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实践

2021-09-02 21:42吴倩倩,刘杰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吴倩倩,刘杰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着立德树人的共同目的,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推动双方协同育人,增加合作意识,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重要队伍,也必然都有责任与义务,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高校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也需整合教育资源,促成辅導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合作,达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助力大学生成长。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协同育人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现实需求

高校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将高校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更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专业课教师来说,要结合课程内容,发掘思政元素,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价值塑造带入课堂教学,将能力培养融入品德养成,形成协同效应,最大程度上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辅导员学生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围绕“人”的发展需求,青年学生需要有崇高理想与良好品质,也需要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智育的实施主体。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即是德育的实施主体。此外,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需求,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努力,才能保证智育和德育的相互促进和统一,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目标,也是检验高校工作成效的标准。育人者要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道德品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接受的工作理念,为人才培养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启迪思想、引领价值观养成,树立正确的三观,胸怀祖国和人民,奉献社会和他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无法单一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需要双方协同育人。

其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实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需要引导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明确育人的工作职责,提升整体育人氛围。高校的整体管理环境越完善、越科学,学生就更能拥有更多的资源,体会育人环境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因此,高校需要打通教学、管理、生活、学习各个环节,共同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探索育人工作的新途径、新做法,完善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充分法规高校各项工作,各个职能部门的育人功能,把育人工作做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专业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缺乏高尚的品质与正确的理想目标,大学生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无法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用的同时,更要抓好隐形教育这一重要渠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各个学生管理场合,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高校学生工作的主抓手是辅导员,辅导员具有教学、管理双重职能,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起到了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作用。因此,加强辅导员与高校教师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效果。

(二)协同育人是提高双方工作实效的有效手段

高校育人工作,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工作者面对同样目标,虽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是达成同一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与高校教师都要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都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因此工作内容具有交叉性。譬如,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上,教师与辅导员都要发挥各自作用,辅导员重在引导学生建立规划、求职意识,树立理想目标,调试心态,教授求职技巧,提供就业信息。专业教师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分析行业发展形势。双方需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此外,双方在工作方法上也需要互通互补,辅导员的思政育人作用大多通过隐形方式,在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中呈现,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则更具有显性特点,通过直接的谈心谈话、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程,方法直接。因此,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需要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辅导员的思政工作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价值塑造。双方互助协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次,协同育人是辅导员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效科学的育人合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育人效果的展现也能有效提升教职工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是检验专业教师、辅导员对两支队伍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双方队伍发展与建设的核心要素。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工作开展,课堂质量提升,都能通过协同育人模式得以推进。辅导员借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助力学生技能养成,提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两支队伍协同合作,相互学习,既能增强工作实效,又能提升自身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促进职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一些高校思政工作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不够清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作不够,无法充分凝聚育人合力,存在诸多问题。

(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育人共同体”观念意识不强

在思想认识上,大多数专业教师的自我认识仍然为知识型教师,没有向素质型教师转变。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教学上,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状态、生涯发展、行为习惯养成只是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专业课教师如果只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限定于课堂教学,注重“教”,轻视“学”,无法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也无法将学生培養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承担部分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外,以学生工作为重心。实践中,辅导员的工作范畴缺乏界限感,只要涉及学生方面,全部由辅导员组织完成,此外还要承担大量行政工作。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致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疲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对自身的定位只是管理人员,对于所带学生的专业背景不甚了解,对于学生面临的职业环境知之甚少,在做思政工作时,无法结合学生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做具案指导。此外,辅导员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共享学生思想资源、课程建设资源、教学方式方法等,致使在许多情形下,学生所反馈的诸多问题,辅导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思维的协同性,缺少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效力。

(二)合力育人氛围不强,制度保障上不够全面

实践中,部分高校缺乏对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育人的引导,没有建立共同合作制度,缺乏适当的共同协作平台。任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已经面临诸多工作内容,课时任务、科研任务、课程建设等,此类工作内容都有量化的考核指标,也是学校建设的明确任务目标。但任课教师的“育人”成果却极少学校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因此在教师的工作中也难以有维系的动力。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细碎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全盘接收,难以深入,做细做实。此外,在解决问题时,只停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无法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从校园环境中借力。此外,由于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学历、工作背景、工作方式上存在诸多差距,双方也缺乏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极少数能全面走进学生课堂,关注所有同学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能力层次。对于专业程度较高的校园活动、学术论坛、实习时间,也大多数由专业教师主导。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大多数停留在课堂,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学习效果,只停留在课堂考核,鲜有引导教化之举。甚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停留于某一门课程,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思想变化,完全与专业教师脱节。虽然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都是以“生”为本,实践中少有交集,缺少健全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有效路径

(一)转变思想,打造协同育人思想理念

转变思想才能转变行为,育人为本,德育先行,教育者必须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融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必须通力合作,形成协同效应。辅导员承担思政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党团建设、就业指导,也可走进学生专业,了解学科特点,掌握职业发展趋势,配合专业教师做好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祖国的建设想衔接。专业课教师教授专业知识,传授技能,也可走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用好隐性教育渠道,以课程为纽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润物无声。高校需要加强思想引导,从思想上达成合力育人的共识,推动双方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工作上步调一致,实现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凝聚育人合力,形成主渠道、主阵地、专业课、思政课、多维一线、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制度保障,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加强制度构建,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由之路。首先,部门之间联通,教师团队联通,确保双方交流顺畅,资源共享,解决问题时互助,开展工作时互补。其次,加大培养制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升协同育人工作能力。再次,完善奖惩措施,考核机制更加多元化、标准化、多远化。一方面肯定辅导员参与专业教育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在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上经费补贴。最后,将工作要求上升到具体文件、制度层面,确保各项工作开展有据可依,各项权益有保障。

(三)平台搭建,搭建协同育人交流场所

育人、教学、科研合作多维开展。首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可按专业,建立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互通有无,共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专业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双方互换信息,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其次,建立互学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共商思政育人方法,研讨职业发展趋势。辅导员承担教学工作,可以借鉴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此外,加强科研合作,无论是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还是教学研究方面的课题项目,都能为双方提供良好的合作机遇,提供互学机会。

(四)拓宽渠道,创新协同育人实现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注定要将育人作用发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首先,主抓专业课程学习,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教师需要将德育融入专业教育。针对学生不重视学业、学风败坏、丧失学习兴趣等现象,辅导员可以开展学风建设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或者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教师应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加强课堂管控,改善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此外,辅导员也应该深入到课堂,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听课效果,协助老师调整教学重点,对于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重点学生,进行适当的干预。

其次,充分利用实践,开展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专业实践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升专业技能。辅导员适当的参与专业实习,发挥组织优势,既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能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变化,同时也增加了对于该专业的认知。社会实践是行走的思政课,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好时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可以结合专业,也可以贴近社会,通过社会调研、亲身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接受锻炼。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既能充分认识国情,又能实干,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合理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共建育人氛围。繁荣校园文化,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各类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具体实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体现教师对学生成长氛围塑造的积极作为。举办各类校园活动时,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专业教师的融入,可以增加校园活动的多样性、针对性、积极性。结合专业背景,可以开展技能竞赛、学术讲座,配合第一课堂。此外,在文艺、体育、党团活动中,专业教师的出现,可以增进师生情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群体。

教育者需把立德树人、价值塑造作为工作评价首要标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把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原则,才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深化情感认同,增强理论认知,利用实践内化,才能消除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教师交流和教学环节之间的障碍,形成教師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盛涛,杨静逸.教育扶贫视域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A5):276-278.

[2] 骆郁廷,唐丽敏.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跨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133-142.

[3] 严帅,任雅才.新时代高校学生组织育人的功能内涵与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32-35.

[4] 胡敏强,许小东.高校思政工作要适应一流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9-12-249(15).

[5] 徐冶琼.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下)[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76-81.

[6] 贺敏,程鹏.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8-29.

[7] 尹风雨,张本青,邓青林.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培育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7):100-103.

[8] 廖浩.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20,(13):122-123.

[9] 周丹银,刘意秋,龚雪阳,董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6):56-57.

[10] 宗怡.关于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6):125-126.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