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寻求”的双重意蕴

2021-08-27 02:33梁玉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玛蒂尔赝品项链

《项链》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个阶段里有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主人公追求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这种虚荣心导致了一场生活的变故,从而使主人公失去了十年的青春年华。这样概括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不太全面的,有简单化的倾向,不太符合作品的愿意。实际上《项链》所表现的思想是双重的——由主人公玛蒂尔德物质生活的虚荣心作祟,而导致她的一场变故,丢失了一挂贵重的项链,这个变故对一个小市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主人公玛蒂尔德在这场灾难面前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用自己的双手和生活的艰辛,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进行了艰难的寻求,最后终于还清了债务,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精神”。

因之,《项链》的主题思想意旨体现双重性:失落和寻求。她的失落源于虚荣,造成一场偶然性的生活变故;她的寻求,源于她的忠于“契约”的精神。作品最后揭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误会:她失落的东西原来是一件赝品,为了这件赝品,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是满足的和聊以自慰的。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极为巧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物质上的“失落”的虚假性和精神上寻求的真诚性是整个作品的两大支柱。在我看来,作品在物质的“失落”上安排丢失的是一件赝品的艺术构思,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强大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的社会现实。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集约化和科技化,使得资本主义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比过去任何历史阶段无法比拟的速度和规模进行。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丰富性和奢侈性,使得有产者的消费呈现出巨大的随意性和资源浪费性。《项链》的这种艺术设计,是对资本主义奢侈消费的艺术讽刺。不过,这篇作品不是可以展示资本主义生活的纸醉金迷的场面,而是借此展示资本主义物质消费的繁荣和奢华场景下人们无可逃遁的人性异化的悲剧性。

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并不为全体人所共有,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大亨和统治者手里,形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家财万贯,贫者则家徒四壁。在贫者的群体里对财富的羡艳和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便成为他们的社会心理。玛蒂尔德便是这样一个人物,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中,她嫁给了一个同样是小职员的人为妻,但她不满足这种较为困窘的家庭。她想过着豪华的生活,机会来了,“有一天傍晚,她丈夫得意扬扬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她高高兴兴的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帖,上面印着这些字:教育部部长乔治·郎伯诺及夫人,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夜会”,他们夫妇为此置办了新衣,借了一挂价值不菲的项链。在夜会上,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嫉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这次夜会的成功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与此同时,她也惊奇发现那挂价值不菲的项链丢失了。这对于玛蒂尔德这样的小职员家庭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面对这场灾难,玛蒂尔德夫妇表现出巨大的坦诚和信诺,他们借了巨额债务,买了一挂质地相同的项链还给了她的朋友弗莱思节夫人。为了还清这巨额的债务,他们用十年的功夫辛勤劳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当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弗莱思节夫人的时候,女友语出惊人“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样的艺术构思太巧妙了。这篇作品的精妙构思是物质世界失落的虚假性与精神世界的真诚性相胶着,使得此文意义远远超过同类的作品。

玛蒂尔德在物质世界里丢失的是一挂项链的赝品,最多值五百法郎。但玛蒂尔德在精神世界里的寻求却是真诚的,是真实的。她不惜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她都义无反顾。当她再次见到女友弗莱思节夫人的时候,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她在精神上是胜利者,她满意了,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她的尊严得以保持。作品的物质领域里“失落”的虚假性和精神领域里的真诚真实性的精巧构思,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蕴,这是同样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作品无法望其项背的。

资本主义社会所积累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它的两极分化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更剧烈的进行,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物役化”社会现象,人们成为物质的奴仆。对财富的羡艳和贪婪,人非人的现象较之以往社会阶段更加惨烈地进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从人的正常需求来说,人日食不过三升,夜眠也不过七尺,其余的都是余物和长物。从这一点来说,玛蒂尔德丢失的并不是她生活里最主要的东西,“丢失”的那挂项链是赝品的艺术设计,其寓意是极深的。这个命题的设计除使情节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外,它的思想内涵是极为深刻的,具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模拟性质和象征性质。在我看来,《项链》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形象上具有思想倾向的转折性质和人物形象的相互转换性质。从思想倾向上来观照《项链》,这篇作品是完全可以写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纸醉金迷奢侈生活进行揭露和批判的作品,如果那样的话,《项链》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或许不复存在了。《项链》较之同类作品之所以具有高人一等的品格,它的高超之处在于它的思想内容的广阔性。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奢侈生活、虚荣心理和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精神相联系,这样一来,在莫泊桑的笔下,资本主义世界便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不是静止的生活映像,而是动态的历史画卷。一个作家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莫泊桑做到了,这样一来,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便非其他作家所能望其项背了。细读《项链》,它的巧妙构思自然而然行文流水般无痕迹地进行了主题思想指向的转折。作品前半部主要是对主人公玛蒂尔德资产阶级虚荣心理与向往奢华生活的市民心态进行描写和叙写,而参加教育部的晚会是一个高潮,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理和市民心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这个高潮恰恰又是主题指向的转折。正是由于她的成功、陶醉和得意忘形,那挂价值不菲的项链丢失了。这样《项链》的思想指向性便不是着重描写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理和市民心态,而是转向主人公信守若言,践行契约的十年艰辛的叙写。从作品的倾向性来看,从前半部的嘲讽主人公的虚荣心理转向后半部的对主人公信守诺言、践行契约精神的赞赏。

“契约”精神是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对物质资源的无穷无尽的占有和对它的奢侈性挥霍是这个社会的最大弊端,而商业往来的契约精神却又是这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之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集约化生产和商业化的空前规模,没有契约精神是无法支撑这个社会发展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是主要的理论著作,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石之一。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契约”精神,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是社会的格言和行为的准则,这些都是没有上升到卢梭著作的理论高度和他的反封建意识。莫泊桑在一个短篇小说里能囊括资本主义社会两项重要内容,这是难能可贵的。从审美思想来说,爱虚荣的玛蒂尔德和信守契约的玛蒂尔德,哪个更有魅力呢?大多数还是倾向于后者。《项链》中的“失落”与“寻求”——物质领域里“失落”的虚饰性(一件赝品)和精神领域“寻求”的真实真诚性是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模拟和象征。在物质领域“失落”的一件赝品,都是主人公玛蒂尔德精神领域进行践约的契机,表现了她极大真实的真诚性。因之,这篇作品的重心应该是后者。“寻求”人生的价值,保卫人生的尊严、守信诺言和践行契约,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条,是人类社会美之所在,乐之所在。

《项链》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内容,今天并没有消失。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贪图虚荣,享乐主义等在社会上比比皆是,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践约精神,契约信条更是商品经济的命脉之一。在现代世界經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践约”精神、契约“信条”尤为重要。今天我们重读莫泊桑的《项链》,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梁玉昌,广州市天河中学高级教师,曾获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文明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外聘教学实践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玛蒂尔赝品项链
丢失的项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找项链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