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片自主阅读的空间

2021-09-05 02:54荣维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荣维明

自主阅读,也可称之“自然阅读”。其基本理念是:读者凭兴趣或爱好,主动、独立地阅读,而非被动强迫、干预性的阅读;阅读的材料是读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得信息或娱乐审美等满足实际需求为中心的,而非仅是章法、辞句、技巧、结构等形式化的技术性操练;阅读的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尤其尊重个性的感悟;阅读的范围是开放丰富的、不受约束的;阅读的过程是放松惬意的,而非紧张负担的。因此,自主阅读要求学生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获取新知,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了解新思想,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娱乐熏陶、审美体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形成的,而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感悟中得到的。从本质上讲,学生的语文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当代剧作家郭启宏先生曾介绍读书有四法,可以看做是对“自主阅读”的一种倡导:一是“信马由缰法”,就是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有兴趣就歇,可行可止,思想無负担,放松近于惬意。二是“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如打水漂,不求甚解,无意饱餐。其实鲁迅在《随便翻翻》一文中也专门介绍过这种方法。三是“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读,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如是而已。四是“囫囵吞枣法”,林语堂也曾说“只是一路地读过去”,不必在某些问题上过于拘泥,慢慢反刍消化。显然,这些都是在倡导自主阅读。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现象:许多的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的两个迫切的问题》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有人发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课外可能读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一旦选入教材,到了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为什么课外阅读更精彩呢?因为它是一种自主阅读:是自愿主动的,是开放独立的,是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求为中心的,是整体感悟内在体验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海明威在教导他的儿子读写时说:“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理解它。”这也是倡导自主阅读。中国中学生诗词大赛的冠军得主武亦姝,文学功底深厚,古典诗词张口就来,和她长时间的自主阅读是分不开的。

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学有成就的作家、学者甚至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尖子,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有过大量自主阅读的经历,可以说,是自主阅读铺就了他们的成才之路。叶圣陶,由小学教师,靠自主阅读成为作家、教育家;钱钟书,学生时期即因“读书破万卷”而闻名;毛泽东,曾在北京大学读书馆自修;华罗庚,靠自主阅读成为数学泰斗,且文学功底颇深,诗文俱佳......所以说,自主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

而当今的语文教学,虽然网络发达,学生能自主阅读的空间甚为狭小。课外作业繁重,又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班,学生无暇阅读;课内把一篇篇文章从字、词、句、段、篇到中心思想,进行“科学”细致的“拆解”、深入的“鉴赏”,精心的“把玩”,反复的“历练”,醉心于枝节末叶的零碎知识,讲解不厌其多,不厌其深,而很少舍得拿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体悟美感,品味文章语言。这种做法看似让他懂得了些原来不懂的东西,实则得不偿失。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势和发展。国学大事梁启超认为: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的,工作之余,随时可以得到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而读书的愉快能否得到,大概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决定了,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到读书趣味,形成读书能力。在梁启超看来,一个人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这个人简直就是剥夺了自己终身的幸福。

课内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课外阅读中的自我选择,自主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文化原野,让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保证他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这是当代教育的责任。当然,自主阅读也并非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老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感悟到文章的内涵,享受读的过程。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