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儿童积极的情绪发展

2021-09-05 09:55刘文利李佳洋
教育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调节情绪儿童

刘文利 李佳洋

教育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习科学,在近20年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初步的学科研究领域框架。情绪调控与脑的学习机制作为环境与脑学习机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家学者的重视。情绪对儿童的身心发育、人格的建立、学习能力、道德的发展、共情能力、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提高对儿童情绪发展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全面发展。

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基础

情绪是一个多水平、多维度、多变量参与的过程,情绪调节的发展是以神经网络的发展为基础的。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系统,一个叫作腹侧系统,一个叫作背侧系统。腹侧系统主要负责个体情绪调节加工中与情绪唤醒以及动机性的加工过程的相关大脑区域,如杏仁核(Amygdala);背側系统则负责个体情绪调节加工中与主动的、有意识的情绪控制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不同的脑区对情绪的反应功能和程度不同:例如,杏仁核对惊恐和恶心等负面情绪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而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entr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会对威胁性刺激和厌恶刺激更为敏感。

如何促进儿童积极的情绪发展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大脑在一生中都会由于其学习经验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大脑根据经验进行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为脑的可塑性。脑物理结构的变化是通过强化、减弱和消除原有神经联结,产生新的神经联结而实现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生物学研究者格林诺(William  Greenough)等研究认为,人类脑可塑性可分为两种:经验期待型(experience-expectant)和经验依赖型(experience-dependent)。前者指的是遗传倾向所引起的脑结构改变,发生于较早时期;后者是指面对复杂的环境发生的脑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在一生中都能发生。因此,在家庭教养过程中,父母要重视促进儿童积极的情绪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脑健康发育。

正确认识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有一项长期的追踪研究表明,学前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其童年期与青少年期的社会能力较低,问题行为更多。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儿童刚出生时,只有成熟的皮下组织和最简单的皮质区、较复杂的第二级和不完全成熟的第三级皮质区。此时,大脑皮质抑制机制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优势。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发展,儿童逐步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随着儿童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儿童逐渐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儿童自控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但在自控的具体因子上存在发展的关键年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谢军研究认为,3-9岁儿童自控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在3-5岁之间,5岁以后,总发展趋势不再明显,但各因素的情况有差异,如情绪控制发展关键期在5-7岁,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在6-7岁,自制力发展的关键期在3-4岁和6-7岁,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在3-4岁和7-8岁,动机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在3-5岁,自觉性则呈波浪式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儿童自控能力的年龄基础,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其适当的引导。

正确认识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脑成像的研究显示,个体自控能力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如男性在进行负性情绪调节时较少使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模式,而倾向于内隐的自动调节,表现为杏仁核激活降低;女性则习惯于引发正面的情绪体验去减少负性情绪带来的消极感受,表现为杏仁核得到激活。在对儿童的相关研究中,有许多证据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自我调节的能力要超过男性,如许多研究表明,女孩在社会性和行为控制上的得分都比男孩高,而在认知控制上相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系的张萍等对2~11岁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的研究显示,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l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周少贤等对3-6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后发现,女孩中班时行为控制能力发展最好,大班时有所下降;男孩中班时行为控制能力最差,到大班时有所提高。

正确认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父母控制模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极端环境中长大、缺乏正常抚养经历的儿童,其正常关系的剥夺会导致脑的化学物质产生相对持久的改变,而这些物质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对于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大脑来说,早期的社会经验与基因因素在儿童脑发育和学习上同样起着关键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接受—拒绝”作为一种稳定的教养行为,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显著相关。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接纳、对孩子出现情绪时的即时反馈、与孩子及时的互动都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研究显示,儿童感受到父母温暖的程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认知情绪调节能力。正视情绪发展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有助于促进父母形成民主关爱型的教养方式,这也是建立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基础。因为,尊重、接纳和包容是父母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的基础和前提;沟通、聆听和协商是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所运用的重要方式。

正确认识教育环境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情绪模仿是指对他人表情、声音、姿势等外在情绪表现的自动模仿。瑞典古都乌普萨拉大学的心理学者丁贝格( Dimberg Ulf)等使用面部肌电反应(Electromyography,EMG)技术探讨情绪模仿的存在,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刺激下,个体会表现出不同模式的面部肌肉运动,快乐面孔下颧大肌的活动会增强,而愤怒面孔下皱眉肌的活动会增强,即个体无论是对情绪面孔产生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觉察,这种面部肌肉的变化模式都会存在。研究显示,积极的情绪往往有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负性情绪则往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对问题的解决。当人处于巨大压力中或强烈的恐惧中时,社会判断力和社会认知力都会下降,这正是情绪调节引起的。因此,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父母和教育者都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和语言中携带的情绪(如鼓励或批评,热情或忽视,重视或轻蔑等)会令儿童产生情绪模仿,进而影响其情绪状态。

猜你喜欢
调节情绪儿童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情绪认同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