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展示的实施策略

2021-08-24 02:28苏静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苏静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可见,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导向的“讲授式”教学,以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而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当前,课堂展示是高中历史课堂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第一,展示缺乏目标。教师机械地要求学生进行展示,至于通过展示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必备知识、培养什么核心素养,怎样实现目标却不明确。第二,展示形式单一。往往只是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呈现练习的答案。第三,参与展示的学生不多,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无法通过课堂展示来了解。第四,展示比较随意,展示前,教师没有提出展示的要求;展示后,教师也没有作出相应的点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只流于形式。

因此,我们要探索高中历史课堂展示的实施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展示活动,切身体会探究历史知识与收获学习成果的快乐。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涵育核心素养

丰富多样的历史课堂展示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历史课堂展示形式主要有:书面展示:时间轴、大事年表、问题答案、思维导图等。语言展示:思考抢答、质疑发言、历史故事等。行为展示:历史课本剧表演等。课件展示:历史知识介绍等。实物展示:展示族谱、书信、图片、报刊等。

学生制作并展示时间轴、历史年表、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居于基础地位。例如,《新民主义革命》这一课,学生课前制作新民主义革命的时间轴,课中展示制作的成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重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将庞杂的历史事件分别放入特定的时间框架之下,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又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小组合作编制关于孙中山的人物年表,并在班级展示。通过资料搜集、年表制作、课堂展示,学生了解孙中山的主要事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体会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奋斗不息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史料展示环节,要求学生课前搜集需要展示的照片、报纸、日记等实物史料。“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素养有不同层级的划分,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是属于史料实证水平一。学生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对什么是史料、史料实证为什么重要、分析史料有什么方法,有了真切的感受,在收集、整理、辨析史料过程中拓展了历史视野,涵育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讲《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时,可以让学生收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时期生活照,并对照片进行介绍,在班级举行一个关于小型图片展览。通过展览,学生深切体会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成就,激发对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家国情怀是一种心理认同和情感升华,传统课堂的枯燥讲授显然无法培养出自发的认同和情感。因此,我们要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情感。历史课本剧展示要围绕、服务于教学目标,要有效利用历史剧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结束后的探究,即结合表演内容与教材知识分析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西学东渐》一课,举行《维新思潮》课本剧展演。课前,学生阅读教材、搜集史料,编写剧本。教师审核修改剧本,指导排练。课堂上,学生进行历史剧的表演。学生观看历史剧时思考并回答问题:维新思潮产生原因、维新思潮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欣赏历史剧回顾并内化基础知识,体验到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培养家国情怀。

二、发挥教师引领指导作用,提升展示效果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削弱教师的作用。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

設计展示方案,做好展示准备。展示前的充分准备是课堂展示成功与否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就要从课标、教材、学情出发,对展示的环节、内容、目标、形式进行设计,撰写展示方案,以确保展示的有序、有效。

制定展示要求,加强展示培训。展示的姿态、语言、习惯、规则非常重要,关系到课堂展示的效果与作用。制定相关要求,培养良好的展示习惯。例如,展示的学生要面向大家,表情体态要落落大方,自然得体;声音要洪亮有力,语速适当;语言要逻辑性强,简洁标准;板书要规范,过程完整,避免字体潦草。尽可能用历史专业术语。我们还要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并且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特别强调展示结束后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保证展示有序进行。评价的学生要客观公正,尊重同学。

注意展示引导,发挥调控作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展示时,教师要发挥其调控作用,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启发和调整,以保证课堂展示的效果。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未被指出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教师要及时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进步变化大的学生。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要总结提升规律。

三、制订评价奖励的展示机制,激励学生展示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而《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阶段学习完成后所达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发挥量化评价易操作、客观性强的优势,更要运用质性评价,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作出判断。”

清晰明确的评价目标是有效评价的关键,对学生展示的评价应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三部分,这三部分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无论哪种展示,都应该首先关注学生是否全面、准确地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否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否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语言、神态、书写等表现。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展示后,教师可以先让每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哪些环节很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提高。然后,让小组内所有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展示不同形式,将学生课堂展示的情况制作成量表,从全方位来评价学生的展示行为,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展示。如下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历史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