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体育运动员偶像化的现象分析

2021-09-07 10:02张彦上海体育学院
灌篮 2021年10期
关键词:跨界偶像运动员

张彦 上海体育学院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体育运动员从“榜样”到“偶像”转型这一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动员的偶像化发展为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突破点:促进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带动体育产业经济增长。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过度娱乐”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体育运动员偶像化的现象,试图概括总结出这一现象背后的产生原因,为运动员偶像化发展提出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体育运动员偶像化的表现

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1]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广。新媒体的出现为体育运动员“偶像化”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运动员“粉丝”群体扩大

新媒体时代下,运动员们的日常生活和比赛训练等都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开始拥有自己的“粉丝”团体,尤其是那些“明星”运动员。他们拥有大量的粉丝,而这些庞大的粉丝群体背后,都有一系列强大的粉丝团体支撑,微博超话、专属贴吧等等,都彰显着粉丝群体的庞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生产方式有了更大的改变,其中以受众参与媒介方式的改变最为瞩目。除此之外,这种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与媒介紧密相关的偶像生产。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运动员们也逐渐走上了“偶像”之路,拥有一大批粉丝群体。

当然,体育运动员偶像化的表现还不止于此。在许多体育赛事中,如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几乎场场都座无虚席,且其中年轻观众所占比例较大,甚至还出现了高价倒卖门票的情况。这种以前只会出现在明星演唱会的情景,如今也搬到了运动场上。

(二)运动员跨界热潮的出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跨界参加活动,“体育”跨界“娱乐”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现象。其中,最受瞩目的当为“明星运动员参加综艺节目”,如中国女排参加浙江卫视《来吧冠军》节目,与“娱乐明星”展开面对面的“较量”;明星篮球运动员加盟《这!就是灌篮》节目,担任领队,与素人球迷一同追逐篮球梦想;短道速滑运动员参加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一起体验砍柴生活的乡村生活,和朋友们分享比赛时候的趣事……这些运动员的跨界对于受众来讲无疑是新鲜的,而绝大多数跨界参与到综艺中的运动员,或多或少都在节目中展现出作为一名运动员的“模范作用”,如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等。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时时刻刻都彰显了“偶像”作用,用长久积累下来的体育精神带领大众去了解体育、喜欢体育,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体育运动员跨界参加娱乐节目逐渐变多的原因之一。

(三)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追捧

近年来,有关体育题材的影视作品逐渐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不管是讲述网球运动的《网球少年》,或是国球的《乒乓》,再到2020年大热的关于排球的《夺冠》,都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并激发了一批人燃起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带动他们去接触、学习该体育项目。而关于体育运动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运动员偶像化的现象。在这些影视作品内,运动员的形象塑造其实逐渐趋于一个“偶像”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偶像”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侧面来看,“偶像”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形态。其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社会—个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多重、双向的互动和博弈关系。综上,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偶像以及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不仅反映出人们思想行为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时代的转变”。[2]而影视作品中的运动员形象也正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运动员逐渐“偶像化”的这一现象。

二、新媒体时代体育运动员偶像化的成因

(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推动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业的巨大变革。根据CNNIC在2020年9月发布的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3]其中,微博、微信用户占网民比例最多。这些平台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网民对体育事件的参与;另一方面,也为运动员与网民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传播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而人们在不断适应新兴传播工具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那一个,社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4]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推出。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互联网通信传播及二次创作的各种机制下,形成更加开放与民主的传播方式。[5]竞技体育的魅力往往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它时刻吸引着大批人群的关注。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观看比赛现场中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的场景,观众可以通过画面,更直观地感受到比赛的氛围,体会到比赛现场的激烈以及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散发出的魅力;除此之外,在微博、抖音、花椒直播等平台上,观众还能看到赛场之外运动员们的生活,褪下了“冠军”光环,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与平时不一样的“反差”给受众以不一样的体验。体育运动员们凭借着各种新媒体平台,表现出自己脱离赛场时更为“真实”的一面,凭借媒介平台的传播来散发自己的个人魅力,收获了一大批“迷妹”“迷弟”,成为新一届的“体育偶像”。

(二)运动员的优秀表现和个人魅力

李丰荣等人在《体育粉丝与当代大众体育》一文中提到了我国体育明星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排等一些运动员代表肩上背负着民族重任,带着爱国主义情怀而成为全民偶像,到了二十世纪初,一大批运动员因为运动成绩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外型、谈吐和才艺等成为体育偶像;自里约奥运至今,就有一大批个性鲜明或者颜值出众的运动员圈粉无数,成为新一届的体育偶像。

通过观察这些能成为“体育偶像”的运动员们,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有较强的竞技实力,取得过优异成绩。虽然当今社会“唯金牌论”已经渐渐退出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众往往更喜欢实力与个人魅力并存的体育明星,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配得上他们心中“偶像”的称号。

(三)运动员形象塑造的转变

以往的运动员媒介形象主要集中于各种相对比较单一的场景之中,例如:体育赛事报道、运动员活动报道或者广告。[6]这类媒介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在强调运动员在赛场上获得的成绩以及其身份特征。随着社会文化观念向着消费多元化的演变,体育运动员的媒介形象也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褪去赛场上的冠军光环,更加真实、接地气的形象正在慢慢展开。新媒体背景下,各平台在传播过程中更注重人文关怀,媒体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当天状态和伤病上,对于没能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在赛场上拼尽全力,努力到最后一刻的运动员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鼓励。大众们比起金牌,更乐于看到运动员身上所传递出来的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与永不言弃的人格魅力,因此,那些虽然没有夺得第一名但仍旧保持乐观心态的运动员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摇身一变成为新一代的“体育偶像”。

(四)“饭圈文化”的深入

“饭圈文化”最早来源于娱乐界,随着运动员的跨界活动,“饭圈文化”也逐渐深入到体育圈中。众所周知,粉丝团队的助力是支撑偶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了粉丝的支持,也就没有所谓的“偶像”可言。粉丝是一个庞大的团体,粉丝个体聚集组织而成的“粉丝社群”往往在大众文化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媒体往往更关注于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而新媒体则更注重运动员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在此情形下,出现了一大批以“娱乐化”方式走红的现役运动员,他们或因帅气的外表、或因开朗的性格,收到除“体育迷”之外的大批“粉丝”的追捧。如今公众不仅关心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也关心镁光灯下、私人领域中的运动员。[7]运动员们在平时严格训练和比赛之外也有了放松的机会,与“粉丝”们的互动也能让他们收获满足感,而且还能够不断积累自身资本,不管对于运动员本人还是粉丝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该传播过程中,运动员相当于一个传播者,在泛娱乐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也逐渐拥有自己的粉丝及后援团。运动员们在充当“偶像”的同时也更加敢于表达自身的看法。

结合上文提到的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体育新闻传播工具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播工具的改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迅速、便捷。而正是得益于这种改变,粉丝社群才能逐渐壮大和兴起。

三、运动员偶像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运动员偶像化发展可以吸引一批本不是“体育迷”的粉丝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偶像的力量来带动喜爱他的人们去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从而起到宣传运动项目,传播体育精神的效果。除此之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偶像”运动员还能通过代言、广告等一系列活动拉动体育产品的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运动员偶像化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绝大多数受到热捧的“偶像运动员”往往会被邀请到娱乐节目之中,由此产生的训练问题和跨界问题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及时解决与调和。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广受关注。无论是中国女排、中国跳水“梦之队”还是中国乒乓球队等,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的良好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不断拼搏、争取成功。运动员在偶像化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初心,做好本职工作,传播体育精神;更要时刻牢记使命,不能主次不分,要积极传播偶像的力量。

新时期,运动员更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合格的“偶像”。而媒体平台也要传递好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塑造出优秀的具有榜样力量的“偶像运动员”。

猜你喜欢
跨界偶像运动员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大众偶像
偶像报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运动员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