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1-08-28 14:51刘玉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5期
关键词:联系生活因材施教解决问题

刘玉舟

【摘要】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教学方法上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数学训练。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会轻松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的实施下,新教材把以前的“应用题”转变成“解决问题”这个代名词了。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的一项必考题目,且这类题占分数比较多。数学解决问题是用文字和数字表达有关事实情况,反映某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数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下是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在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几点尝试。

一、引导联系生活,培养对问题解决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能把所学的加以消化巩固,逻辑思维得到提高,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适当地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水之清澈,源于源头活水。数学之深奥应如清泉,活水不断。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的问题。

(1)实践体验,解决问题

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来源于实际,教材中的数学问题都是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之所以对数学有神秘难懂、枯燥无味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结合实际;”有些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往往先分析讲解例题,再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种脱离实际的讲解,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使问题变得抽象化。若是能强调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实践,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如果这样做数学问题或许会变得形象而简单了。因为通过实践生活体验,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熟悉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深刻理解问题。

在教学有关小数的混合运算时,我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安排学生周末学当家,尝试买菜并做好价钱的记录。在买菜的过程中注意老板有无算错钱,找错钱的现象。这样学生在买菜实践的过程中,比如遇到“黄瓜1.3块钱一斤,买2.4斤要多少钱?”等类似问题时,就知道怎么算。通过买菜当家这个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一些有关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算理。买东西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事情,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问题上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问题并不难解决。

(2)创设跟生活有关的情境,使数学问题贴近生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社会是教育的一面镜子”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运用到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的题材引入到解决数学问题中,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辨认方向,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老师准备去你们家家访,你们能说清楚学校到你们家的路线图吗?”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向我介绍从学校去他们家的路线。学生在讲述路线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他们从观测点、方向、路程等三个方面讲述。这节课,学生真正把生活实际带入到数学情境中。又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鼓励引导学生分别自测各科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让孩子们自主收集身高体重数据,计算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值。这样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质量单位,比如“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时,比如让学生理解50克有多重,如果只是让学生单从概念上去理解,学生是很难准确感受出50克到底有多重的,若是举出生活中一些学生熟悉的物体,比如一个鸡蛋,或是一包薯条。然后课堂上拿出这些实物让学生掂一掂、拿一拿,学生感受这些生活中的实物质量,对知识就理解更渗透了。

二、引导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培养认真审题习惯,引导多读题,画出重点词句,会用画图、画表法

在数学问题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学生要反复读题,边读边思考,直到读懂为止。对于难理解的长题,让学生画出重点词句,圈出已知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理清算理,注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对于中高年级遇到的抽象题目。引导学生适当采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理清题意,找出数量中关系。例如在教学《优化》这节内容中的烙饼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出如下

图→ 正反→ 正反 →正反     烙饼优化后用的最少时间就一目了然。

(2)将问题简化,将“大数”变“小”

将问题简化,就是将较复杂的算理,数量关系等进行简化,再由浅入深。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可用学生较熟悉的简单例子引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弄清算理,找出数量关系。例如“筑路工人修一段4500米长的公路,如果每天修318米,修了13天后,还剩多少米没修好?”这题。不少学生看到这么大的数字,可能会找不出数量间的关系,理不清解题的思路。对理解困难的学生,不妨将原题改为简单的,数字比较“小”的例子,如“我有10个糖果,每天吃2个,吃了3天后,还剩几个糖果?”学生马上会脱口而出“4个”然后,老师可以继续追问:“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如何列式呢?”一步步引导,追问。学生就领悟到:两题都是先求先完成的,再用原来的减去完成的。瞬间,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打开了,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假设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会遇到拦路虎,对解题无从下手。这时,不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过程,假设答案,然后再用假设出的答案往前推理一下,看看合不合理。我们知道,很多科学家都可以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出发,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能大胆想象和假设,这样他们的思维空间会得到拓展,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很多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强化训练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存在不同的差异,而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关键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情况和学习特点。在数学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爱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紧张、焦虑的氛围下认真学好数学。針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计的数学问题也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然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再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收集大量难易程度不同的应用题让学生多做多练。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做不同的题型。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班中,组织学生开展“一帮一”的互助互学活动,指定一位优生帮助一位学困生。培养形成“互相帮助,努力进步”的良好学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学会轻松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并会应用数学。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6257)】

【参考文献】

[1]肖雪琴.数学因生活而精彩[J].课程教育研究(较高教研),2016(31).

[2]丁秋怡.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J].学园(教育科研) ,2012(14):77.

猜你喜欢
联系生活因材施教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两只想打架的熊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智珠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