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因情境而精彩

2021-08-29 21:19蒋乐
求知导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案例问题情境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文详细介绍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了辅助说明。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2-0077-02

引 言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牢固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生长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教学更有趣

(一)课堂新授经典故事,激发求知欲

在“二次函数”一章第一课引入二次函数概念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重量不等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落体,请问它们落地的时间有先后吗?这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时间跟重量有关,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着地越早。直到16世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实验证明:从相同高度下落的物体,下落时间相同。”然后,笔者提问:“如果设s为某物体从某一点下落的高度,t为下落的时间,s是t的函数,你能通过列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来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吗?”很多学生听到这个故事,觉得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著名的事件居然跟数学有关,更没有想到它可以用自己即将学习的二次函数来分析,疑问和期待接踵而至。给一个经典历史故事添加了“数学味”,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进行理性分析,能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模型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

(二)概念故事化调动积极性

在讲解“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一课时,为了引入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三个概念,笔者设计了“长工智斗地主”系列故事:(1)工人在2月31日拿到工钱;(2)抛到天上的石头会掉下来;(3)抛硬币出现正面朝上。这三个故事“投其所好”,降低了数学思考的门槛,抓住了学生的“心”,使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

二、联系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真实

(一)跨学科解读诗意生活

例如,在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入新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朝王维的诗句,你欣赏过落日的美景吗?请想象一下日落的情况,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说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吗?”在生活中,学生都见过日落的过程,这种类比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认识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为学生接下来分析直线和圆交点的个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以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一面三角形的镜子摔在地上,碎成了两部分(见图1)。我要去商店购买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镜子,应该带哪一部分?

学生对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他们会积极动脑、踊跃参与,在尝试和比较中得出了正确答案,加深了对“全等三角形识别”条件的认识。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用”。形象、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够减轻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难题的畏惧心理,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生活中获得的实际经验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触发器”,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原理,并能把数学原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三、妙用质疑情境,让课堂教学灵动

(一)抓住共性错误,引发思考

试卷评讲课常常是“教师从头讲到尾,一节课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这样教学的弊端是学生缺少参与,在整节课上只是观众。此类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切入,抓住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其原因,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笔者从学生的练习册上截取了一道题的解答过程,具体如下。

解下列方程:12-3(x-5)=27-4x

解:12-3x+15=27-4x(第一步)

27-3x=27-4x(第二步)

-3x=-4x(第三步)

整理得,-3=-4(第四步)

∵不存在x的值使方程成立  ∴原方程无解(第五步)

问题:请问上述过程中哪几步存在问题?请你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改。

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暴露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独特的表现。这种“接地气”的“就地取材”,对学生思维的调整和优化、引发情感共振大有裨益。

(二)诱发质疑、猜想,引导探究

在进行“乘法公式”复习课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形式,并要求学生针对这个知识点提出问题。笔者从中筛选出两个典型问题,具体如下。

学生问题1:完全平方公式是如何验证的?

学生问题2:观察(a+b)2=a2+2ab+b2,(a-b)2=a2-2ab+b2,你可以发现a2+b2与(a+b)2、(a-b)2之间的关系吗?

之后,笔者让学生分析并解答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都是两数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如果是三个数或以上又会怎样呢?你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问题3:(a+b+c)2与(a-b-c)2的展开式是怎样的?

学生问题4:(a+b+c)2与a2+b2+c2相等吗?

学生问题5:能求三个数以上的完全平方吗?

学生利用乘法公式,自主探究得到(a+b+c)2的展开式解决了上述问题。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是两个数、三个数及以上的完全平方,那么能否改變指数呢?你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问题6:(a+b)3,(a+b)4,(a+b)n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问题7:(a+b+c)3,(a+b+c)4,(a+b+c)n呢?

笔者通过营造一个发现问题的思维情境,引发学生的“最近联想”,从而让学生产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欲望,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疑释疑中,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这么想”,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抓手”。

四、巧设问题情境,让课堂教学深刻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前应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规划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新旧知识桥梁,为学生构建一张数学知识网。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思辨创新动力。

(一)从旧知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

在教授“正方形的判定”前,笔者已经带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做了深入探讨。于是,在课前,笔者准备了若干长短不一的塑料杆,让学生利用学具分别拼出之前学习的三种图形,并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对前三种图形稍做调整,使之成为正方形,并在动手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2:正方形属于矩形或菱形吗?

问题3:满足什么条件的矩形是正方形?

问题4:正方形和菱形有何关系?

知识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利用教具直观地体验判定方法生成的过程,从而承接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旧知中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切合学生的认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脑海里自然呈现出知识点的关联性。

(二)用思维导图绘制解题导航的“地图”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条清理析地梳理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解题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罗列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整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遇到问题时思维常常陷入混乱。为了让“缓存知识”显性化、模型化,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层层深入、剥丝抽茧,让解题规律慢慢凸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新旧知识的勾连,明确从已知到未知的途径,并为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依据。如图2所示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中设计的思考导图。

结   语

数学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接受信息,不断地朝目标前进。而知识和情境的结合,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观其形、察其变,引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思维状态。

[参考文献]

[1]任勇.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蒋乐(1982.1—),男,江苏江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案例问题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