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8-25 17:49付永红王小清
科技智囊 2021年5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专业化

付永红 王小清

摘  要: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对孵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业载体需要加快提升专业化、精准化服务能力。文章基于2016—2019年全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发展数据,全面分析专业化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发展现状,剖析了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方向不清、动力不足、能力不够、模式不明、机制不畅等问题,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建设主体、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资源开放和政策供给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业载体;专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5.03

Research on 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

Fu Yonghong  Wang Xiaoqing

(Jiangsu High-tech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Center,Jiangsu,Nanjing,210008)

Abstract:Entering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ncubation services,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s need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precise service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 2016-2019 national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 carrier development data,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 carrier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unclear direction,lack of motivation,insufficient capacity,unclear model,poor and other issues of the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 carrier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uggest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clarific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improvement of service capabilities,strengthening of resource opening and policy supply,etc.

Key words: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Professional incubation;Development path

科技创业孵化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型企业主阵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数量、质量、种类、服务功能、孵化绩效、服務网络等方面均实现了全面的突破和提升,为区域产业升级和新动能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作为现代产业分工产物的科技创业孵化行业迫切需要加快自身发展,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以实现由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文献综述

笔者对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赵璟等人是国内较早分析我国孵化器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团队,他们认为,专业孵化器重要的特点是硬件设施专业化、人员配备专业化、服务功能专业化、社会资源网络专业化。[1]王自更指出,专业孵化器要有专业化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的专业化不仅能提升其创业服务的功能和水平、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将其培育成企业,也是孵化器从业者自身发展、提升价值和职业追求的必然。[2]颜镝指出,国外专业化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专业化孵化器建设受到背景资源、价值观和治理结构、适合的场地等因素影响。张建良探讨了上海杨浦创业中心环保孵化器在项目来源、硬件建设、专业服务方面打造专业孵化载体的路径。[3]王昕在对江苏省部分省级以上专业化众创空间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众创空间专业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发展和完善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基本路径。[4]梁海锋等人总结了广东省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指出广东省还存在专业化发展趋势不明显、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5]袁燕军以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例,讨论创新创业专业化平台在促进国企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及经验。[6]陈通等人以生态位的理论视角构建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双创中心为例,分析了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策略。[7]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指出,大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实现平台化转型,主要受到5个维度的核心要素驱动:1.产业跨界融合,驱动大企业突破边界;2.创新生态不断进化,驱动大企业从自我发展模式走向共享、共创模式;3.平台型企业在新经济时期的崛起,倒逼大企业转型升级;4.科学技术革新颠覆,赋能大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5.“双创政策”优化升级,引导大企业孵化服务升级。[8]颜振军提出,专业孵化器必须体现出专业特色与能力,技术平台、技术服务人员、产业网络、供应链资源、产业服务能力等需要长时间、高投入,还需要不断打磨。[9]综合现有研究,笔者认为,专业科技创业孵化载体是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基于专业基础设施和环境,聚焦高精尖产业垂直、细分领域,配备专业化、职业化的运营团队,构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垂直孵化、深度孵化的专业技术服务,进而帮助服务对象通过技术创新加速成长的物理空间。

二、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行业市场的细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对孵化服务的精准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2016年7月,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印发《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明确了专业化众创空间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条件,我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就此开启了专业化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018年12月,科技部印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从某一孵化领域在孵企业的比例、提供的技术服务集中度等方面对专业化孵化器做了规定。2020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定要求各地按照综合型和专业型1∶1的比例推荐申报,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各地在专业化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

1.建设规模不断壮大

在孵化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共同作用下,专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等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孵化器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纳入统计的专业化孵化器共有1479家,较2016年增长45%,2016—2019年新增的专业化孵化器占全部孵化器总数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专业孵化器使用总面积3435万平方米,实现总收入147.8亿元;专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总数超过5.6万家,在孵企业总收入超过2260亿元。

2.专业领域相对集中

2020年,科技部发布的3个批次73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这3个领域,细分领域覆盖了人工智能、未来网络、机器人、数字交通、分子生物学、膜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储备,培育了相关领域的专业化人才。

3.孵化效率相对较高

从2016—2019年全国孵化器单位面积产出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用“在孵企业总收入/孵化器总面积”表示,这里用来评价载体的孵化效率)看,专业化孵化器以较少的面积投入获得了较大的产出,2016年专业孵化器单位面积产出强度与全部孵化器基本持平,2019年专业孵化器单位面积产出强度领先优势较为明显,这种优势正是凭借专业化、深度化、有价值的服务取得的,而并非单纯依靠载体面积扩张带来的“粗放式”增长,这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4.发展的韧性更好

相比于综合孵化器,多数专业孵化器依托科研院所,建立了以市场化服务收入为主的孵化服务模式,收入结构更加合理,成长具有较强的韧性。从2016—2019年全国孵化器收入结构看,专业孵化器综合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均高于孵化器平均水平,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方都市报》科创课题组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对孵化器受疫情影响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疫情之下,专业孵化器受租金影响程度明显小于传统孵化器。在孵化器运营收入上,受疫情影响,以租金为主要收入方式的综合孵化器压力尤其大,而专业孵化器则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龙头企业,依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市场、行业等优势资源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聚焦新材料产业领域,建设了性能测试、中试熟化、投资成长等全方位服务平台,专门面向新材料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截至2020年年底共有在孵企业46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千万企业4家。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专业孵化器建设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但在专业技术服务、专业人才供给、专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在发展与促进制度的设计上还面临困境。

1.建设动力略显不足

与严重依赖房租收入的传统孵化器相比,专业孵化器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某一专业领域技术创业前沿、行业发展趋势、专业人员和上下游产业资源匹配度、高质量项目挖掘、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且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周期较长,专业设备采购等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进而导致社会化主体缺乏建设和运营的动力。以江苏省为例,2020年全省孵化器中仅有48%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但对平台建设的投资超过16.8亿元,且从投入产出看,70%的孵化器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投资小于收入,这直接影响了运营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积极性。

2.专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既体现在各类科创孵化载体日益将公共技术平台作为必备基础设施方面,也体现在各项孵化服务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下日趋专业化,实现对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精准和垂直孵化方面,这就需要专业的孵化团队在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已经建成的专业孵化器多数仍采用传统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其购置的检验、测试等设备发挥的作用有限,不少在孵企业不想用或者无法用。部分孵化器内团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企业主要还是借助外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的技术解决技术需求、实现成果转化。

3.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待探索

虽然专业孵化器收入结构较综合孵化器已经有所改善,但政府补贴收入、房租收入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离真正的“投资+孵化”市场化运作模式还存在一定差距。逐步市场化将是孵化器发展的基本方向,专业孵化器必须提高资本运作与市场拓展能力,帮助在孵企业加速成长并分享其成长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4.内部孵化协同机制缺乏

当前,多数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内的在孵企业多是因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招引把同领域企业聚集到一起,而并非从一开始就围绕某一产业技术创新需要进行专业孵化,只是具有“器之形”,而并没有呈现出“业之态”。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之间、孵化器内部在孵企業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孵化器内各企业在研发环节缺乏协同、业务开展不相配套、上下游关联度不高,同类的专业孵化器之间难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5.专业设施供给不足

专业化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供给是衡量孵化器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校和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在实验室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民营创业孵化机构的优势在于招商人员、产业资源和资本,对于专业孵化载体所必需的重要设备,在一次性投入上存在困难,在与科研院所合作上也处于劣势,进而直接影响其对内部在孵企业技术服务的供给,这也成为民营创业孵化机构专业能力提升的明显短板。

三、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趋势和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型企业和孵化载体在原创技术攻关、原创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孵化行业发展的趋势

新形势下,科技创业孵化载体若仅提供一般的孵化服务,将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专业化已经成为孵化器一个重要的竞争条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一批针对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专业孵化器陆续涌现。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杭州等地,专业孵化器加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模式的实施,专业孵化器作为未来孵化器发展的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进行更专业化的分工、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是孵化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例如,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优先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专业化发展为导向,面向细分产业领域,采取自建或与行业优势企业在孵化器内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方式,强化精准孵化能力,支撑产业链优化完善和水平提升。

(二)创业孵化机构自我提升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运行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传统载体中代办工商执照等基础性服务功能被逐步取代或由于缺乏行业资质而无法开展。因此,为高端人群服务,以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企业成长为目标的现代孵化载体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成为众多孵化载体中的高端代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转型成为专业孵化器是这类企业的必然选择。例如,从事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通常希望孵化器能为它们提供共享实验室、专业仪器设备等共享设施,也希望孵化器能在投资融资、药物临床与审批、业内合作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更希望孵化器的管理人员能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发展指导。企业的这些内在需求,客观上要求孵化器在建设上要考虑专业技术的特点,在人员配备和服务功能的定位上要考虑不同专业领域企业的深层次需求,即孵化器的专业化。[1]

(三)创业孵化服务功能深化的必由之路

从孵化服务对象角度看,尽管初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些共同规律,但它们在企业管理、市场开发、经营运作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专业孵化器要加深对不同技术领域在孵企业的深度服务。与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相比,专业化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主要是围绕科技企业创新周期开展“纯技术”服务,通过不断完善服务链,真正解决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在硬件条件方面,除了传统办公用房外,还重点提供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中试车间和试生产车间等;在软件服务方面,实现委托实验、技术开发、试生产全链条的覆盖;在企业融资方面,依托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债等开展多板块联动,通过投资者选择和综合资金业务早期介入的引导和前期验证,帮助创业者度过艰难的早期融资阶段。这三方面解决了园区盈利模式选择的问题,脱离对物业房租收入的依赖,通过日常服务保证园区的生存,并通过天使投资实现长期盈利。而股权参与,从根本上改变了孵化园区靠活动和服务收费的短期利益驱动局面,并且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开展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推动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推动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要围绕其功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建什么、谁来建、如何建等关键问题。笔者基于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主要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指标体系,明确建设规范

目前没有统一的专业孵化载体的界定标准,国家和有关地方关于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规范性文件从定性方面进行了规定。2018年12月,科技部发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在同一产业领域从事研发、生产的企业占在孵企业总数的75%以上,且提供细分产业的精准孵化服务,拥有可自主支配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专业技术服务的可按专业孵化器进行认定管理。”需要补充完善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如孵化场地面积中有多少比例是用于公共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人员中有多少具有专业背景,以及在孵企业之间技术和产业关联性等。政府应围绕专业孵化载体的功能定位,从基本准入、专业基础和硬件实施、专业孵化领域、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专业人员配备、专业投资基金、专业化网络资源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孵化载体的指标体系,对不同行业(生物医药、软件、集成电路等)孵化载体进行分类评价和支持,引导和规范各类载体的专业化发展。

(二)明确建设主体,加大建设力度

政府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加强专业化科技创业载体规划建设,重点推动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研发单位,发挥自身经营管理与产业整合优势、技术研发与人才优势、资本要素密集优势,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载体,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增强引领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1.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专业化载体,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积极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借助技术、管理等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建设众创空间,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优化配置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孵化器创业项目,并从中发掘优质项目进行吸收放大,培育自身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尔集团旗下五大平台中的“海创汇”平台定位为孵化创业家和新物种的创业创新生态平台。海创汇通过开放海尔大企业平台的产业生态资源,实现创业项目的高成功率,这将成为青岛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驱动器,助力青岛成为全球创投、风投的新高地。海创汇平台不仅提供融资、管理、人力、法律等常规服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研发技术、工业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产业资源的对接,这是它与一般的企业加速器最大的不同。截至目前,海创汇已成功孵化出2家上市公司、4家独角兽企业、21家瞪羚企业。海创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海尔大企业产业资源及自身開放生态资源的共享。未来,海创汇将以“大企业赋能为基础的高成功率”为核心,以“尤尼加速营”和“瞪羚实验室”为两大主要板块,依托产业资源、投融资、培训三大支持平台层层推进生态服务。

2.推动高等院校围绕优势学科建设专业化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围绕优势学科,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仪器平台开放共享,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载体。例如,江苏无锡健康食品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江南大学优势学科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聚焦健康食品细分产业领域,构建了基于“成果储备—产品开发—企业孵化—品牌运营—市场推广”全产业链的双创支撑体系,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教授团队创业企业或生创师导型企业提供精准化的双创支撑服务。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培育食品领域初创企业、项目团队以及产业链配套企业70家,其中教授创业企业和成果转化企业35家(占比43%)。在孵企业/团队与五大领域的26个教授团队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80余款创新型产品。

3.推动科研院所依托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化载体,培育新型高科技企业

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特别是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新颖、机制灵活、管理先进、运行高效、人才富集等鲜明特点,鼓励其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加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新型高科技企业。[10]例如,苏州新药篮众创空间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和上海药物所苏州成果转化中心于2016年3月联合成立运营,依托上海药物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及相关中国科学院体系内的药物研发项目,逐步建立有从候选药物早期发现及评价、临床前研究全过程、临床试验、上市报产及代加工全链条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从项目立项、进程管理、市场调研、知识产权评估、投融资对接、注册申报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孵化项目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截至2021年5月,该空间共引进孵化项目75个,获得人才项目21个;在研新药项目超过10个,其中6个I类新药进入Ⅰ/Ⅱ期临床;累计注册资本超6亿元,累计服务收入超2亿元,累计获得投融资超2亿元,申请或授权各类发明专利累计超155项。2020年,新药篮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

(三)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建设水平

1.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推动有条件的孵化载体通过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设施、引进专业化管理人员(团队)、与国内外专业孵化器管理机构合作等多種方式,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服务团队中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占比和专业服务水平,增强专业孵化能力。针对在孵企业的需求,重点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委托开发等领域开展技术服务。

2.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

推动专业化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完善“孵化+投资”功能,鼓励孵化机构通过租金入股、设备入股、货币投入等方式直接投资或引入社会机构投资在孵企业,推动孵化器运营管理模式从基础服务型转向投资服务型,赢利模式从物业租金收益型转向投资企业收益型,以股权为实质性纽带,与在孵企业共同成长,共享企业发展收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提升孵化机构产业孵育能力

专业化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布局要与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孵化机构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重点发展专业型和创新型孵化机构,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攻关,提升孵化机构的产业培育能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加速器,培育一批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

(四)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要素保障

1.增强和拓展专业化平台社会服务功能

目前,专业化科创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以与外部科研院所合建为主,但在孵企业享受相关的服务仍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增加创新成本。政府应加大购买力度,进一步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逐步建立仪器设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机制,对于公共预算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应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对创新创业的资源贡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开放获得政府部门科研项目资助的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平台等,推动科技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共享和转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扶持有较强实力的、从事专业孵化的创业孵化载体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向社会开放。

2.更大力度开放高等院校知识资源

美国80%的孵化器都与当地的大学有着多层次的合作。大学的科研条件好,具有人才优势、资料优势、环境优势,政府可以建立专业孵化器与大学合作的机制。大学还应承担为孵化器培训人才的职能,组建咨询专家库,为专业孵化器提供智力支持。在孵化器和大学之间,应该以利益为杠杆,优化双方的资源整合。[11]鼓励孵化器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为专业孵化器的发展输送人才,一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型人才的成长。

3.支持建立创新协同服务机制

支持孵化机构与省级以上科技条件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为在孵企业提供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满足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对科创载体自建或合作共建专业和特色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鼓励地方对实际投入仪器设备资金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孵化机构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与第三方研发服务机构、平台型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产业技术联盟等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在孵企业的研发、产品构建、市场运营等提供专业服务,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建议各地将科技创业孵化机构纳入科技创新券机构库,并享受相关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赵璟,王自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3(05):52-53.

[2]王自更.专业孵化器要有专业化服务团队[J].中国孵化器,2006(10):86.

[3]张建良.上海环保孵化器,走出专业化之路[J].华东科技,2009(01):46-47.

[4]王昕.打造更多专业化众创空间[J].唯实,2018(01):57-60.

[5]梁海锋,朱婧,周述章.广东省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做法、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9,3(04):21-25.

[6]袁燕军.创新创业专业化平台在促进国企转型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例[J].新材料产业,2019(02):43-45.

[7]陈通,乔云雁,王双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234-239.

[8]长城战略咨询.新经济时代大企业转型破局之道:大企业专业化众创空间[R].北京:长城智库,2020.

[9]创孵周报丨头条:颜振军博士提出专业孵化器必须体现出专业特色与能力观点[EB/OL].(2021-05-10)[2020-05-19].https://zhuanlan.zhihu.com/p/371059307.

[10] 萧冰.专业化:营造众创空间新生态[J].群众,2019(02):47-49.

[11] 王勇.专业孵化器运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论坛,2011(09):136-137.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基于学科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得体会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