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学生生活场景的课文该如何教

2021-08-27 02:33张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杨万里互文秧歌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素材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又富有教育意义。对于这样一类文本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间接经验的传递,那学生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没有以感情的认识作为基础,理性认识也就很难形成;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又不可能形成与文本相关的直接经验,因此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是不可能发生的。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做到既有效丰富学生的经验,同时又不影响学生文本解读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这涉及到教师自身教材分析以及文本解读的理念,具体说就是涉及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此类文本的分析与解读。为了化解这一难题,笔者以《插秧歌》等文本为题材,对课文解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化解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出了此类文本有效解读的新思路,在此将自己的思路总结出来,以与同行切磋分享。

《插秧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再次被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表现插秧的繁忙: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全家老少忙个不停。[1]同时也正是类似于这样的描述,在当下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中,并没有任何的体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又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此类文本时,要认识到这一挑战的存在,然后去积极化解。

一、远离学生生活场景课文解读的挑战

《插秧歌》所描写的内容是农耕环境之下农户田地劳作的情景,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陌生感不言而喻。对于这种远离学生生活场景的课文,解读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所说的挑战不是生字词的挑战,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字词的解释来轻松化解,这里所说的挑战,是《插秧歌》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但是这个差距不加以弥合,文字背后的主旨又难以为学生所真正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差距的弥合仅靠字词含义的解释是无法达成的,整首诗的意向的建立,让学生真正走入诗的意境,才是文本解决的关键。

《插秧歌》全文是这样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对于这样一首诗,即使是专业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直接的生活参与,又或者说没有专业的工具书辅助,那也是很难完全理解这首诗的内涵的。当然,解决生字词的过程也非常重要,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争议,如有人认为宋代杨万里有“莳未匝”一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解释。孙永岷指钱钟书“秧还没插得匀”之释为“不得其解”,但孙先生自解则尚有可商之处。[2]也就是说在诗的意向建立过程中,学生是可以获得一些接近于直觉经验的认识的。但尽管如此,还是应当注意到高中学生在日常的阅读当中,因为很难读到这首诗,因此学生很难建立起相应的先前经验,这个时候要想让学生有效解读,要走入诗境,挑战必然存在。

另一个挑战在于,学生在类似于此的文本解读过程当中,会因为理解上的挑战存在而失去进一步解读的动力,这实际上就是深度解读文本动机的缺失,要让学生真正走入诗境,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动机问题,其后要解决的则是诗境问题。

二、远离学生生活场景课文解读的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插秧歌》这首诗的教学中,没有追求对其中生字词的逐一解释,更没有让学生在对这些注解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去追求所谓的对诗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在初步读通这首诗的基础之上,通过互文解读的方法去让学生形成认识。事实证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在互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学生更容易根据文字描述形成意象,这意味着学生解读诗歌的动机更强;同时又由于这一意象是学生自主建立的,因此学生在走入诗境的道路之上也更加深刻。在运用互文解读这一策略的时候,有人注意到《插秧歌》和《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是杨万里集中两首刻画农民生活情状的作品,本没有任何联属意义,但在教学研究中可以发现它们有着一种互文性,因此在彼此对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體味诗中的深意。[3]更重要的是,李绅《悯农》这首诗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是熟悉的,以熟悉与陌生进行彼此对读(从李绅的《悯农》到杨万里的《悯农》,下文的《悯农》皆指杨万里的《悯农》),那就可以拉近学生的认知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悯农》这首诗的解读中,学生知道了农耕的辛苦与不易,高中学生凭着自己的语言积累,也能够初步解读出《插秧歌》中的部分含义,比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含义,学生能够读出“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与此同时又有学生会提出疑问——既然是插秧,为什么又要拔秧呢?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解释秧苗从育种到长成的过程了。

其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几句的解读,就更加需要与《悯农》进行互文解读了。与一般的互文解读不同,杨澜里的这两首诗虽然主旨相近,但是风格却迥异:《插秧歌》写得非常细致,写的是农忙时节一个普通农民全家,在农忙最关键的时刻(涉及到一年的收成)忙着插秧的情形,这背后显示出的是所有像这样的普通农民家庭,对插秧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虽然是风吹雨打,但是农民穿蓑戴笠就如同上阵打仗一般(将蓑笠比作铠甲)。在解读的过程当中,学生还发现这首诗在书写的时候还别有特色(是学生初读时的感受),因为整首诗的笔触非常轻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虽然有农忙的紧张,但同时又有一种活泼。相比较而言,杨万里的《悯农》就略显沉重,“悯农”这个标题原本就是“哀怜农民”的意思,而读完全诗,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在互文解读的过程当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写的这两首诗会有这么明显的风格差异呢?进一步分析之后,学生提出一个观点:《插秧歌》相对轻松活泼,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蓑笠遮风挡雨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又怎么比得上坚盔利甲呢?因此学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蓑笠比作盔甲,更多的还是为了表现农民的生活不易。

三、远离学生生活场景课文解读的反思

当学生有了上述认识时,笔者以为,虽然插秧这样的生活场景远离高中学生的生活,但是有了图文解读的策略运用,学生也能形成相应的表象,从而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农耕时代农民生活的不易,同时也能够对这样的写作手法,甚至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无独有偶的是,不仅杨万里自身的两首诗可以起到互文解读的作用,而且杨万里的《插秧歌》与申涵光的《插稻谣》这两首诗也都缘插稻而作,虽然相距百年,因此若将其二者衔接,却不失为一段精彩的场面。[4]对此笔者在教学当中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虽然后者学生不大熟悉,但是只要阐述到位,引导得当,互文解读的效果也是不错。

总而言之,对于远离高中学生生活场景的课文解读,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包括互文解读在内的教学策略去弥补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文解读的目标,乃至于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峰.悦《插秧歌》之趣[J].湖南农业,2016(5):40-40.

[2]杨洮.也说“莳未匝”[J].文史杂志,2004(2):47.

[3]余祖坤.芸芸众生的生命悲歌——杨万里《插秧歌》《悯农》二首对读[J].古典文学知识,2008(6):21-25.

[4]焦淑林,沈春鹏.一乐一悲两相合——杨万里《插秧歌》与申涵光《插稻谣》对读[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6-87.

张蕾,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杨万里互文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杨万里诗一首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