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校共育中的行为强化激励策略

2021-08-30 02:12刘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0期
关键词:期望家校共育激励

刘芳

摘要:在家校共育背景下,运用行为主义原理中的积分强化策略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行为。积分是一种代币强化物,在功能上比实体强化物更能发挥激励价值。在强化方式上把正强化和负强化交替使用,是一种最佳的选择。为了使激励不至于落入单极化赏识教育的误区,在运用积分强化策略时,可以和某些惩戒措施配合使用。无论是正面强化,还是必要的惩戒,都倾注了教育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关键词:家校共育 积分强化 激励 期望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机制中,班级是这个机制运行的基层单位。家校合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其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级组织中予以实施。本文拟通过一个在家校合作共育背景下班级内部的激励管理故事阐明如何利用行为主义原理中的积分强化策略去激发学生良好的行为。

一、一个家校合作激励学生良好行为的故事

上课铃声响起,L老师走上讲台,宣布本次班会的主题是“点赞卡活动设计”。她先向学生说明本活动的目的、内容以及执行规则等,再在屏幕上展示了活动方案,并让同学们就该方案发表意见。学生们对方案中的某些获赞行为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补充了一些方案中没有提及的获赞行为,发言很踊跃。

在同学们提出意见的同时,L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一条条地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与合并,还整理出好几条新的获赞行为,并把它们补充到原先的方案中去。在给每条点赞行为赋值时,同学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气氛一度达到白热化。L老师让那些争论最为激烈的同学上讲台为自己提议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同学们纷纷陈述了各自的理由。L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意见,从获赞行为的性质、难度以及对班级贡献的大小等方面为获赞行为赋值,并以举手投票的方式予以通过。L老师在与学生们协商之后,对原先方案进行了调整。这使得“点赞卡活动”方案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最终形成的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日常实际表现,比如上课的状态、班级活动的参与度、卫生情况等,给每位学生贴一个带有大拇指的赞扬卡片。当赞扬卡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以用来兑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老师通过家校合作的渠道采购学习用品,并且设置专门的“赞扬卡兑换中心”,每逢月底学生可以拿着自己得到的赞扬卡到兑换中心换购学习用品,也可以兑换自由活动时间或某种特权(比如玩游戏、加入某种限定性的活动等)。如果一个月内学生犯错误了,班主任不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只是取消他们的“赞扬卡”。与此同时,通过沟通谈话,参照他们的犯错程度、认错态度以及近期总体表现,再决定取消“赞扬卡”的数量。此外,还要举行“赞扬卡评比”活动,每学期评定一次,对前三名同学将给予特别嘉奖,如颁发由校长签名的荣誉证书、发奖学金以及在评优中加分等。

“点赞卡活动”刚一推出,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许多学生都是铆足了劲地争取点赞卡,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同学们受到了一种无形的激励。

“点赞卡活动”让孩子们充满了信心,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久而久之,孩子们从当初被迫遵守班级规则,到开始适应班级规则,最终自觉维护班级规则,发生了质的蜕变。

二、行为激励的积分强化策略

“点赞卡活动”很明显地运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理。这一原理的基本意义是运用某些特定的刺激物能够引起所期望的行为反应,当一种行为伴随着一种愉悦的结果的时候,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会相应地增加。

强化在塑造人的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超强的功能,越是低龄之人,越容易被强化。人的行为习惯大多都是在童年期被塑造的,利用儿童的可塑性,强化原理可以成功地塑造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因为如此,强化原理被普遍运用于中小学班级管理。在运用这一原理的过程中,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强化物的选择,二是强化方式的安排。从L老师设计的“点赞卡活动”来看,她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两点。

在强化物的选择上,L老师使用了“点赞卡积分”这种代币强化物。孩子们因良好的行为表现而获得点赞卡,他们可以用这些点赞卡换取学习用品、自由活动、成长机会等各种各样的强化物。丰富多彩的强化物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刺激,他们为获得更多点赞卡而在行为上表现出许多卓越的品质。

在强化方式的安排上,L老师交叉使用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策略。一方面,L老师通过奖励对学生予以正强化,激起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撤销不愉快的刺激物,即对违规学生不予惩罚来减少学生的痛苦。当然,学生必须用点赞卡来兑换减免惩罚的次数。如果学生点赞卡不够用的话,犯了错就仍免不了惩罚。学生想要努力摆脱惩罚的威胁,就必须用足够的点赞卡来兑换。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激励了学生为获取点赞卡而努力。

“点赞卡活动”既是一种正面的强化,也是一种隐性的批评。无论是作为正强化的获赞,还是作为负强化的撤销惩罚,其动机都是增加学生良好行为的发生频率;而在正面强化良好行为的同时,也就把对负面行为的否定和批评隐含于其中,从而达到降低不良行为发生频率的目的。教育沟通的艺术就在于通过正面强化来增强学生爱名誉的心理,同时又让学生自觉体验到一种羞耻感。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軌。”

三、积分强化与教育惩戒的结合

儿童的天性是美好的,教育当立足于人性之善,助人成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因为此,L老师的激励策略是以正面强化为主基调。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正面强化,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及时予以表扬,这比较符合当今赏识教育的时代潮流。但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赞美的话,又会落入单极化赏识教育的误区。合理的班级管理应当是赏罚分明的,以赏为主,以罚为辅,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管理中,必要的惩罚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在儿童的身上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天性,如果不把这种天性打压下去,他们就会破坏教学秩序。教育与管理应该紧密结合,以教代管是不行的,也是无用的。因此,在对学生展开教育之前,必先对学生采取较为严厉的管理。即便是浪漫主义教育家卢梭也主张要对犯错的学生采用“自然后果”式的惩罚。

因此,L老师在她的班规中还制定了一些纠正学生违规行为的惩戒措施,如上课摆弄玩具,则没收玩具;在桌椅墙壁上随意涂抹,罚打扫卫生一周;不做体操,罚跑操场一圈;拖延作业,取消自由活动且放学后罚写作业15分钟。从L老师的做法来看,她巧妙地运用了“惩戒的符码化”这一技巧,即在违规行为和相应惩罚之间建立起一种观念符号的联结。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班规,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行为与惩罚之间的对应不是随意联结的,而是根据违规的性质来决定。比如上课摆弄玩具,一经发现,立即予以没收。这既阻断了违规者与违规道具的接触,又成功地打消了其他潜在违规者犯同样错误的欲望。

结语

L老师的教育激励故事里写满了她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这种期望源自内心深处的爱。当学生在L老师期望的暗示与感化下,通过努力达到L老师的要求时,就会受到褒奖,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双重激励。

参考文献:

[1]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

[2]李晓.初中教师善用教育惩戒的行动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期望家校共育激励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