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绽放

2021-08-27 09:17周健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周健欢

摘 要 美育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水平,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美”应当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教师要注意见缝插针、潜移默化的在课文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发现美、感知美的机会,可以配合的方法包括导读渗透、单元总结、文章精读等。

关键词 美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不仅承载着教书的职责,育人也是其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堂的课文讲解过程中融合更多的德育、美育活动,尤其是美育,让学生可以在语文学科基础技能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人格与人生方面的滋养。

一、导读之下发现美

语文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拥有空间想象能力,让文字符号通过视觉感知、教师引导等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与思维意识中,产生印象或理解。所以,语文学科的课堂导读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强弱以及效果优劣。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别样的课前导入方法让学生对此首词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多媒体教辅工具,在课前播放此首小令所描绘的景象视频。视频中有一个游子骑着一匹消瘦的老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秋天这样充满愁思的下午,西风萧瑟,路面上寂寥无人,画面中充满着了无生气的景观,没有生机的枯藤、没有嫩绿点缀的老树、昏昏欲睡的乌鸦、潺潺流水的小溪、炊烟袅袅的人家,让骑在瘦马上,孤独走在夕阳中的未归家游子心情低落,倍思家乡。这样丰富的场景,作者马致远却用了寥寥数词,就已经勾勒得无比细致。小令中的每一个字都带有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不遗余力地为作者传达面对此景时的心情。而学生想要以更直观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让自己能够沉浸式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就必须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出作者所描绘的场景画面。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触景生情,体会作者当时郁郁不得志,思乡心切的无奈、漂泊。

《天净沙·秋思》中包含很多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等,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因为寄托了作者的情思,而能够营造出一种氛围。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诗词的作者会采用丰富的意象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赋予这些没有生命的意象意义和情感,也让这些意象拥有了别样的美,仿佛因为科学有效的整合而拥有了生命以及意义。

二、单元总结体会美

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通过总结感悟的方式,对每个单元的名篇都进行有效的分析,感受同一题材、不同作者与写作手法体现出的文字文本韵律美。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生活”中的文章时,就可以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再塑生命》之间的语句段落或写作手法上的对比,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两篇都是描写学习以及生活的一些碎片场景的同类型文章,总结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表达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文章的方式,开启“探美”之旅,同时,教师要注意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换主导为引导地位,帮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拥有更多体会与感知。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国伟大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被收录在他的《朝花夕拾》散文集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注意对鲁迅先生的童年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此篇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场景以及描写方式做背景介绍,让学生可以因为了解的内容更多,而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人文精神上的滋养,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出现在我们童年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可能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主旨内容的同时,也要插入更多的德育和美育内容,促成学生更为完善的人格,获得更为敏感的感知力,并将这种感知力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再塑生命》都是以孩童的视角书写的,但是由于两篇文章的作者成长于不同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因此在情感抒发手法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以这两篇文章为例进行较为深刻的解剖,帮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在总结吸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精神与情感上的滋养。

语文教材是多位教育学家、专业人士通过严谨的筛选和研讨整合而成的文本精华。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素养更为扎实,编辑教材的过程中,专业人员会将中心思想较为先进的课文整理到一个单元中,让学生通过模块式、系统性的学习,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有效掌握。同时,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些名篇进行感受与体会。

三、精读文章感知美

精读文章非常重要,是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情感传达方法等语文学科基础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由教育工作者通过精心挑选的方式筛选出来并放到九年义务教学教材中的名篇,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内容。所以,教师必须带领学生通过精读的方式挖掘其中蕴含的美,保证学生可以获得美育方面的教化和和滋养。

不同的文章,需配合采用不同的精读方式方法,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也要精准把控重点,如此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精读文章的过程中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重视,首先是人物刻画层面。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寓言《愚公移山》时,教师要注意将精读重点放置在愚公这位具有坚持不懈精神和伟大梦想的老者身上,分析愚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值得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行进过程中铭记与学习。再如《皇帝的新装》中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皇帝,为什么会在众多民众面前颜面尽失却浑然不知。这些特点鲜明的寓言人物代表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类人,也可能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没有察觉到的一些想法与行为,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人物并不仅仅存在于寓言中,如果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刻观察,就会在一些角落或是瞬间发现。所以,这些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美育价值,教师要通过精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从细节角度进行挖掘与探索,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

其次,情感渗透方面,语文教育贯穿了学生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整个过程,语文除了具备的一些硬性功能以外,如让学生拥有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外,还承载着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情感传达能力等方面的职责。所以,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赋予语文教学活动更强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培养机会,让学生在文本精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紫藤萝瀑布》时,通过精读文章的方式,推敲文章中的词句或段落,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文字表达技巧,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以及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紫藤萝瀑布》的作者从花朵绽放的由盛转衰过程联想到人生,联想到生命,并将生命比作这些充满美好与奇迹但也转瞬即逝的花朵,刻画人生的短暂与恒远。

学生需要积极的跟随教师通过精读文章的方式理解作者書写文字时的情感和想法,与此同时,也从这些文字中衍生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表现手法,还有助于让学生感悟生命,感知情感。这些美育教育活动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潜入学生的内心,并生根发芽,滋养学生今后的人生。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上做出改变与革心,尤其是要增加育人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以及拥有更为健全的人格。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丰义中学]

猜你喜欢
美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