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品美·知美:指向审美能力发展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1-08-23 02:53邓琴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邓琴

摘要:以王君老师《开发〈三峡〉》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课例为例,从中寻找文言文教学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审美教育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从审美情感、审美品位、审美表达三个方面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选入教材的古文从内容到形式都颇具美感。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可以激发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品位,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现美与创造美,表达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文言文群文阅读从“言”入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以“文”为抓手,在鉴赏中提升审美品位,表达审美体验。

王君老师的群文阅读课例《开发〈三峡〉》,利用资源整合进行文言文教学,开发了文言文群文教学的新视角。王君老师从字到句再到篇,整合了“字群”“句群”“诗群”“文群”,从语文现象到社会现象,整合了“语文群”和“生活群”,从审美情感、审美品位、审美表达三个方面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这种指向审美能力发展的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为文言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路径。

一、从字群到句群,激发审美情感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因而在语文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积累中获得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到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感。

1.字群寻美,感知文言词汇之美

王君老师在课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出发,以文言文的“言”为基础,整合各种文言现象。首先是整合字群。第一处是一词多义现象的整合:文中出现了几个“自”?几个“至”?几个“绝”?第二处是词类活用现象的整合:“奔”“响”用法有什么相同点?第三处是古今异义现象的整合:“或”“良”的用法。此三处通过特殊用法的字组成三个群,让学生在整合中比较词义,进而发现共同点,提炼文言文用字用词的规律。这三类文言现象的归纳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字词的魅力,通过文言词汇的魅力发现语言文字的美。

2.句群寻美,探知文言句式之美

三处文言词汇整合之后,王君老师从字群到句群,又展示了三处文言现象的整合。第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引导学生调换顺序来理解,“重岩叠嶂”变成“重叠岩嶂”,“隐天蔽日”变成“隐蔽天日”,“林寒涧肃”变成“林涧寒肃”,让学生感受到互文句式的精炼之美、音韵之美。除了互文句,还有一类对举句,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王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把语言因子打回原处的方式,对两个句子进行语序调整,让学生明白对举和互文一样,都能让文言文显得典雅、优美。两处句群的整合,文言文句式的美就呈现出来了。

这节课从字群到句群,对各种文言现象进行整合,逐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落实古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文言文词语学习中寻美,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峡》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她还做了一个更有趣的整合,将地貌简图和对应的篆书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猜字游戏。古汉语之神奇和美妙,就在这一系列的整合之中显现出来了。

二、从诗群到文群,提升审美品位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必须引导学生进入到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去。在鉴赏文言文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比较、分析,能够挖掘出文本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够鉴赏跨越文本之外的其他文本,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思,逐步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升审美品位,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1.诗群品美,比较文本个性之美

王君老师在《开发〈三峡〉》课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鉴赏作品,通过两组诗群和两组文群的整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发现《三峡》这个文本独特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理解郦道元的表达之精妙,从而体会《三峡》的独特美感。第一个“诗群”,王君用的是相似文本——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三峡》进行比较,比较了李白与郦道元在写“山”“猿猴”两个形象的异同,从而分析出李白写三峡景观主要是突出三峡夏季水势的凶猛迅疾,但是郦道元所写的内容明显多了,春夏秋冬都写到了。借此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二人写作目的不同,导致写作内容不同。这个比较阅读,让学生挖掘出文言文“文”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个性化人文情感。

第二个“诗群”是《三峡》与《使至塞上》《旅夜书怀》《敕勒歌》《射雕英雄传》主题曲等“美”的比较。三峡最后一段秋天的景象,林寒肃杀,高猿长啸,悲哀婉转之声响彻山谷,这种“美”学生比较难品味。但经过对“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射雕英雄传》歌词的一番鉴赏和品味,将意象放置在大环境大背景之中,学生便慢慢揣摩出《三峡》中与之审美感受相似的美感——雄美、壮美、险美和苍凉之美。

2.文群品美,探索文本的共性之美

第一个“文群”,王君老师从横向取材整合了一组“群文”——《宜都记》《荆州记》与《三峡》。三个文本都写到了“猿”和“民歌”,在相似中寻找不同点——比如郦道元写猿鸣用“凄异”,盛宏之用“清远”;又在不同之处品味共性之美——比如民歌,郦道元完全照抄了《荆州记》。因为这两篇的民歌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文的音韵美在品味中进入到学生的认知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个“文群”,通过纵向取材整合了《三峡》与《水经注》,比较《水经注》与《三峡》内容的异同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三峡》这个子文本放到《水经注》这个母文本系统中去比较,学生的视野变得宽广,审美视角也随之变化,学生能够在母文本系统中更全面地了解《三峡》的语言风格以及郦道元的情感倾向。文本的共性之美在对比中变得清晰,学生的审美品位亦在整合中得到提升。

从“诗群”到“文群”,整堂课王君老师都渗透着审美教育,在鉴赏的每一个环节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三、从语文群到生活群,表达审美体验

语言文字的审美功能,最终要落脚到表达和创造上。如何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样阐释:“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达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1]一篇文言文,从“言”到“文”,从认识文言现象到习得“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锻炼思维方式、提升审美品位到表达审美体验,这才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更有效、更深入的教学模式。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有着大容量、大聚合、大胸怀,她的课巧借新时代对语文学习的呼唤和师生应该作出的应答来结束,她将自己的大智慧和大语文融合在一起,将文本和时代融合在一起。这节课共进行了十二次整合,有“文本之内的整合”和“文本内外的整合”两个大方面。可以说,这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整合是一个个“语文群”,涵盖了文言文关于“言”和“文”的内容,整节课有深度、宽度和厚度。但王君老师并不满足于将课停留在一个个“语文群”,她的视野更为广阔。如魏志强老师评课所言:“通观全课,王君老师沿着‘文字‘文句‘文章‘文化,且各个阶段都渗透人文情怀这样一条思路展开教学活动。不仅如此,王君老师还撑起一支生活的长篙,向语文的青草更青处漫溯。”[2]所谓的“向语文的青草更青处漫溯”指的是王君老师将“语文群”延展到“生活群”,将文本和生活链接,做更有深度的研究性学习——三峡大坝建成后,郦道元《三峡》中的哪些风景已经消失了?这个环节正好契合了课程标准“审美表达与创造”的三个方面“表达审美体验”“表达情感、态度和观念”“表达美好形象”。相信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定能收獲更为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而将《三峡》与社会与时代结合起来,让教师更能看到文言文教学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从“语文群”到“生活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本本身带给我们的审美意义,还有语文之外更为广阔的天地。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有这样的大格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寻找语文之美,到发现学习之美,进而感知生活之美。

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具备审美教育的功能。而整合使得审美教育变得更为轻松。王君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在字句中寻美,在诗文中品美,在语文到生活的延伸中知美;从“一个”到“一群”,感受文本的个性之美和共性之美,感知古诗文的典雅之美、音韵之美、情怀之美、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这样,文言文教学就有了气场,有了格局,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君.更美语文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11.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