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到“目中有人”

2021-09-03 08:42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郭求真
亚太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美的情感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郭求真

语文是中小学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用途最广,与生活密切相关,本应备受学生青睐,想不到反遭冷落,指责和非议接踵而至,这是语文工作者的悲哀。那么,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多数学生对语文没太大兴趣,基础较差,写字质量差,阅读面窄,文学修养低,作文脱离生活,缺乏青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力等。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认为语文反正就那样,没什么好学的,考起来又难,即使努力了也只能考个及格,甭想考高分。据了解,的确语文及格率与其他科目相差无几,高于英语低于数学,但优良率相比却落了一大截,一般会相差十几到二十多个百分点(见下表)。

某校八年级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三分三率”表

所以,他们认为花在语文学习的时间好像是一种浪费,得不偿失,学生从中体验不到学习的激情。于是许多学生听课时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厌倦感,在语文课上做数、理、化作业屡见不鲜,在课外预习、复习语文更是寥寥无几。“不爱学,不愿学,不敢学,不知道学”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及预期效果。语文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认知自己、感知周围、观察世界,逐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但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像钱梦龙老师所认为的“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因此,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具有人文性非常重要。

以上的种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而中学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初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初中时期成为为学生一生奠定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目中有人”

新大纲提出语文学习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人格完美问题。用审美的态度、艺术的眼光来教学,为学生打开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世界,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世界,在这个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世界里,学生可以自由地跨越时空界限,和孟子探讨人性的善恶,向庄子请教养生的方法,也可以和鲁迅一起悲愤等。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认识了人世间的假丑恶,体验人生的酸楚,阅尽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使心灵充满一种愉悦、一种满足、一种惬意,获得美的升华。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语文教学不应是单纯知识灌输,还应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

那么怎样做到“目中有人”呢?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应注重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在美感教育方面下功夫

美感是感官体验,美感的教育是要唤起学生的感官意识,激起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养成美感习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具有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征,表现为审美者在审美对象的熏陶下,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根据这一特征,语文理所当然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情感教育方面下功夫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的。而且这种情感体验往往具有个性效应,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经验、眼光、喜好出发,畅所欲言谈真实感受和领悟。

在情感教育中,应该科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首先体情揣意。作品的情感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理,或托物言志等。教师需要钻研教材,深入地把握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情和意,真切感受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为情感教学的基点。其次诱发情感。教师既要挖掘出作品中的感情因素,更要以自己的深切体会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从而产生共鸣。最后以声传情。教师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激扬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作品,使学生达到情感的高潮。因此,文字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忠祥解说《动物世界》的韵味来。

(三)在人文精神方面下功夫

“人文”本意为“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最初就与文明密切相关,并进而延伸出美的意义”。社会呼唤人文关怀,人们在追究物质生活、享受物质满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的东西显得越加珍贵,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贩黄贩毒、见利忘义等现象越加让人憎恶。语文教学要时刻体现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用经典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用真实体验教会学生弃恶扬善、去伪存真。

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己任,充分利用饱含作者感情、蕴藏作者人生理解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又能晓喻做人的真谛,使学生在文学的感染下,不知不觉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摒弃幼稚走向成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充实内心,升华思想,形成高尚人格。一句话,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他们的“书生气”,方不失语文教育的本色。

三、做到“目中有人”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于教师的赞誉是至高无上的。作为新时代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不辱使命,勇于打破传统的思想认识,重新找回自我,与时俱进,通过语文教学培养未来建设者。常言教学相长,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以补充知识的不足。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各个学科是互相渗透的,语文是其突出表现。教师除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了解其他门类的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问题,为教学服务。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称得上是博学。这样的教师才能为勤学好问的学生授业解惑,也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是教师教学游刃有余、“目中有人”的基本条件。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青年一代,教师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自身的道德人格不断发展,成为值得学生推崇的模范。

(三)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师的教学应以点拨、启发、引导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其感官心灵体验,让学生深入文学作品,以他们的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来促进教学。总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畅所欲言,提倡有个性色彩的发言,鼓励敢于创新的精神,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

语文教育需要认真审视,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科教兴国是百年大计,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时刻记着眼前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始终以人文教育为己任,教育出时代新人,实现“目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人文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