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非遗主题的数字游戏设计教学研究

2021-08-18 14:11李小敏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字创作游戏

李小敏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纵观上下五千年,华夏先民们创造了无数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悠长的民族发展进程中,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为推动文明进步、见证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5年12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非遗项目在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上制定了政策指引,由此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潮。在此背景下,非遗已然成为近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常见选题,而数字游戏创作正是其中较受关注的一个领域。作为当今新媒体产业中的代表性产品之一,数字游戏具有极佳的内涵嵌入性和延展性,从非遗文化宣传和推广的角度而言,其形式具备了诸多的效能优势。教学中,将非遗文化作为数字游戏设计的专题内容,其鲜活的素材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因此该类选题在近年课堂中尤为热门。当然,受交互性、多元化等形式特征的影响,数字游戏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指导学生在形式架构下,实现文化内核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传统文化情结与当下应用发展趋向

数字游戏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进行设计开发,并以数字化设备为平台实施的各种游戏的统称。自20世纪80年代,国外电子游戏产品被引入,在国内年轻群体中便掀起了热潮,无数产品迭代更新,其魅力不曾减退。回顾我国数字游戏产业发展历程,和许多文化娱乐产品一样,基本经历了“拿来主义——模仿探索——文化反思——本土创新”的阶段。我们看到,国内第一批数字游戏的玩家所接触到的产品是以任天堂、微软和索尼为代表的一众国外品牌,它们鲜明的角色形象、精彩的关卡设计为人们开启了通向虚拟世界的魅力大门。其时,本土一些拥有技术基础的公司看到了业内的巨大商机,适逢其时地投入到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中,从技术合作及IP模仿开始,走出了民族品牌的发展之路。然而本土化的发展并不一马平川,从纯技术来讲,经多年的平头猛追,我国在数字产品开发方面已具备与国际顶级游戏巨头相抗衡的能力,然而,产品却越发表现出文化品牌知名度方面的差距。以发展的、国际化的视觉去审视这种发展困局与机遇,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底蕴或许正是成功品牌创建的基石。为此,近十年来,不少国内游戏厂商纷纷尝试将产品主题投向本土文化的领域。如网易、腾讯等公司就以中国历史、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为背景开发出系列经典游戏。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获得口碑及收益的双丰收,这也极大程度地证明了本土文化路线的优势之处,同时为未来的品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而多元的,非遗也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底蕴,作为数字游戏的文化资源,诸多层面的元素有待被挖掘和开发利用,随数字时代的呼唤,它将焕发出新的动能,以新的面貌活化于新的形态中。

在实际应用方面,并非所有的非遗内容都具备开发成大型娱乐性游戏的潜力,然而该主题的游戏作品,其用武之地并不局限于此。如今,随技术的进步及应用的扩展,数字游戏的功能已从单纯的娱乐性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市场营销、智力开发、文化推广等领域都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其影响力已然渗透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凭借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优势,可发展成旅游产品,为非遗文化作有效的包装和宣传,支撑地方经济。另外,作为大众教育的便捷途径,不少公益性质的文化单位也会以小型手机游戏为媒介,实现非遗知识的普及。因此,非遗主题在数字游戏设计中,是一个与实际应用紧密关联的项目内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其市场需求量是非常可观的。

二、目前教学的困局:课堂作品在非遗文化核心表达上的欠缺

数字游戏设计的课程设计中,非遗主题的嵌入是作为专题创作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接受游戏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后,便进入该课题创作,在解决问题中将原基础知识,包括策划、引擎、原画等内容作整合与应用。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在创作理念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作品在文化纵深表达上存在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在对非遗文化核心表达的问题上对学生的指引不足,其二是对技术应用方面的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妥协心理。

优秀的非遗主题创作需要建立在对内容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引的,这一点却常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被忽视。网络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简易快速,同时也容易导致理解上的粗浅和模糊。很多学生对非遗的认识仅停留于视觉表征上,只见其图案,不知其为何……因而创作也只是对符号的复制粘贴和简单拼凑,表征之下蕴含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核心等信息却未能体现于作品中。此外,在非遗文化的呈现中,实质包含了多种感官的体验,视觉元素也只是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将设计工作单纯地聚焦在视觉符号方面,并不能让作品充分诠释文化的来龙去脉,呈现对象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创作中,人们对非遗文化的深入解读和深刻领悟是成功创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核心元素,嵌合于游戏架构中,通过动态的、多层次角度的形式进行叙事和讲理,这样,我们的游戏作品才能有效地实现对文化的演绎和传播。

另一方面,游戏编程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点,课程中,往往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每遇困难,学生也容易牺牲文化内容方面的表达,以掩盖技术应用上的不足。一些学生甚至会采取各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去处理作品,如借用现成的游戏模板进行嵌套,整套作品仅更换皮肤,其余皆因千篇一律地保留原有的架构面貌。这样的数字游戏作品,只是披着非遗文化的视觉外衣,在关卡和引导系统、操作方法等设计中难以通过自主构造去介绍历史、说明因果及呈现过程,因而也注定无法准确表达文化的内在精神。实际上,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要简单去完成一个可操作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模拟真实的创作过程去让学生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如果将作品的完整性作为判断成效的唯一指标,那么很容易使得创作走向复制和模仿,教学也将失去培育创新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非遗主题的数字游戏创作课程中,影响学生作品质量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加工问题,拥有高质量的画面也不能证明作品的成功,在主题把握基础上的内容表达与精神提升才是创作的核心。要从当前教学困局中突围而出,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文化认知的指引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同时提高技术方面的把控,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推动项目的进展,提升创作的综合水平。

三、教学实践的思路:紧扣文化核心下的形式与技术结合

课程中,学生针对主题开展系列调研、分析,然后进行元素分解组合等工作,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下逐步完成的,出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以及作品的推广应用性,这一程序更强调在把握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对艺术设计和技术处理的结合。

1.推进对非遗文化内核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包括传统语言、文学、艺术、技艺、民俗、体育和游艺等,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形式表达与内在特色。根据课程需要,学生在设计前期应进行项目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而这一工作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指引的,只有按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开展,才能确保他们在有限条件下对项目有深度认识和理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多种渠道的资料收集,并以开放、阔达的心态去观察和思考现象和问题,研究历史、地理、人物等因素对文化起源、发展和结果的影响,从源头把握表象之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实质。课程中,这方面的探索往往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总是阶梯式地往前推进,在不同阶段中带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事实上,收集和学习材料的过程就是“认识——思考——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完成第一轮的初步认识后,对项目会有初步的扩廓性印象,这时就要结合游戏设计的语境,提出下一轮新的探索要求,即抓住非遗的标志性元素,运用不同角度、层次的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寻找素材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可行路径。当然,搜索资料和深入研究并不会随策划阶段的结束而结束,它会伴随整个设计过程,其认识也会逐级深入和具体,直至创作完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推进学生在项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的工作,让他们把握具体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核,并寻找出适合游戏表达的着力点。在这里,前期的环节需要学生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对象,而后期则要求结合游戏创作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深化探索,以保证为具体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2.针对数字游戏项目进行形式设计指引

在数字游戏作品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包括视听、交互等内容,它们被放置于相应的环境内,需要创作者进行整体和细节的处理,教师的教学指引,可从元素提取、叙事表达、用户体验三个方面着手开展。

其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元素进行加工,是艺术设计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在非遗项目中,不少内容具有极高的视听艺术价值,它们既可以成为主题的标志物,也能起到装饰美化、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然而,这些被提取的元素常常不能直接被应用,需要对它们进行形式上的加工和转化。对于视觉元素,常用手法有分解、组合、同构等,学生可以引用一般图形设计的手法来处理。而一些非视觉类的标志性元素,往往存在于语言或风俗类的项目中,它们的情况较为复杂,可以使用借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图形的转化,同时加入声音、视频等内容,实现立体化的呈现。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成功设计游戏元素并不容易,尤其面对满目素材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形式美感,而忽略对标志性和功能性的考虑。选取的元素是否具有主题的代表性,呈现的形式是否符合数字游戏应用的特点,诸多细节均需基于内容和形式进行处理,因而,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另一方面,作为游戏创作课程,如何以游戏特有的表现语言来叙事、讲理,实现非遗内容的呈现,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形式上来看,数字游戏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与一般静态画面或动画作品不同的是,其叙事方式不但综合了其他形式的优势,更带有显性的交互特性。在游戏中,情节的发展是跟随游戏进程而实现逐级推进的,玩家通过闯关操作,可以了解游戏故事的因果关系及整体概况。这种方式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习俗故事等能实现直接的嵌入,达到线性叙事的效果,因而较容易把握。而另一类型的项目,如民俗、游乐、民间技艺等,它们在呈现中集中突出人在其中的行为过程,并带有较强的程序性或技术性,此时,数字游戏对它们的表达就不能再是简单的再现,需要对程序过程或技术要领进行分解与提取,然后以游戏叙事的方式重新合成,并在核心位置嵌入关卡和任务。课程作业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游戏叙事的转化,关键是让他们认识数字游戏的关卡类型及运行规则,并针对项目对象的核心内容进行适配设计,这样才能产出优秀的、具有建设性的方案。

再有,将用户体验的理论带入课程,可以让学生关注效能层面的设计,通过提升玩家的操作满意度,更好地实现文化推广的目标。从创作角度来看,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是需要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包括结构、视觉、交互、情节等,因而需要学生对目标玩家有心理层面的了解,并学会站着对方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作为设计者的主观感受,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不足,往往容易造成作品的可用性能受损,降低玩家的满意度。实际上,大众对非遗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不同的人对计算机使用习惯也存在个体差异,倘若学生不能正视他们在文化背景、使用习惯和领悟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就很容易造成作品信息的传达不畅,影响成品的质量。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建立目标玩家的操作心理模型,并作针对性的应用设计,力求让作品容易操作,并迅速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实现非遗文化宣传的效果。

3.以项目导向的方式推进软件技术的学习

在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游戏设计中涉及的编程问题对学生来讲确实是个难点,但在引擎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难题并非无法解决。这里提道,以项目为目标导向,引领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二是根据应用需要,直奔解决方案的主题。其中,所谓适合的工具,就是既能实现效果,又能被学生掌握的软件。目前,不少国内外的游戏引擎开发公司及HTML设计平台针对非编程专业人士的使用需求,开发出预置编程语句的制作软件,只要在设计中根据逻辑关系,进行语句的调用和组合,并输入参数,就能实现各种常用的游戏功能。诚然,此类软件在计算机专业人士看来,并不如自行编写程序来得灵活、高端,但它确能帮助艺术专业的学生越过计算机编程技术的障碍,实现游戏作品的独立制作,尤其当项目体量较小、结构简单的时候,操作便利、合成快速的优势就越发明显。对非遗这类的游戏项目来讲,大量作品被用于大众文化的快速推广,常常没有大型网络游戏中复杂的战略性、综合性操作架构,因此,学生更适合使用该类预置程序的引擎进行游戏制作。在软件应用方面,以解决具体制作问题为目标,可促进学生在认识基本工具使用规则后,大胆进入创作状态,因用而学,既完成了作品,又杜绝了软件学习中只学而不会用的情况。从我院近年相关课程实践状况来看,学生在非遗文化主题的游戏制作中,最常用到的软件功能往往并不复杂,难度在于灵活组合与延伸发展,这种项目导向式的引擎学习方法,有效激励学生在制作中独立思考,并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其作用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四、教学理念的升级:从单纯的技术灌输到文化自觉性的培养

课堂中,要产出优秀的民族文化主题数字游戏作品,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把握是基础条件,然而课堂中仅训练软件操作能力或手头绘制能力是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应落实到文化自觉性培养的层面上。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是在认识自身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理解异域文化,并学会接纳、反思和取长补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推进自身的发展。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学会思考问题、处理素材,懂得取舍和融会贯通。这实质涉及世界观培养的问题,即在文化层面上,如何看待自我和客观世界,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顾此失彼,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养成习惯。在本课程中,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非遗文化,二是数字游戏文化,分别指向创作主题和形式载体。从内容来看,非遗的存在与特定群体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以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只有创作者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清晰了解,并与世界其他文化做比较,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获得精神上的领悟,从而把握主题创作的灵魂。另一方面,数字游戏产业的兴起始于国外,对他山之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对应自身所处的专业位置,可从借鉴中寻获自身发展的途径。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技术自身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在课程中,对技术的掌握是创作成功的前提,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但对它的探索毕竟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唯一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不应简单局限于技术层面,而需要更多着眼于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培养问题上,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学会自觉剖析物我,具备在比照中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以犀利、敏锐的眼光在满目绚丽的文化景象中去捕捉到闪光点,并酝酿出组织处理项目的方案。

五、总结

民族非遗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文化财富,而数字游戏则以新颖的形式给其提供了走进当代社会生活的便捷渠道,以民族非遗作为主题进行数字游戏创作,迎合了当下文化市场的需求,培养了专业的从业人才,从中也锤炼出具有一定实践高度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设计开发,应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研究,培养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并以开放包容之心去探索相关的形式与技术,这样,才有利于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工作,让优秀项目实现数字化展示、传播及应用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字创作游戏
《一墙之隔》创作谈
答数字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数字看G20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创作心得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