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音乐分析

2021-08-23 22:48刘馨阳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民族性

摘要:贝拉·巴托克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都致力于钢琴教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他的许多作品也都有着浓郁的民间风情。《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但因为这首钢琴作品篇幅不大,所以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但事实上这首组曲非常具有代表性,有着丰富地民族特征。每一个舞曲的民族特点不同,在演奏时,演奏者必须了解每一首的民族特点和乐曲风格,才能将每一首舞曲质朴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作品的精髓。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巴托克演奏特征和作品相关的代表性文献,分析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进展,进一步总结该作品的民族风格及音乐设计。

关键词:巴托克;音乐特征;民族性

一、作者简介及《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创作背景

(一)巴托克生平

贝拉·巴托克(1881-1945)是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许多乐曲、钢琴曲。

(二)《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创作背景

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之一,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农民音乐中发现了创作的源泉。音乐创作作品中充满着浓郁的农民音乐气氛,是真正意义上的匈牙利音乐。他长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土耳其等地区的农民音乐,撰写出《农民音乐对现代专业音乐的影响》等论著,并结合实践,将现代的作曲风格与民间风格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巴托克的作品在国内外得到了许多的研究,《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就是他的钢琴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匈牙利音乐以及巴托克民间音乐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节奏上、音色上都可以看出有许多创新。并把中歐民间音乐与古典西方音乐结合起来,有着明显的舞蹈性和民间性,赋予传统音乐新的意义。

(三)《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音乐分析

巴托克尝试了用具有浓厚古风的五声音阶、特殊化六声音阶(大二度关系的音阶)、中古七声调式音阶、八声“减音阶”(大小二度交替的音阶)等作为调式组织形式进行音乐创作。

匈牙利民歌的调式多以五声音阶为主,同时这种五声框架也为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曲调风格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11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逐渐走进匈牙利音乐,调式结构也被进一步丰富,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匈牙独特的音阶结构。这种音阶是包含两个增二度音程的七声音阶为主,旋律的独特之处在于当音乐的某一句或者某一段结束后,会附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终止音。

19世纪,匈牙利的民间舞曲开始备受瞩目,如恰尔达什舞曲,音段彼此交错,前段与后段分别由拉苏舞曲和福利斯卡舞曲组成,一慢一快,给人带来缓慢、忧郁、粗犷之感。而《罗马尼亚民间舞曲》也有异曲同工之秒。

二、乐曲分析

《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是由六首小曲所组成的一部组曲,素材均取自特兰斯瓦尼亚山区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六首乐曲的速度、节奏和特点都不同,像原野上的鲜花,既清新脱俗,又绚丽多彩。1917年,巴托克又将其改编成管弦乐队演奏曲。

旋律中的“多依那”。 是罗马尼亚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歌曲类型, 传播十分广泛, 其节拍较为自由, 带有即兴式的风格, 是一种随心所至的自由体的歌曲。其最大的特点是“不断重复一个音、两个下行三度还有在某些延长音上加以装饰。在这六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它的影子。

1、手杖舞曲

这首乐曲的体裁主要来源于特兰西瓦尼亚山地中部地区所收集的作品,表现当地农民手持手杖跳舞的热闹情景,整体有力而又粗犷。

这首曲的旋律包含了大量的切分节奏,辅以低音和弦。

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乐曲,8小节一个乐句,每句都结束在主和弦上,更好地表达出曲子整体有力,还有手杖击地的场景。A段较为规整,B段的情绪则表达地更多一些。

这首作品有非常丰富的节奏型。首先每个乐句都是弱起的,随之就是许多的切分节奏以及附点节奏,增加了乐曲丰富的节奏感。每一段结束时都加上突强的力度,好似用手杖击地的声音。所以在演奏的时候也要特别把握住这个特点。

此曲的调式为A多利亚调式。它的特点在于独特的升F音。这是一种教会调式,起源于欧洲基督教赞美诗。并且多利亚调式与小调的关系就是将自然小调的六级音升高半音后就形成了多利亚调式。所以在谱例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乐曲开始时是在a小调所进入的,后面升F的不断出现,转为了A多利亚调式,所以在中间也一直没有看到#G的出现,这就是A多利亚调式的特点,也是与传统调式的区别所在。

2.布劳尔舞曲

素材取自于民间布劳尔戴饰舞蹈,音乐轻快活泼。是一个乐段结构。4小节一个乐句,方整结构,乐曲反复一次。调式为 d多利亚调式。与第一首手杖舞曲一样,乐句的开始有d小调的痕迹,最后落在了d多利亚调式的主和弦上。全曲起到了一个起承转合的效果。

3.蹬脚舞曲

乐曲的速度缓慢, 钢琴的右手声部演奏地旋律有着比较多的装饰音, 从谱例2上可以看到,左手声部演奏的是一个固定的节奏音型, 生动地描写了打谷脱粒的劳动场面。

这首乐曲是一个复乐段,引子3小节。8小节一个乐句,一共4乐句,结尾延长五小节。第一部分为b爱奥尼亚调式,这个调式也是教会调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它的音阶结构与自然小调式、中国七声清乐羽调式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小调类调式。所以我们在听到这个音响效果的时候,也能明显地听到民族调式的效果。第二部分则是D伊奥尼亚调式。全曲还有许多空五度的运用,给人一种十分遥远、神秘而充满遐想的美感。也有人说这是在模仿风笛的音效,演奏具有欧洲乡村风情的田园风格。风笛的音色也是淳朴甜美,穿透力强的,并以持续音见长,特别是它的持续低音最富特色。

4.布舒姆舞曲

这首作品与前两首舞曲的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布舒姆舞曲》是流行于布舒姆地区的一种民间角笛舞。音乐具有民间风格,抒情而略带忧郁,是六首舞曲中最为优美的一首。从音乐的聆听上可以听到民族的调式的旋律。

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两个乐段成对比,D弗里几亚调式,它与中国七声清乐角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属于小调类调式。乐曲也有多依那旋律特点,如:下行三度的进行。可以感受到尾声的音乐给人遐想的空间,营造幽静优美的氛围。也有人说弹奏这首舞曲时能令人联想到一位身披薄纱、娇柔妩媚、翩翩起舞的妙龄女子。

5.波尔卡舞曲

又称为《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波尔卡舞曲,它原本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性和女性对舞为主,由两个踏步与一个跳踏步组成基本动作。舞曲的节奏大致有急速、玛祖卡和徐缓这三种,与其他舞曲不同的是,它一般为二拍子,曲式结构通常为三部曲式,整体的节奏十分活泼。这首乐曲赋予了波尔卡舞曲,罗马尼亚的民间韵味体现出粗犷热烈的风格,更显得别具一格《波尔卡舞曲》由四小节引子和A、A1两个乐段组成,是一个复乐段的乐曲。引子4小节,4小节一个乐句,A段与A1段旋律相同,A1段旋律将A段旋律低八度进行反复,2拍子与3拍子的结合,不像传统乐曲,改变了旋律与拍号,使得整体旋律更加起伏,更具有动感。但这首作品的调式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一些了。主要以G伊奥尼亚调式与A伊奥尼亚调式交替进行,以及还有b爱奥利亚调式的出现,来回的转调。这样的写作, 使得简单的旋律发生了变化, 既统一又有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巴托克将罗马尼亚民族民间风情与波尔卡舞曲非常自然地结合起来,把罗马尼亚的民族风情巧妙的融入到了音乐中,创作出律动十足的旋律。

6.碎步舞曲

其实最后的这首舞曲是由两首不同地区的民间舞曲组合而成。低音模仿民间乐器的声响。第一首来自比哈尔县,旋律轻快简朴。第二首则来自图而达地区,同时是速度较快的踏着碎步的舞曲,欢快热烈。

第一首:带反复的乐段,4小节一个乐句。运用了A伊奥尼亚调式,可以看到乐句的终止以在该调的主和弦上。第二首是一个复乐段的曲式结构,A多利亚调式。4小节一个乐句,尾声5小节。

这首舞曲将整套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推向高潮,整体风格欢快热情,描绘了农民们在一起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整体的节奏律动十分特别,伴奏型采用的是切分节奏与强弱拍颠倒的节奏结合的形式,单独练习左手伴奏时,要在这样的节奏中找到其中的律动,跟随律动找到舞蹈的感觉。而右手旋律则采用后十六的节奏型,需要突出八分音符的时值。双手合奏,左右手的强拍是交錯开来的,像是有不同舞步的舞者,所以需要在这样交错的强拍律动中找到平衡感,并将它们融合起来。这首乐曲的演奏力度范围较广,包含ppp—ff,并且有许多的突强。这就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调整手指、手腕、手臂的状态,来进行力度的调整与转变。

通过一定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几首作品都比较规整,4小节或8小节一个乐句。这种舞曲创作形式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巴托克的创作特色中旋律与和声之间也并非一定要完全吻合, 旋律的发展与和声的功能之间形成不同的体系, 由此而体现民族风格。我们可以感受到,巴托克通过这些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独特运用,将他对农民音乐的精神和自身的热衷在他的音乐中表达出来。

结语

通过对巴托克创作特点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在这六首舞曲的分析过程中巴托克的创作特色是多调性的,在一首短小的作品的旋律中往往包含着几个不同的调性, 调这种创作特色有可能完全来自于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形式, 这与巴托克长期进行过民间音乐的收集与整理有一定的关系。

想要更好地分析一首作品单单靠对于这首作品的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阅读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在其它作品上找到相同的体现,仔细分析作品,才能比较充分地了解这个作品。并在以后的演奏中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郝一飞,李晓燕.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0(08):50-51.

[2]黄叶情. 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中的民族元素及其演奏[D].福建师范大学,2019.

[3]左梦如. 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D].河南大学,2018.

[4]青柯利.浅析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民族特色[J].黄河之声,2017(20):76.

[5]王艺扬.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7,37(15):9.

作者简介:刘馨阳(1997.1.29)性别:女,民族:满族 ,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