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确保脱贫成效研究
——以甘肃省科技脱贫示范村为例

2021-08-25 07:01张宗旭
甘肃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康县贫困户农户

刘 勇,张宗旭,何 坤

(1.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银行,甘肃 靖远 730600;2.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概述

秦巴山区作为其中一个特定的深度贫困地区,是我们国家当前扶贫工作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全面冲刺的大背景下,研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保障脱贫成效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深度贫困地区在政府及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帮扶下,完成精准脱贫任务。但是这样的脱贫是建立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的一种“输血式”脱贫,长效脱贫机制还未完全高速运行,确保脱贫成效依然非常重要。

2 康县概况

康县地处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地带,秦巴山区陇南市中南部,总面积2958km2,辖21镇350 个行政村1640 个自然村,总人口20.1万,是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是甘肃省58 个国列贫困县之一。境内山大沟深,80%以上的群众分散居住在70 余条河谷、90 多座山梁和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0%,是陇上著名的“天然氧吧”,自古就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1]。

3 康县精准脱贫现状

3.1 脱贫目标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党和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帮扶下康县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基本实现。从图1 可以看出2015-2019 年康县农村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快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 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2.94 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42 元,同比上年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0 元,同比上年增长9.9%。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

图1 2015-2019 年康县人均可支配收入

3.2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

从2015-2019 年,全县建档立卡户从16797 户65960 人减少到340 户1085 人,累计脱贫16457 户64875 人;贫困村从203 个减少到3 个,累计退出200 个;贫困发生率从21%降至0.61%。从图2 可以看出2015-2019 年康县贫困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 年末康县贫困发生率为0.61%低于国家规定的3%的脱贫标准,全县实现整县脱贫退出摘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扶贫事业进入巩固脱贫成果新阶段。

图2 2015-2019 年康县贫困发生率

3.3 定点帮扶效果明显,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2012 年至今甘肃省科技厅先后选派38 名优秀干部,分别担任康县县委副书记和帮扶康县18 个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近400 名干部投入帮扶工作中,帮助贫困户摸清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甘肃省科技厅的帮扶下,康县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整合全县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把脱贫攻坚与农村人居改善、精神文明创建深度融合,先后主要打造了以自然生态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景点如农家乐、生态园等,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截至目前,全县350 个村中已建成342 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成旅游示范村70个,4 个国家4A 级景区、1 个国家3A 级景区;1 镇12 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全县已有97.7%的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全年接待游客300 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 亿元。

4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4.1 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研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婚姻状态、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等,第二部分为农户对本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态度和建议。研究选取甘肃省科技厅帮扶康县10 村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大山、范寺、刘沟、高石、何家沟、小河坝、公家湾、水草坝、席坝村,这些行政村都属于当地需要投入较大的脱贫力度才能保证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的贫困村。调查采用参与式评估(PRA)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展开,调查方式为提问式调查,10 村共发放问卷数328份,占10 村总户数的26.53%,发放的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见表1。

表1 康县被调查村镇基本信息表

4.2 问卷分析

4.2.1 农户人均纯收入与耕地面积分析

从图3 可以看出,以201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为准,2018 年底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为2.56hm2,康县10 个贫困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同时,小河坝村、高石村、范寺村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务院扶贫办在2018 年规定的2950 元的贫困线。康县的主要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必须充分的发挥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可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的看出,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对于农业生产带动农户增收显得十分有限。

图3 2018 年康县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可耕地面积情况

4.2.2 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10 个行政村贫困面临的主要原因或者致贫原因有缺技术、缺资金、因灾、缺劳动力、发展意识不强、其他原因(入户巷道未硬化)等八种。图4 的饼状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在研究样本中,各种不同致贫原因所占的比例。缺技术达到42%,成为研究地区最突出的致贫原因,技术的匮乏与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因病残对农户的身体劳动资本带来损害,因学致贫表现出家庭对于子女及教育的重视,渴望家庭摆脱因教育不足产生的困境。其次,因病残、老龄化问题导致家庭劳动力匮乏,资金,道路等客观条件也是限制农户发展的因素。

图4 样本地区主要致贫原因比例

5 康县调研10 村脱贫中存在的问题

5.1 “造血式”脱贫长效机制还未完成运行

2020 年初康县调研10 村已全部实现脱贫任务,但是这种脱贫是建立在政府及各大企事业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扶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输血式脱贫,脱贫地区没有确保生活收入的稳定发展产业,也没有从“产业链”观掌握发展产业的核心技术,没有真正形成一种长效脱贫的稳定运行机制。如果失去了这种“大推力”式的外界帮扶,脱贫村长效、可持续发展受到风险。

5.2 村民接受现代技术意识较低成为制约发展主因

根据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10 个行政村贫困面临的主要原因或者致贫原因有缺技术、缺资金、因灾、缺劳动力、发展意识不强等,其中因缺技术造成贫困的比例高达到42%。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不能有效的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粮食产量不高、农户收入欠佳、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强。

5.3 人力资源外流使得产业的发展缺乏劳动力

在本次调研中一半以上的被访者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不能满足农户家庭生活支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近年来,政府大量的引进外来企业,鼓励扶持了一批本地区特色农业企业,但是由于缺乏劳动力,农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6 对策及建议

6.1 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形成自主“造血”长效机制

康县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合茶叶、花椒、核桃、中蜂、香菇、食用菌等的种养植。政府应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生产、懂市场的高素质人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企业,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地方农产品的销售,积极开展农产品的绿色认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建立健全利益关联分享机制,设计好激励制度,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6.2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户文化素质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建设现代化的教育也是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最本质的是教育的积累,近年来,康县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逐年增加,已经起到了积极成效。因此,政府应首先继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选拔一批有学识、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教师队伍从事教育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

6.3 鼓励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国家的兴旺,社会的稳定都与稳定的就业政策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政府在改善民生,稳定就业,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稳定就业方面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首先,根据康县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一批本土特色农业企业,鼓励支持本地区贫困户在企业中就业,从而提高贫困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健全乡镇养老院工作,对一些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继续实施康养措施,确保每个贫困户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猜你喜欢
康县贫困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黄钟乐·西安诗友资助康县贫困学生感赋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