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黄山林区云杉阿扁叶蜂混配药剂飞防成效调查研究

2021-08-31 09:42徐柏林孙小霞王涛张兴龙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云杉林叶蜂飞防

徐柏林 孙小霞 王涛 张兴龙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黄山自然保护站,甘肃 山丹 734100)

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病虫害,其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张掖市[1,2],即地处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山丹县的大黄山林区。目前,云杉阿扁叶蜂多发生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黄山保护站林区,其它保护站林区还未发现或者很少见[3]。该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其危害每2a发生1代,而且在单年份的危害性更为严重[4]。1995年,在大黄山林区发生了严重的云杉阿扁叶峰病虫灾害,对当时青海云杉林生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通过飞防洒播灭幼脲防治为主和人工地面防治为辅的防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云杉阿扁叶峰的危害[5],从根本上降低了云杉阿扁叶蜂病虫害蔓延,确保了林区森林健康生长。2009年,云杉阿扁叶蜂再次发生危害,且呈迅速扩散态势;2015年,该虫发生面积达3924hm2,实施了以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飞防3333hm2,云杉阿扁叶蜂病虫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和蔓延。2017年,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严重发生区云杉针叶几乎被全部吃光,受害云杉林整片呈枯黄色,如同火烧一般,林木生长停滞,树势衰弱。2019年,大黄山林区云杉阿扁叶蜂发生分布范围涉及15个林班、328个有林地小班,发生分布面积3467hm2,其中重度面积达到809hm2。

鉴于此,为避免大黄山林区青海云杉林云杉阿扁叶蜂病虫害的蔓延和扩散,本研究采取混配药剂利用飞机喷雾防治,同时实施人工地面辅助防治的综合措施,通过对照防效调查,确定有效的飞防混配药剂和防控措施,降低虫口密度,提高防治效果,并防止其扩散到其它林区,从而有效防治阿扁叶蜂对青海云杉林的危害,改善林区生态状况,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示范作用。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经营与管理,促使当地区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镇境内的大黄山林区(E101°00′~101°30′,N38°20′~38°30′),林区东临永昌县,南连马营滩,西至马营河,林区总面积为28790hm2。主峰高达3977m,四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400~3977m。年均降水量为290~400mm,年均空气温度为-3.2~1.4℃,年干燥度1.0°~1.5°,无霜期短,夏季多东南风,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林区的河流属于黑河水系,集水面积约为176km2,年径流量约为0.1906亿m3(季节性的小河流量未计算在内),现建有寺沟水库、流水沟水库、瓷窑沟水库、三十六道沟水库等4座水库。林区树种比较单纯,其分布的天然优势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杨,以及近年人工栽植的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林呈块状或条状分布于海拔2500~3100m的阴坡或半阴坡上,祁连圆柏呈零星块状或散生状分布于海拔2700~3300m的阳坡或半阳坡上,山杨林分布在2600m以下的丘陵、山坡或沟谷。林区灌木优势种有山丹柳、祁连柳、金露梅、小檗、忍冬、蔷薇、银露梅、花楸、锦鸡儿等;草本优势种有禾本科、莎草科、毛茛科、藜科、蓼科、菊科、蔷薇科、豆科等科的杂草及苔藓,其中可供药用的有大黄、黄芪、羌活、沙参等。林区不同海拔段分布着不同的土壤类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山地栗钙土和山地褐色土(2400~2800m)、山地草甸草原土和山地褐色土(2800~3100m)、高山草原土(3100~3500m)和高山草甸土(3500~3800m),这些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为次生黄土或坡积砾石。

1.2 研究方法

1.2.1 飞防作业区划

依照飞行的要求将防治区划分出准确的作业区,并绘制出作业图,以确保飞机喷药安全、准确。本次飞防区划作业区为云杉阿扁叶蜂发生区,范围覆盖东至羊虎口资源管护站辖区龙口,西至柴塘资源管护站辖区青石头沟,南至老军资源管护站辖区大石头沟,北至老军资源管护站辖区流水口水库,涉及15个林班、328个有林地小班,防治作业面积3334hm2左右,林分类型均为青海云杉天然林且为纯林。飞防作业区主要标准地的样点信息见表1。

表1 云杉阿扁叶蜂防治效果调查样点信息

1.2.2 飞防洒播药物配比和用量

本研究飞防所筛选的药剂为高效、低毒、有胃毒、触杀作用的第4代农药,药物配置为1.8%阿维菌素乳油1.2L·hm-2加8%氯氰菊酯触破型微囊剂(绿色威雷)750mL·hm-2加尿素225g·hm-2加水5.325L·hm-2(稀释),共计7.5L·hm-2。为了确保喷洒质量,在飞防作业区设置30个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所在的林分包括天窗、树冠中部、树冠下部放置镀镁载玻片用于喷洒质量的检测评定。

1.2.3 防治效果调查

在标准地与飞行方向垂直的直线上布置20个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选择3株具有代表性的青海云杉样树,每株间距在5~10m。在施用药物前计数每样株树的虫口数量和虫龄,同时在样树地面周围铺设接虫布,在施药后12~24h再调查样树的虫口数量,因药性可达30d,因此需要逐日调查样树的地面死虫数,直到不再发现死虫时为止,并震落树上的活虫数,记录样株活死虫口数。

1.3 防治效果数据分析

根据害虫校正死亡百分率检验杀虫效果,计算公式:

害虫校正死亡百分率=(对照区的活虫率-处理区的活虫率)/对照区的活虫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飞防用药量指标

由于大黄山林区青海云杉林树体高大、林分较为茂密,树体受药体积较大。同时结合飞防区域的地形特点,在保证安全作业的情况下,制定有效、合理、经济的飞行路线和作业方法,使飞洒药物能够有效喷洒到林木的树冠层,降低云杉嫩梢类害虫的危害。通过对1995年和2015年实施的飞防试验防治效果总结经验,并结合2018年越冬老熟幼虫监测调查资料,选择了对人畜无伤害,对环境和其它生物的影响较小的1.8%阿维菌素乳油、8%高效氯氰菊酯、尿素(助剂)、水混合药剂(主要是胃毒和触杀作用,高效低毒)。考虑高虫口区需20%的选择性重复施药,每架次需要1.8%阿维菌素乳油64L、8%绿色威雷40L、尿素12kg、水384kg。7月下旬在幼虫3龄前施药,每667m2用药量依据虫龄增大,虫口密度增加,可适当增加用药量。高虫口区选择性重复施药。林缘采用人工补充防治的方法,人工补助防治为施放1.2%苦参碱、烟碱杀虫烟剂;另外,在树干胸径处环绕一周闭合粘上粘虫胶带,防治上树产卵成虫。

2.2 飞防效果调查分析

经过有效的飞防混配药剂和防控措施,对阿扁叶蜂防治飞防成效调查样点防效成果进行调查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L·hm-2加8%氯氰菊酯触破型微囊剂(绿色威雷)750mL·hm-2加尿素225g·hm-2加水5.325L·hm-2(稀释)的施药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虫口密度。如,受害严重的冰沟、石梯子、椽子路的青海云杉林分其阿扁叶蜂的虫口密度从63.4头·50cm-1/枝降到0.75头·50cm-1/枝,平均死亡率达到92.6%,调查样地的虫口平均死亡率达到90.0%以上。根据2019年4—5月虫情监测调查,飞防区2018年越冬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为48头·m-2,伴有云杉嫩稍害虫发生,死亡率仅为0.71%。可见该药剂防治效果良好,对云杉阿扁叶蜂虫害的防治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达到了保持该林区有虫不成灾的局面,并防止其扩散到其它林区,确保了林区森林健康。

表2 阿扁叶蜂飞防成效调查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所用药剂选用高效低毒有胃毒、触杀作用的阿维菌素,同时复配8%高效氯氰菊酯触破型微囊剂,混配比例较佳,在喷洒药物后的15~30d内能保持药效的发挥,因属于胃毒杀虫剂,对环境污染忽略不计,且对人畜无害,也未对森林昆虫天敌等造成伤害。人工地面防治采取对2、3龄期幼虫施放烟剂和树干缠绕粘虫胶带防治成虫。飞防作业严格按照《轻型直升飞机喷洒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LY/T2024-2012)技术要求进行施药作业,环境保护措施到位。通过合理的药物混配进行飞防洒播,同时辅以人工地面防治措施,加大了杀虫力度,有效降低了虫口密度,提高了试验区青海云杉林阿扁叶峰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增强了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疫情的反应能力,减轻了云杉嫩梢类害虫对青海云杉天然林的威胁,确保了青海云杉林森林健康,局部脆弱生态系统得以自然修复,生态系统实现稳定平衡,改善林区生态环境;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技术力量,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云杉林叶蜂飞防
切叶蜂的生物学特性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北大荒飞防学院建设研究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用有限元法研究降雨对青海云杉林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吉林金沟岭林场不同密度天然云冷杉林林下主要灌木生物量模型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潜在分布的思考及发展建设探讨
云杉矮槲寄生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空中拖拉机”性能特点及其飞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