐教学中“轻机能”“重机能”相协调利于学生音质、音量、音域、音准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旨在充分发挥“轻机能”训练优势:一是音量方面。学生甲杓肌收缩会使声带变厚,此现象在重机理的基础上产生,学生声门紧密闭合,肺部气压较大,利于演唱泛音且声音较为响亮,若学生环甲肌收缩会使声带变薄,此现象在轻机理的影响下产生,气息阻力较小且音量减弱。教师需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加强共鸣腔与气息的配合,环甲肌、甲杓肌协调性更强,音量可随意变化;二是音域方面。在“重机能”调节下学生声带变厚并整体振动,受振幅影响声音较低,“轻机能”使学生的声带变薄并未闭紧声门,气息较为流畅,声带内侧振动,频率快、阻力弱、声音高。在发音习惯影响下个体机能发展存在区别,通常女高音“轻机能”掌控能力较强,男高音“重机能”训练更为主要,然而仅能驾驭一种机能显然不利于声乐素养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训练协调“轻机能”“重机能”,有意识加强薄弱项的锻炼,掌握使用两种机能的方法,在训练中努力求得两种机能和谐统一,达到拓展学生音域的目的;三是音质方面。受肌肉力量、演唱技巧等因素影响学生音质存在区别,有些声音刚劲、厚实、有力,还有些声音飘逸、轻柔、舒缓,通过改变音质能驾驭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通常“轻机能”训练能使学生的音质更为柔美,“重机能”训练能助力学生演唱高昂雄壮的作品,继而通过协同训练提升学生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四是音准方面。学生轻重机能发展不协调容易出现有失音准的现象,例如部分学生习惯使用“轻机能”,“重机能”处于荒废状态,在演唱时容易因机能失调“冒调”,低音虚弱且很难完成演唱任务,这就需要重视两种机能的协调,旨在解决学生唱音不准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具有保护学生声带及助力学生正确使用气息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能将演唱技巧训练与“轻机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训练时科学指导,在此基础上增强“轻机能”训练渗透性,创新声乐教学“轻机能”训练模式,将“轻机能”“重机能”训练联系起来,继而提高声乐教学中的“轻机能”训练质量。

猜你喜欢
高音机能声带
早春
机能时代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每月新鲜
China Fire-fighting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