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释疑·巩固·提升
——构建微课辅助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四部曲”

2021-09-03 08:42福建省福州市城门中心小学吴谋友
亚太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四部曲微课数学

福建省福州市城门中心小学 吴谋友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教育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教育部于2019 年3 月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多种碎片化、微型化、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逐渐改变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人们不禁感慨:“微”时代真的到来了!微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时间,“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其中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一出现就引起了全国各地教师,甚至教育专家的关注。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微课有助于师生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以下笔者就如何构建微课辅助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谈谈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课前导学— —引导自主预习,提升预习效果

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指出:“微课是按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可以看出,微课可以适用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以往的教学,我们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是给学生一些数学问题以及“导学案”“预习单”等单一的、纸质的素材,让学生用这些素材,带着问题预习课本、查阅资料等。这样的预习,学生往往兴趣不高、深度不够。如果这时教师合理地运用微课手段,通过短小精悍(一般5—10 分钟)的微视频,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行预习,可以达到高效预习的效果。学生看完微课,再把疑难点记录下来,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学习新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微课:一块圆形木板不牢固了,要在它的外面绑一根铁丝,问铁丝至少要多长?接着,教师在微课里介绍“滚圆法”和“绕圆法”,为后续学生课堂上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探究打下基础。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有一些大型的物体,如摩天轮、篮球场等,这些大型物体的周长虽也是圆形的,但它们的周长不适合用‘滚圆法’和‘绕圆法’,怎么办?”引导孩子去寻找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而是借助微课让孩子先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如图1、图2)。第二个任务的难度比第一个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学生也自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 倍多一些?教师结束微课:“同学们,让我们明天带上这些实验的工具,再次走进数学课堂吧!”这样的设计真正做到了课未始,趣已浓。

图1

图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我们就可以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途径取代单一的“预习单”,将课前的预习效果大大提升。这样的教学形式,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它能将学生课前需要掌握或需要复习的内容一一呈现,为新课扫清障碍,又能让学生发现这节课的重难点,真正让孩子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课中释疑——直观形象展示,突破教学难点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一些传统的教学难点,教师往往采用一根粉笔加有限的课件演示或教具演示,这样的教学往往效果不佳,特别是一些思维比较局限的孩子,基本在课堂上无法掌握学习难点,教师不得已要花很多的时间在课后的辅导上,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可能达不达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而微课可以充分发挥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另外,教师在录制微课时,必然经历充分的思考,语言更加严谨、简练、有效,尽最大可能让抽象的难点形象化。最后,微课有一个更大的优势,随时可以暂停、后退、快进、重复播放等,当学生还有疑问时,教师可以把微课共享,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自由点播,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效果。

在“数与代数”领域,“乘法分配律”一课是学生掌握有困难的一个知识点,让很多教师“头疼”不已。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微课教学,可以在教学中打很多生动的比喻: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那么,我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杧果,可以说成什么?这样的微课设计直观形象。

通过分析学生的错题,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运算定律的结构模型特征认识不足。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多个算式存在的共同规律,然后用字母抽象表现出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缺少一个环节,那就是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模型的分析及归纳。

利用微课,出示乘法分配律的直观图(如图3),学生容易感知:5 个4 加3 个4 等于8 个4,所以5×4+3×4=(5+3)×4。这样的直观展示不仅揭示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图3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再举一些满足这种规律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一些等式两边的异同点:等式的左边有3 个数,右边却有4 个数;等式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等式右边出现了两个c……让学生体会“分配”二字的含义,进而让学生总结出:(a+b)×c=a×c+b×c(顺向应用)和a×c+b×c=(a+b)×c(逆向应用)。

抓住适当的时机,在课中播放微课视频,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体验、经历、思考方式,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深远意义。

三、课后巩固——自主复习补充,加深知识理解

传统的补差模式中,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再辅导。但由于时间空间有限、教师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总感觉“老师”不够用。这时微课就好像给每一位需要课外辅导的学生分配了一位“私人订制”的老师。首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错题,针对这些错题,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知识薄弱点,针对这些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录制视频,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讲解,通过多次反复观看,整体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编制作业或试卷时,也可以配上相应的视频讲解,再给题目配上二维码,扫描二维码,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这样的做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赞赏。

除了辅导后进生,微课在培优方面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培优模式,往往是教师或家长给孩子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请教老师。借助微课,首先,学生可以利用所有的时间,特别是碎片化时间有选择性地收看培优微课,然后再与老师或家长、同学线上或线下讨论研究,提高疑难点解决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和培养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制作练习或试卷讲评微课,利用手机摄像功能就可以录制一节有效的讲解微课。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轮流布置学生做微课讲解视频,从易到难,积少成多,把这些录制好的微课发布在学习群里,供其他学生共同学习。还可以一个阶段评选一些优秀的讲解微课,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协作能力。

四、拓展提升——拓展课堂知识,提升数学思维

深度学习强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马云鹏教授指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基于数学学科核心内容,组织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微课以特有的丰富的资源、学习的碎片性,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利用微课可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升课外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常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取讲授法,组织学生观察最近四年的年历表,整理出每个月填数的特点,观察找出规律:只有二月份的天数是28 天或29 天,其他月份的天数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记忆这个规律,一是用“儿歌记忆法”,二是用“拳头记忆法”。至于“二月份天数为什么最少?”“二月份天数为何会变化?”“为什么要有平年和闰年?”这些学生学完之后仍然存在疑问的地方,常常因为教学时间有限等,教师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学生做完练习,教师普遍反映错误率较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做了个尝试,将学生的疑问录成微课《关于“年、月、日”你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解透彻。“大月、小月的由来”部分,介绍了古罗马的“儒略历”的演变过程(如图4),学生明白了大月、小月看似无序排列背后的原因。“平年与闰年”部分,用动画演示地球对太阳的公转,呈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缘由(如图5)。当学生经历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深度学习也在“悄悄”地发生。

图4

图5

总之,为解决传统教学信息化、互动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可借助微课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等多种模式,将微课贯穿于课前导学、课中释疑、课后巩固、培优辅差、拓展提升等各个环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高效教学。

猜你喜欢
四部曲微课数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遗传概率计算题解法技巧“四部曲”
作文教学“四部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