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几条有效途径

2021-08-27 02:36仇巧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品鉴语气文言文

文言文在中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为了应对考试,不少教师未能做到深钻教材,研究教法,基本上是程式化的一套,着力词句串讲、内容分析、中心归纳,而后由学生默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致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难以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下述几个环节不能忽视。

一、重视预习,探究疑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习文言文要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而不是把预习当作走过场,更不能为节省课堂时间,教师一人包办代替。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在预习阶段,教师要做好这几件事:

一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如看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了解作者情况及其写作时代背景,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补充。这样能扩充学生的见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以达到对写作主题的把握。

二是传授学生翻译方法。告诉学生翻译文言语句时要做到八个字:留、删、补、换、调、变。留,即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删除不必译出的文言虚词,如“公将鼓之”的“之”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凑足音节;补,将有些单音词补为双音词,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内容,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和定语等,如“便舍船,从口入”是省略了主语“渔人”,“屠乃奔倚其下”是动词后省略了介词“于”;换,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汝”换成“我”“你”;调,是把倒装句调整为正装句,古汉语中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宾后置、定语后置等形式,翻译时一般要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有些语句不便字字对译,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意译,如“波澜不惊”,可活译为“湖面风平浪静”。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就能自己翻译。实在不懂的就标记疑点,以便小组讨论。预习时要告诉学生不要偷懒,依赖课外翻译书,要联系旧知,根据语境推求词义、疏通句子。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习现代文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多读精背是训练文言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诵读不是盲目行为,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方法。

一是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有异读音现象,如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是指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王”的原音是“wáng”,这里是动词“称王”的意思,破音读“wàng”;通假异读,是指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读音应为“yuè”;古音异读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读“kèhán”,“燕山”的“燕”读“yān”,“吴广者,阳夏人也”中的“夏”读“jiǎ”。

二是正确停顿。语句停顿要根据表意功能考虑以下情况,如:①主谓之间的停顿。如“操神之神/闻之”;②动宾之间的停顿。如“衔/远山,吞/长江”;③介宾短语之前的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④转折连词之前的停顿。如“宋无罪/而攻之”;⑤句首虚词之后的停顿,如“然则/何时而乐也”;⑥有省略的地方要停顿。如“再/而衰,三/而竭”;⑦并列短语间的停顿。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⑧古代是单音词,而现代是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今地/方圆千里;今/天下三分;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三是读出语气。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四是读出重音。语句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要重读,如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面”,等。

五是读出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它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三、品鉴美点,学习技法

学习文言文词句是基础,学会品鉴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中的美点,而不是教师抛出问题牵着鼻子走,还要让学生思考美在哪里,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具体来说,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品鉴:

一是品鉴生动语言。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常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岳阳楼记》语言精炼,色彩感強,对偶工整,骈散结合,琅琅上口。如“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的“衔”“吞”,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美景的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处处都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整个画面静中有动,动中见静。学生在品鉴语言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有的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写作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侧面烘托、比兴手法等。

二是品鉴人物形象。有些文言文写人叙事性强,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从人物对话中可看出邹忌的善于思考、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学习到委婉设喻的说话艺术;《唐雎不辱使命》运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以及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了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性格。文言文中刻画了不少形象感人的人物,品鉴时要加以分析。

三是品鉴章法结构。有的文言文在章法结构上很讲究,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六个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两篇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值得写作仿效。

四、归類积累,拓展巩固

“教是为了不教”,每篇文言文学完后应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将所学知识归类,日积月累,掌握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哪些方面归类呢?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通假字,如,“略无阙处”中“阙”通“缺”,是“中断”的意思;“故不错意也”中的“错”通“措”,是“放在,筹划”的意思;二是古今异义词。如,“痛恨”今义为极为仇恨,古义表“痛心、遗憾”的意思;“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三是各种词类的活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或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实词的意动或使动用法;四是一词多义,如“得”在“既出,得其船”中是“得到,找到”的意思,“余因得遍观群书”中是“能够,可以”的意思,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通“德”,是“感激”的意思;五是古代特殊的语言现象,如提升和降低官职的词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陟”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表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未几、俄而、顷之、旋、寻、向;六是虚词,如“之”“乎”“者”“而”“焉”等要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还要归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格式句等,并掌握其特点。总之,每有新知便要归类记下。

归类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以后再读其它文言文时就能迎刃而解。为了巩固课堂所学,上完一课后可精选一篇简短的课外文言文作对比拓展训练,拟题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写作手法、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目的是将课文所学知识点迁移到课外文言上,让学生加深理解。如学习《孙权劝学》,可拿《白衣渡江》与之比较,进一步认识吕蒙的形象;学习《出师表》,可拿《自表后主》来比较,探讨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进一步理解人物。比较的角度、层面很多,需要我们依据学习内容而定。

对文本中描写的精彩语句,可要求学生进行改写或仿写,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段描写具有诗情画意,可让学生改写成散文;学习了《陋室铭》,可要求学生用文言句式仿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语句,仿写尽管不够完美,但重在学习笔法。这样的作业训练,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和思考能力。

仇巧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品鉴语气文言文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注意说话的语气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