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正面价值

2021-08-18 14:11潘伟华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族传统

尤 洋 邓 宇 潘伟华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涵盖了传统建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服饰衣着等方方面面。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国文化的交流融汇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后发国家在面对先进国家的文化时,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揭示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正面价值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社会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典型问题

1.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很多国家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都面临了典型的问题,这些典型问题还具备共性。在对待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有一种态度表现得十分突出。那就是对待外国文化的全面肯定,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1868年,日本取得了戊辰战争的胜利,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主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前期的主要领导人大久保利通奉行“拿来主义”,简单的移植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全盘西化的观念如日本应该改说英语,日本人应该同西洋人通婚,禁止相扑这样的传统运动等否定传统文化的行为严重冲击的日本的传统文化。在“文明开化”中,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可见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期,对外来文化全面肯定,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已经是当时社会改革的巨大潮流。17世纪彼得一世主导了当时俄国的社会变革,称为彼得一世改革。在这场改革中彼得一世以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者的身份,全面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从教育制度到军队建设,从西方的生活习惯到穿着打扮,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以西欧先进国家为标本,彼得一世用强制力推动俄国的社会改革进程。这场改革中,俄国几乎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从明治维新前期的“文明开化”和彼得一世改革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来看,二者对待外来先进文化大力提倡,近乎崇拜。然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引发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酿成严重后果。日本的“文明开化”是一股猛烈的潮流,这股潮流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日本岛。日本民众却在“文明开化”中的过火行为中显得无所适从,在传统文化的崩溃中日本民众忍无可忍,在1978年刺杀了大久保利通。俄罗斯民族的传统文化里认为自己的民族是非常特殊的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甚至以罗马文化的继承者自居,有拯救整个世界的民族责任。彼得一世改革中也是将俄国民众几个世纪以来养成的民族优越感击得粉碎。在彼得一世外出考察学习期间,沙皇的近卫军发生叛乱,就连太子阿列克谢都叛逃国外。当彼得一世镇压了叛乱后,近卫军、阿列克谢甚至普通民众表现出来的不是恐惧而是以一种殉道者和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姿态回应彼得一世。

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可以明确看到,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必然成为社会改革的巨大阻力,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2.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问题

“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化…新的意识形态就把这个世界本身当成了对象。”[1]大众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对传统文化具有大的负面影响。资本主导逻辑下,大众文化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其秩序的手段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伴随着经济联系而来的大众文化。如今天充斥市场的汽车、流行服饰、电影等无不饰以大众文化而风靡世界。在大众文化的渗透下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更以隐性的方式出现。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代表性特征,必然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显性标志,正是由于一个国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让自己区别于其他国家。“大众文化迎合机器生产加工活动后疲惫了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毫无意义的娱乐的消遣方式来符合人们的需要。”[2]从这里可以看出,大众文化不是公众真实需要的,而是被动的“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的同一性、同质性让公众沦为无意识的接受者,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就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推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符号、规范和价值观的载体,在大众文化的强力渗透性的功能下,本民族传统价值观、规范等会受到同质化。大众文化越是流行,传统文化越是受到渗透,越是面临着挑战。

二、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正面价值

1.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认同感的黏合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如果在他族面前能够在头脑中立刻浮现“我是中国人”这样的观念,那么这个人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这里可以看出民族意识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内在尺度。民族意识越强民族的认同感就会得到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就会得到增强。培养民族意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稳定成分。脱离了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中就会迷失的自己的方向。“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3]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一个国家的历史越长,传统文化发展得越全面越系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就越强烈。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英吉利民族等一切民族多多少少都具有一些“我族文化中心论”的色彩,一个历史越悠久的民族这种倾向越明显。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结合历史上各国的社会改革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改革中的突出影响力。传统文化必然是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时代文化源泉,无论社会文化怎样的变化,传统文化都给时代文化打上深深地烙印。在现代社会,世界上以民族国家作为主体的世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础,必然起到提道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点

当代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起到突出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了文化的输出的战略,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输出的基础,参与国际竞争。美国的电影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时尚文化等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宣传本国价值观的作用,让这些国家。不难发现,这些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都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因为多样性而精彩,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各国坚持把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进行挖掘。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没有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支撑,只能迷失方向。当代世界,但凡是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是文化大国,但凡是文化大国的都是将传统文化挖掘利用的好的国家。

3.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起到稳定黏合作用

17世纪的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采用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仍然保留君主是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今天英国仍然保留着君主,可是在当代社会英国的资产阶级力量早已经大大超过封建势力的力量,完全没有妥协的理由。合理的解释是英国人采用温和的社会变革方式和协商解决问题的观念已经深入传统文化,英国人习惯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稳定的社会秩序。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也已经爆发出来。在明治维新进行到第十一年的时候,主导改革的大久保利通被刺杀身亡,改革陷入困境。继承改革重任的是伊藤博文,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伊藤博文却将天皇制写进日本宪法。分析日本传统文化就会发现,日本的天皇制在古代日本就取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在明治维新期间这种观念伴随着文明开化反而强化起来,日本民众认为如果没有天皇,日本仿佛就不是日本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天皇统治合法性的观念被伊藤博文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巧妙利用日本传统文化中天皇制的观念化解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矛盾。无论是日本还是英国,甚至在泰国,承认君主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已经是一种植根较深的观念,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利用得当可以对社会稳定起到黏合作用。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路径构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路径首要的任务是区分哪些是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主要是有以下两个:一是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前进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二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传统文化中符合这两个标准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只能归为传统文化的糟粕。其次,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出现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也不能出现“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只能是迷失自我,丧失文化的独立性,成为别的文化体系的附庸。对来外来文化妄自尊大的封闭保守只能导致思想文化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批判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再次,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应该大力弘扬,对待传统文化的糟粕应该摒弃,这种摒弃应该渐进式的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糟粕部分都是本国民众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成与变化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以激烈的方式对糟粕传统文化进行决裂,既不符合社会意识逐渐变化的客观规律,也会让民众一时接受不了,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所以,对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部分,应该采用渐进式,示范式的方法,先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观念进行社会引导,在通过社会环境的营造逐步清除。最后,对待大众文化的渗透,应该认清其伪个性,反启蒙的实质。坚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民族传统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浅析“大众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