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读资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2021-08-27 02:36宋海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资料课文教材

助读系统顾名思义是以“助读”为核心,旨在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解、题解,课文插图,作者介绍等。在此学习过程中,助读系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很好帮手。助读系统提供的自学材料大部分是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筛选出的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资料。面对资料泛滥的网络时代,这些学习资料无疑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肩膀,方便学生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更伟大的创造。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用好教材内部的助读资料,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初中语文课如何借助助读系统来进行教学。

一、巧用活用注释,打开阅读之门

课文注释是语文教材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也是学习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从课文注释的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介绍课文的出处、作者、写作背景;词语注音、解释;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这些助读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读懂文意是理解的第一步。在《助读系统重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中,“读通”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去试读课文,主要是结合注释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这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读懂”教学环节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提供的较多的注释去疏通文意,读懂文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分析奠定基础。

注释是教材的内部助读资料,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解释主要词语的含义,有的还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对于理解文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文后习题,优化课堂设计

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其实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题,这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避免教学中走弯路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课后练习题,围绕课后练习题,制订目标并展开教学,巧融课后习题于阅读教学中。

同样以《助读系统重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为例,在第二课时“找一找”环节,教师设计了找规律,教师就是通过文后的“探究练习”第5题,找出课文里的“三”。同时教师准备了备教材料: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个人、三种心理、三等奖赏、三个阶段……教师借助分析“三”,理清文章的层次,找到文章和文化的结合点。

在教学中可以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设置理解性练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点不同于理科),而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某种写法等。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正如温立三先生所言:“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先让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句子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思想内涵等几方面说出理由,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三、适时穿插补充,激活学生思维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而筛选助读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助读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表达显现出来的文章主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任意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那么,如何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呢?了解写作背景,因为背景材料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需要结合“文革”背景,学生对这段历史模糊,教师就有必要筛选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以便学生真正准确的理解文本。初中学生对文革的动荡时代感受不深,适时补充时代背景的历史知识显得很有必要,只有理解了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杨绛的不幸,才能理解送货的人都不愿意替杨绛拉货;理解很多人都可以欺负善良的杨绛。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王的所作所为才显得格外可贵。

例如《范进中举》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时,教师给出了“范进中举仅是个人的悲剧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的答案往往很空洞,浮于表面,学生的体会自然也不会有更深的领悟,教材对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内容几乎也是一个空白,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适时给出了助读资料——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关于科举的诗。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也能了解其小说塑造“范进”这个人物是为了一方面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理腐蚀及摧残,另一方面是为了批判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世风。

四、借助插圖旁批,助阵语文教学

统编本教材里面有很多插图和旁批。这些插图及旁批是帮助教学工作进行的“灵丹妙药”。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虽然不是彩色的,但是插图主题与文章内容极为吻合。比如《写人要抓住特点》中的四幅插图分别以肖像画及漫画的形式反映鲁迅和爱因斯坦的外貌形象。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与“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主题相吻合;《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认真救治伤员的场景;《济南的冬天》中济南静谧祥和的美景;《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教小海伦学习的情景等。这些插图内容与文章核心内容相符合,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除此之外,教材中为每篇课文配上了作者肖像,一方面从视觉感受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提醒学生切勿忽视对作者的关注。通常来说,学习材料的表达形式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比如实物、模型、图片等表达形式会帮助学生对相关言语材料进行深层次把握。

不仅如此,对于自读篇章,编者也进行旁批。目的是将较难的内容通过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达,帮助学生阅读。这与心理学中的理论相符合。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必须有意义。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必须使学生已有旧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发生联系。”如果将自读课文看做新的知识,那么旁批便是连接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依据旁批会充分调动学生已有旧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对于课文中新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插图旁批,不必处处从课外找资料,而是对教材中已有内容进行完全利用。

综上所述,助读系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的价值,寻找系统而科学的使用策略,将助读系统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顾黄初.教学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3)15,20.

[2]方坚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2(7).

宋海燕,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资料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