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对二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假学”的叩问与应答

2021-08-31 03:56谢红芳
江苏教育 2021年52期
关键词:真学顶点兄弟

谢红芳

近些年,众多教育界有识之士发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的呼吁。笔者不禁思考: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否都是“真学”?在各级教研活动中,笔者听过不少教师教学苏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认识”,发现的确存在着不少“假学”现象。笔者认为:教学,不仅要为“学”而教,更要为“真学”而教。

一、真学,基于儿童立场

冯卫东先生说: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对数学教学而言,找准儿童学习的兴趣点、起始点、障碍点,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真教”,学生也才能发生“真学”。

【案例叩问】此“角”非彼“角”?

师(出示图1):角就藏在我们身边。瞧,明明和红红正在做手工,你能从中找到角吗?

生1:纸工袋上有角,三角尺上有角,桌面上有角。(生指的是物品上凸起的部分)

生2(指着剪刀两个手柄之间):剪刀上有角。

(图1)

…………

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角。

类似上述案例,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角”导入新课的做法很常见,可学生找到的大多并不是角。仔细想来:学生还不知道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怎么能正确地从生活中找到角呢?那么,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中,角是什么呢?笔者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角主要有以下认识:角是一种尖状的物体,如牛角、羊角等;角是物品上凸起的部分,如桌角、墙角、衣角等;角是人民币的单位,如1角、5角……显然,这些与数学中角的概念差异较大或根本无关。课始就让学生找角,反而会对学生认识角造成干扰,这种有悖于儿童立场的“假学”无疑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笔者认为,应把“从生活中找角”这个环节适当后移:先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再从生活中找角,并逐步抽象出角,然后再进一步研究角。

【实践应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电子数学绘本《线兄弟手牵手》。三兄弟围成了什么图形?(如图2)

(图2)

生:三角形。

师:一个线兄弟摔了出去,剩下的两个线兄弟组成了一个新图形(如图3),你认识吗?

生:我认识,它是角。

课件动态演示两个分开的线兄弟手拉手组成角的过程。

师:两个线兄弟是怎么组成角的呢?

(图3)

生:两个线兄弟手拉手组成了角。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与角交朋友。(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角就藏在我们身边,你能在三角尺、纸工袋和钟面上找到角吗?

…………

师:在三角尺上,你能找到角吗?

生(手指着角的顶点处):这是一个角。

师:对照角的样子,你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继续指着两条线):我指的是拉手的地方,还有两个线兄弟。

…………

笔者课前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角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画出来吗?”不少学生画的是三角形。障碍在哪里,突破口往往就在哪里。笔者创编了“线兄弟手拉手”的绘本故事,生动的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扫清了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起角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角,有效帮助学生避免了原有模糊认知对其认识角的干扰。

二、真学,抓住学科本质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握住数学本质,学生的“真学”才有可能发生。

【案例叩问】角的顶点是尖尖的吗?

师:请大家拿出一把三角尺,找到其中一个角摸一摸。(师示范摸角的顶点)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角是尖尖的。

生2:我感觉角刺得手有点疼。

师:真好!刚才你们摸到的尖尖的、刺刺的是一个点,叫作角的顶点。再从顶点开始,这样顺着慢慢摸,又是什么感觉?(师示范摸角的边)

生1:我感觉平平的。

生2:我感觉滑滑的。

师:刚才大家摸到的平平的、滑滑的线,就是角的边。谁能介绍一下其他角的顶点和边?(生介绍)

师:仔细观察,不同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1:我发现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都有两条边。

生3:角的顶点都尖尖的,边都直直的。

师:同学们自己发现了角的特点,真了不起!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教师示范到位,学生兴趣盎然,这个片段被不少教师效仿甚至奉为“经典”。可仔细琢磨:平角和周角的顶点也是尖尖的吗?优角(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呢?显然不是。这种看似生动形象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角也是无法通过触摸而感知的。真学,首先应当是正向的、正确的,负向的、错误的学习只能算是“假学”。

【实践应答】

课件动态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如图4)

(图4)

师:仔细观察,角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1:它们都有两个线兄弟。

生2:两个线兄弟都是直直的。

生3:两个线兄弟都手拉着手。

师:两个线兄弟手拉手的地方可以看作一个点,叫作角的顶点;从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兄弟也有名字,叫作角的边。

师:谁来介绍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呢?

…………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生: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上述案例紧紧抓住“两个直直的线兄弟”“手拉着手”这两个关键要素,直观、形象,既巧妙地避开了角的概念,又让学生感悟到角的本质属性,做到了“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目标相结合,为其后续进一步学习角和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真学,指向学生发展

真学有没有发生,谁说了算?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课堂上发生的未必都是“真学”。那学生说了算吗?事实上,学生喜欢的课也未必是好课,“真学”也未必真正发生。笔者认为: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是否有较多获得、较大发展应当成为评价“真学”是否发生的标准。为“真学”而教,就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发展,而且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案例叩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课件出示图5):红角(左边的角)和蓝角(右边的角)相比,哪个大?

生:红角大。

师:其他同学觉得呢?

生:我觉得蓝角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图5)

生:一会儿红角大,一会儿蓝角大。

师:咦?两个角的大小都没变,怎么一会儿红角大,一会儿蓝角大呢?再好好想想。

生:红角和蓝角一样大。

师:到底谁的眼力准呢?

课件演示把蓝角左移,让红角和蓝角的顶点与两条边都重合。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红角的边长,蓝角的边短,但红角和蓝角一样大。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几乎所有学生最初都认为红角大。但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学生一路察言观色一路猜。这不就是“假学”吗?这样的“假学”还让人忧虑:如果学生看着教师的脸色、揣摩着教师的心思上数学课,何谈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何谈求是态度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呢?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射线本身就无限长。这不仅是“假学”,更是“错学”,学生“错学”的根本原因正是教师的“错教”。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的深度理解,排除角“所画或所见边的长短”的负干扰呢?让学生意会而不言传是不是更为恰当呢?

【实践应答】

师:同学们,角娃娃可调皮啦!

课件演示第一个角的一条边逆时针旋转形成两个角。(如图6)

(图6)

师:调皮的角在变呢,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来越大了。

生2:第一个角最小,第二个角中等大,第三个角最大。

师:你们发现角有大有小。想不想玩玩角?

生:想!

师:先利用桌上信封里的材料(同桌两人信封里的纸条长短不同)创造一个角,再玩一玩。

师:谁愿意当角娃娃带大家玩一玩角?

学生代表戴上角娃娃头饰,举“变大”或“变小”的口令牌,组织全班学生玩角。

师: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生1:要把角变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一些;要把角变小,就要把两条边合拢一些。

生2: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不但会玩,在玩中收获还不小!

师:同桌两人都有角,你们能让两个角变得一样大吗?

虽然同桌两人的纸条长短不同,但两人都不约而同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两条边对齐。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动态的角,向学生渗透关于角概念的动态定义,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世界里生动地感悟角的大小变化;再放手组织全班学生玩活动角,使学生在“玩”中发现角大小变化的奥秘;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当教师提出“同桌两人把角变得一样大”的任务时,学生纷纷忽略纸条有长有短的所见事实,把顶点和两条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角的大小与所画或所见边的长短无关”这一认识已经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已经有如此意会,还需言传吗?笔者认为:发乎学生内心的“学”才是“真学”,达到师生心灵相契的“教”才是真教。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只有学没有教,或者只有教没有学,都不是“教学”的完整概念。在“以学为核心”的理念下,我们不仅要警惕“假学”乱象,也要警惕过于重“学”而轻“教”的倾向。实际上,没有高水平的“真教”,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真学”,让我们致力于为“真学”而教!

猜你喜欢
真学顶点兄弟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加强学习补差距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
数学问答
一个人在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