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歇

2021-09-05 07:39周维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语文素养

周维

摘 要:关注社会生活,可以丰富视野,积累鲜活素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善学生思想品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立足于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探讨了社会生活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力求通过链接理论与实际的生活教学方式,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亲和力与趣味性,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体味文学经典,理解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一个现实、理性、趣味并存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言语思维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社会生活;人物事件;作用价值;语文素养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语文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变化,引导学生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体验中,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语文课程深层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应聚焦社会生活热点素材,关注学科知识内涵变化,重视开发课程文化隐性价值,让学生在融入社会生活的阅读、写作、交际、听说等实践活动中,思考生命,体味价值,感悟人生,不断提高生活智慧,促进精神思想成长。教师要用社会热点,提高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发现、探究、创新的综合学习体验中,升华思想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主动将现实与思想内化为自我文化修养,具备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和语文能力。

一、唤起生活情感积累,增强文化思辨特性

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要注重经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相互结合,围绕学生的兴趣点、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从社会生活中提取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学习空间,组织学生在多样性、现实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体验中锻炼语言思维,增进对文章主旨情感、思想、文化的深刻感悟理解。

例如,教学《寂静的春天》时,教师便利用现实社会中的典型事例,对深奥、晦涩的内容和复杂、曲折的情感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了解环境污染原因及其危害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绿色信念。教师跟学生讲到,《寂静的春天》一经问世,便引发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的人们攻击、贬损作者是“歇斯底里的病人”,斥责该书“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非凡的个人勇气,教师利用图画向学生展示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阿尔迪兹”号的原油泄漏事件,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素材,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鸟儿不再歌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影响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教师利用真实的社会素材,提升语文知识的思辨性和感染力,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主旨,发挥想象描述“寂静的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边探讨文章思路,边揣摩重点语句,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形成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师在融入社会生活素材的语文课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现实生活经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体验语文、感受语文,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与知识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展开有深度的学习,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二、整合社会素材事件,深化知识体验鉴赏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多经历、多体验各类陶冶性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甄别、发现、创新、探究的学习中,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社会与生活为学生提供素材和经验积累,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梳理语文知识要点,探究学习方法,积累言语经验。尽管中职学生涉世未深,社会阅历较浅,但他们对生活经历和社会事件,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想,所以,教师要突出课堂的情境化、结构化,并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并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习中,总结质疑,拓展思维,发挥想象,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独特情感。

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利用现实生活中各种景物,唤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培育其人文精神,让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感与社会体验,通过思考、鉴赏、品读、感悟,理解“清、静、悲凉”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槐树落蕊而知秋,你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吗?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启发学生基于真实生活情感,揣摩“清晨静观、落蕊轻扫、闲话秋雨”,触及作者心灵,揣摩作者的思想。“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写秋景?”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开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仔细品味这“景物”,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景物”中的“情”味,并将其内化。

三、设计实践主题活动,培养辩证理性思维

语文学科蕴含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智慧思想,教师在融合社会生活素材的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发表、展示的学习实践机会,指导学生在朗诵阅读、角色扮演、写作创编等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演绎、归纳、推理,理解和感悟知识文化的深刻含義。社会与生活素材体现了文中主题、情感还有事物的多样性、真实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语文知识学习的综合性、逻辑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敢于大胆地质疑、发表观点,促使学生在融入真实情感的说一说、演一演中,发展语文文化素养,锻炼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教师要推动文化内容向社会、生活领域延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新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说你印象中的麦当劳的特点?”“十几年前,麦当劳从美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有哪些特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以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素材,作为学生研究、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分析、判断,了解文化的交流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美国的麦当劳来到中国发生了怎样变化?”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说套话空话。教师要合理利用社会生活素材,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推进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教师在渗透社会生活素材语文课程中,要基于当下丰富多彩的社会事实,触及学生内心的深处情感,引导学生在体验性、启示性和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新课程在论述语文性质时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具有个性与新意的多维思考空间中,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融入内容丰富、新颖的热点素材,组织学生在真实性、实践性的语言环境和互动交流中,增强鉴赏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形成适应现代所需要的精神面貌、行为能力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巧婷.有效利用生活资源,为课堂增光添彩[J].新一代:理论版,2020(5):51.

[2]谢乐定.让生活成为习作的不竭源泉[J].读与写(教师),2020(6):74.

[3]赵洪军.走进生活积累素材[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25).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语文素养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