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考察

2021-08-26 08:53田花玲
求知导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思政课中小学

田花玲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讲话为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思政课建设具有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和功能逻辑等多维逻辑属性,伦理性主要表现为合理性,价值性主要表现为价值立场,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功能性主要表现为效能。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可以从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和功能逻辑入手。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课;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功能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02-02

一、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伦理逻辑

伦理性即合理性。认识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伦理逻辑的核心问题就是深刻理解“为什么要上思政课”这一重要问题。“为什么要上思政课?”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思政课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思政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在形式上存在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但对于基础教育“为什么需要思政课”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还需要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伦理性问题涉及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离现实目标较远。因此,人们通常关注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性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对于伦理性问题关注较少。但思政课建设伦理性问题的根本性关乎教育目标定位,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培养,加强对思政课建设伦理逻辑的思考意义重大。

伦理性的本质是人的问题。如果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那么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思政课建设的伦理性就在于其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座谈会上也强调: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其伦理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本性的、自然的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思政课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避免以物为本而产生人物化与工具化的倾向,如严禁任何形式的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炒作,严禁将中高考成绩作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等。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遵循伦理逻辑需要处理不同主体之間的伦理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之间会形成不同的伦理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而其他一切伦理主体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订各项制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反映伦理性的要求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如加强学生德育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坚持主体和主导相一致的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启发中思考,在探索知识和实践中明白爱党爱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例如,对于思政课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讨论、学生展示的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注重过程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避免等级制、分数制“一刀切”的评价倾向。

二、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

价值性主要表现为价值立场。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总是与一定群体、阶级、政党或社会组织的利益相关联,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1]。比如,西方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相当于我国的思政教育)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利益为其根本价值立场,而我国则是站在社会主义利益和人类利益立场进行思政教育。不同的价值立场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和评价也会不同。在我国,当前加强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强价值引领,即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符合党和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将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总的来说,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价值引领是一种复杂的思想认知活动,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引领需要“破立”并举。从“立”的方面来看,发挥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不仅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同时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出实招出新招,比如,推动对思政课建设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完善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制度等。此外,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是显性的,而其他课程的价值引领则是隐性的,后者主要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实现价值引领,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破”的方面来看,思政教师要敢于面对错误思潮,有理有据地剖析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在案例、事实、数据的比较中进行批判、引导和矫正,让学生口服心服。

三、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结构逻辑

结构性主要表现在组成事务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问题越单一,内容涉及越少,结构关系越简单,反之就越复杂。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厘清组成事务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事务本身的发展。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问题诸多。从主体角度看,包含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政部门、教师、学生等;从建设内容看,包含教师、教材、教法、制度建设等;从问题角度看,存在有些地方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研究内容有待完善、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的复杂性反映结构的复杂性,如果不清晰认识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思政课建设的预期效果就难以取得,实践中甚至会出现顾此失彼、相互扯皮的现象。例如,一味强调思政教师的责任意识,忽略加强思政教师的组织保障,其结果可能造成思政课的“孤岛效应”。因此,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结构逻辑研究对系统解决各类问题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小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