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理性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2021-08-27 08:04刘晓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0期
关键词:理性哲学培育

刘晓霞

[摘           要]  理性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被赋予新的意义,作为思政课素养培育目标之一的理性精神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思维方式。理性精神是在人类一系列理性认识、理性判断、理性建构中培育的,它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同时理性的思维过程又培养了理性精神。学生认识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并不完善、科学,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性与德育性的学科,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思政课;理性精神;思维方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62-02

理性关系到人对生活目的与生活价值的决断与追求,表现出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约束能力。理性的人具有对个人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洞察力以及明智的处理个人事务与社会事务的能力。然而,当下部分理性主义教育更多的是在以一种不理性的方式来传递理性精神,教育中存在的强制性使学生逐步丧失了独立性以及自我思考的能力,缺乏对事物提出自我见解的意识以及能力。“哲学家孜孜以求实现理性,不是因为理性能帮助我们构成一个绝对的哲学体系,而是因为‘理性的力量在人类的行为中提供指导。”

一、理性与理性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揭示了自然的奥秘,人们在掌握关于自然的知识之后,开始利用自然的奥秘为人类服务。哲学上概括这种认识是使人们改变了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论证人的自由本质,开始兴起推崇人的理性力量的思潮。

理性的一般意义主要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感官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并加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包括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能够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的能力,而且包括对行为以及目的选择、质疑的能力。

理性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古希腊时期,理性表现为人们对真理的追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认识,通过理性来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宗教的理性”与哲学的理性产生冲突与对抗,试图使世界二重化的宗教意识获得理性的论证,但这种被打上“理性”旗号的说教本就是迷信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所提到的理性也不再仅仅是与感性相对立的精神状态,它既包含感性,同时又指导着人的感性。

哲学中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与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者推理的认识过程中反映出的,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精神。理性精神更多时候是作为思维方式而表现的,这种思维方式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培养对终极知识的追求兴趣以及随之而来的怀疑能力,强调直达问题核心并剥离其周边的情绪化因素,强调实证而非个人感觉。理性精神的精髓便是求真、求实、怀疑、反思,是对事物本质以及存在缘由的根本性探究与批判,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又是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二、理性精神之于高校思政课

理性精神并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抑或思维方式,它的获得与发展必定是一个教育性的过程,理性的生长必须依赖理性的启蒙,只有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理性思考的种子并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行为方式影响到它,才能使理性精神从理性的思考方式中建构出来。

(一)理性精神的时代内涵

理性精神作为当下思政课培育目标被着重强调,表现为一直重要的理性精神在现代教育中的缺位。教育作为一种拥有既定目的的活动,学生的发展在最初时便设置了理想状态,集体所需达成的理想状态必定会忽视个体的主体性选择。学生在多次表达意愿未得到回应时便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按照教师、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式走下去,久而久之便不会再思考外界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丧失了理性认识、理性判断的能力。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需要思想且能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就必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二)理性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理性精神缺失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主要有个人的他治状态、政治与道德狂热、盲从与迷信、偏执与逆反。个人的他治状态是相对于自治而存在的概念,个人的他治主要表现为在行动上受外在舆论、规则的束缚,不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自己逼仄至相对安全的状态;同时也表现为思想的束缚,个人完全沉浸在书本所述的知识里,缺乏理性判断与反思的能力,进而思想固化,在大学生身上的表现便是缺乏自我表现能力与探索精神。愚昧与偏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受后天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受的教育的影响,长期处于他治状态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外部所给予的知识并未消化,成为一个知识的记录者而不是思考者,固步自封于自己的认识,形成近乎偏执的观点,这种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显性的表现便是片面、僵化地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整体与发展。他治状态下的个人因为一切是按照所安排的预期在行动便无需思考自己想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盲目从众便是最为鲜明的特点,驱使自我行动的并不是自身的内驱力而是受外在大环境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的表现便是人云亦云、盲目攀比等。政治与道德狂热既有内心信念的不坚定,同时又受外在大环境的影响,自身缺乏对事件的深刻认识并受到舆论的影响,没有任何的理性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与意识,狂热地献身于某种目的,所有人都被感召在一种失去理性的运动中,狂热必定会导致暴戾,这在历史与当下都屡见不鲜。

猜你喜欢
理性哲学培育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