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深圳大学城为例

2021-08-18 14:11卢小萍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大学城园区深圳

卢小萍

(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广东深圳 518000)

一、大学城及大学城文化

大学城,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包含了城市的概念,实质上是由几所大学聚集在一起后,形成的一个以“大学群”为核心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征的城市社区。

我国的大学城通常以大学为主体,经由政府指导协调、企业合作投资后形成,呈现出一种多主体的集群状态,各主体原先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便成了这个集群的精神资产,而大学城内各高校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分别拥有自身的独特文化。因此,大学城文化是一种多层面、多主体的多元文化,是各主体文化传承创新与开放共享后二次整合的结果。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渗透和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文化体系的过程,大学城文化首先应是各高校文化之间的共享整合,再是与本土、社区、企业等文化之间融合渗透,最终形成一个多主体相互融合的开放式文化体系。

大学城的兴建,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更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大学城对文化的融合、渗透与创新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一座大学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连接各主体、各层面的纽带,并为大学城提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支持。

二、我国大学城文化现状——以深圳大学城为例

目前,我国大学城大都由多所具有不同隶属、特色各异、不同学科结构的院校聚集而成,这些院校都是有自身利益倾向的独立体,[1]在入驻大学城以前,地理位置不相邻,长期自主办学,相互间更是缺乏资源共享的历史传统,没有资源共享的传统基础,所以各高校相互间的文化开放与共享度并不高。此外,我国大学城高校和社区之间,基本还处于只吸纳各自部分文化因素的状态,文化相互拒斥和冲突现象屡见不鲜,与文化的融合和渗透阶段更是距离甚远。

以深圳大学城为例,从2000年建城至今,由于城内各院校文化发展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即挖掘校本部历史文化资源并在融入新的大学城环境中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阶段,各校的文化发展之路还在探索中,虽然各高校的文化活动允许所有大学城学生参加,但文化活动大都形式化,缺乏品牌,且相互交流也只是停留在最表层状态,根本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度开放,融为一体”,这不仅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浪费,文化冲突的现象更是举不胜举;另外,深圳大学城所在区域为原先的乡镇,周边居民与高校师生在文化观念与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相互接触时间较短,直接影响了彼此的文化传播及涵化的范围及程度,而且由于该大学城周边社区存在人员杂乱等诸多安全隐患,园区直接限制外来人员的随意出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

总而言之,我国大学城文化基本现状是:城内各院校本身缺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相互间更少有文化共享与整合,[2]高校与周边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也只是处于相互拒斥的冲突阶段,诸多因素影响,导致目前还无法达成大学城建设的初衷,无法形成开放、多元的大学城文化体系。

三、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深圳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开放、共享,如何去增强大学城文化的生命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各种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文化达到一个完美的和谐,是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传承与创新

文化具有延续性,[3]各高校入驻大学城之后,必然面临如何继承老校区校园文化的问题,没有继承和弘扬的文化是没有底蕴的文化,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移植,下面以深圳大学城为例,谈谈关于大学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1.文化景观。校园景观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结合校本部与当地特色,设计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并发动师生参与,为大学城新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等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命名,在充分体现对校本部精神的传承同时,更深度融入当地文化,打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4]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是文化最深厚的根基与源,大学城文化建设要建立在尊重师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上,坚持以“文”化人,才能使大学城文化始终保持充满生机与活力。

2.特色文化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品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城在开发建设过程产生的可利用条件,以及周边区域环境特点,都是可用于设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因素。比如纵贯深圳市南山区的大沙河,不仅横穿整个深圳大学城园区,还将园区内三所院校连接了起来,这条历史悠久,且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的大沙河,无疑是深圳大学城最可利用的一个天然优势。可以考虑利用该大沙河举办对推动教育、文化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的高校赛艇比赛,并在赛事中融入深圳本土文化元素,例如在参加队伍服装、赛艇外观等加入深圳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大船坑舞麒麟元素,并引入这种大船坑客家人常用于节庆活动表演的传统舞蹈作为赛事的开场表演,这样既融入了园区及当地特色,又结合了时代元素,不仅体现了大学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打造了深圳大学城乃至深圳文化的一个亮丽名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承担着一定的育人功能,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3.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区域特征等结合起来,开展一些主题文化活动,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对于高校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深化大学城文化的传承创新理念。比如,可以在孔子诞辰日举办“深圳大学城尊师节”,组织大学城师生身着汉服,共同参加中国传统入学礼,诵读儒家经典选段,尊师祭孔,并在汉服设计中加入园内各院校的特色元素,入学礼则由正衣冠,拜师礼、同窗礼、朱砂开智、净手净心、击鼓鸣志等中国传统入学礼环节组成,打造能充分体现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园区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这些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圳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传承与创新是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只有立足于大学城各高校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挖掘原有的历史文化,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才能扩大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二)开放与共享

开放与共享是大学城永久的魅力,是大学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大学城的开放与共享不仅要实现在城内不同主体之间,更要实现在学校和社区间,大学城没有了围墙和藩篱的阻隔,其核心意义在于资源甚至观念上的开放与共享,而不仅仅是地域与空间上的打通。大学城文化的开放与共享需要建立两大文化共享平台:

1.建立大学城校园文化共享平台,促成大学城各高校文化的互相开放与共享,即联合各高校校园文化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共同组成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先协助各高校尽快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为实现大学城文化开放共享提供必要的前提;再共同建设一些文化基础层面的开放共享设施和机制,实现文化在物质和技术层面等的基本共享;最后是深度挖掘各校可共享的核心资源,比如一起建立大学城公共课程库、开设大学城名师公开课等,共享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等,以实现各高校文化的真正开放与共享。

2.搭建积极有效的社区园区文化联动平台,以大学城为开放式文化系统的核心,展开与周边社区的联动,实现大学城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一方面是社区文化资源向大学城最大限度地开放,让大学城人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的内核与价值,从文化的角度建立起大学城人对社区及所在城市的依恋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是大学城联合社区建立服务于周边居民的各类教育基地,让大学城文化对社区开放共享。以深圳大学城为例,爱国主义精神是深圳大学城各院校精神文化的共同核心,可以打造“人人可学”的对外课堂,用奉献和服务的精神体现深圳大学城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城内各院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针对周边小学的“四点半课堂”和针对周边工厂的“外来工课堂”,打造“人人可学”的良好氛围,建立大学城与周边社区的开放共享通道,让大学文化在区域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引领、示范及辐射的作用,影响着周边区域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园区文化的开放与共享衍生出了渗透性,园区内部各高校间以及园区与所在社区间在资源共享的同时相互融合与渗透,并发生文化转换,逐渐形成大学城共同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园区精神的形成。可以这样说,开放、共享与渗透是大学城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学城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而这些显著特征的实现,是要建立在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文化建设基础之上的,另外在大学城开放与共享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体现先进的文化方向。在大学城文化建设的路上,传承与创新是基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保障,开放与共享是关键,它们一起推动着大学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并保证大学城文化的先进方向。

四、结语

大学城文化是传承与创新、开放与共享的具有渗透性的文化体系,大学城文化建设要遵循着开放系统性原则,并且在正视客观原因的前提下,努力处理好大学城高校间及高校与周边社区间的开放及融合关系,让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起到拉动周边社区及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通过打造大学城浓厚的人文气息,以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为当地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全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其经济及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大学城园区深圳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吴·现代潮菜深圳店
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以济南大学城地区为例
深圳金生国际幼儿园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遵义大学城:“独木”变“森林”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