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辅助治疗产后子宫脱垂2度患者临床观察*

2021-09-07 10:55刘小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8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针灸

蔡 蕊 刘小英 李 梅

(1.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子宫脱垂是妊娠产后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占50%左右[1]。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持子宫的各韧带松弛及骨盆底托力减弱有关,病因主要为产妇分娩损伤、腹压增大、营养不良等。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子宫托加盆底肌锻炼康复保守治疗,严重者采用手术,但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2-4]。针灸治疗本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经验。中医理论认为产后子宫脱垂多与脾肾亏虚、中气下陷有关,治疗当以健脾补肾、升阳举陷为主[5]。笔者近年来通过针灸辅助治疗产后2度子宫脱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所选病例西医诊断参照《妇产科学》[6]制定,符合子宫脱垂2度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产科学》[7]制定,辨证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证。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5~45岁;对本试验知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能够完成随访观察。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子宫脱垂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等疾病者;对针灸不耐受或者过敏体质,无法完成实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脱垂2度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年龄4~58岁,平均(49.12±5.11)岁;病程3~7 d,平均(3.61±1.11)d;产次1~3次,平均(2.40±1.00)次;脱垂程度为全部为脱垂Ⅱ度,子宫体仍在阴道内24例,部分子宫体脱出者20例。治疗组年龄48~59岁,平均(50.22±5.23)岁;病程2~7 d,平均(2.26±1.12)d;产次1~4次,平均(2.30±1.10)次;脱垂程度为全部为脱垂Ⅱ度,子宫体仍在阴道内24例,部分子宫体脱出者2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子宫托治疗,同时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法辅助治疗。1)子宫托使用方法:让患者排空膀胱,然后平躺床上两腿分开,医师先将脱垂的子宫推入阴道之内,然后一手将小阴唇分开,另一只手将子宫托以斜位的方式慢慢地进入阴道内,逐渐将子宫托放平,然后送到阴道后穹窿处。2)盆底肌肉锻炼法:用力收缩盆底肌肉3 s后放松,每次持续进行15 min,每日早中晚3次进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辅助治疗。取双侧提托穴、子宫穴、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肾俞、百会、神阙。具体方法:选取60 mm毫针直刺提托穴约1寸后,倾斜针体斜向子宫穴刺入,向子宫穴透刺,入针2.5寸后,捻转以得气为度。提托穴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4寸处,仰卧取穴;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肾俞采用常规刺法得气之后平补平泻手法。同时每日艾灸百会、神阙穴,每次15 min,以温热为度。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盆底肌力强度:参照患者盆底肌力强度分(Modifide Oxfodscale)制定[8]。盆底肌张力、肌电压:采用阴道张力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张力及肌电压,检测结果指标水平越高,提示恢复效果越好,盆底肌力强度:0分毫无收缩;1分唯有抽动;2分微弱收缩;3分普通收缩;4分收缩正常,可抗阻力,手指向下压仍可感受到收缩;5分强力收缩,强而有力的压迫手指。2)子宫脱垂盆底障碍生活质量简表评分(PFDI-20)[8]。包括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等4个方面,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3)中医证候评分[8]:小腹坠胀、神疲乏力、腰背酸痛、白带增多每项计分0~6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严重。4)实验室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的转化生长因子-1(TGF-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水平,两组盆底肌力强度分、子宫脱垂盆底障碍生活质量简表评分参照文献[8]制定。5)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变情况。

1.5 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6-7]制定疗效标准。痊愈:患者子宫位置转为正常,盆底肌力强度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子宫位置明显得到缓解,子宫颈距处女膜缘距离不足4 cm,大于2 cm,盆底肌力积分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子宫位置轻微缓解,子宫颈距处女膜缘距离<2 cm,盆底肌力强度轻微改善。无效:患者子宫位置无明显变化,盆底肌力强度无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受样本量限制,未行统计学处理。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小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过多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22)对照组(n=2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小腹坠胀5.92±0.12 0.84±0.82*△5.79±0.23 2.95±0.82*神疲乏力3.41±0.22 1.94±0.12*△3.44±0.24 3.04±0.23腰酸背痛5.12±1.12 1.24±0.22*△5.15±1.11 2.14±0.12*白带过多4.22±1.22 1.26±0.31*△4.15±1.11 3.14±1.12*

2.3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强度分、PFDI-20、肌电压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肌力强度分、PFDI-20、肌电压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强度分、PFDI-20、肌电压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强度分、PFDI-20、肌电压比较(±s)

组别治疗组(n=22)对照组(n=2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肌力强度分(分)0.91±0.12 3.81±0.82*△0.89±0.13 2.94±0.92*PFDI-20(分)73.41±10.22 44.92±10.12*△72.14±10.94 58.89±10.23*肌电压(μV)3.12±0.12 22.24±2.22*△3.15±0.11 12.14±2.12*

2.4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4。治疗后患者的SDS、SAS均有所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s)

?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1、MMP-2、TIMP-2水平比较 见表5。两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1、MMP-2、TIMP-2水平比较(mg/L,±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1、MMP-2、TIMP-2水平比较(mg/L,±s)

组别治疗组(n=22)对照组(n=2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F-1 0.20±0.10 0.61±0.30*△0.20±0.10 0.30±0.20*MMP-2 0.90±0.44 0.30±0.13*△0.90±0.45 0.70±0.14*TIMP-2 0.30±0.20 0.80±0.40*△0.30±0.21 0.51±0.30*

2.6 两组转手术病例数比较 治疗后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要以及治疗效果,对照组5例转手术治疗,治疗组4例转入手术治疗。

3 结 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女性生活压力也在增大,妇女产后子宫脱垂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9]。本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子宫托与锻炼方法结合的保守治疗,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不适合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手术术后引发的后期症状也日益凸显,其中包括排尿困难、感染、阴道网片暴露等,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0]。因此,寻求有效的中医手段治疗本病十分必要。子宫脱垂属于中医学“阴挺”范畴。本病主要与脾肾虚弱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升清,脾虚则无力升清,升提失职,固摄不力,中气下陷则引起脏器下垂。肾气不足,肾精亏虚,则无以滋养冲任血脉,任带不固,不能维系胞宫,而致胞宫不循常位,出现下脱之证。因此治疗本病当以补脾益肾、益气固脱为治疗原则。

本研究采取针灸辅助治疗子宫2度脱垂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针灸疗法是本病中医治疗中最常用的外治疗法,也是临床证实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针灸风险小、创伤小、花费少的特点是被普遍承认的,因此,逐渐成为临床中治疗子宫脱垂的主要方式之一[11-13]。针刺得气后,施以灸法,艾灸能温中补虚、益气温阳,通过艾绒燃烧,以温热之性渗透组织深层,改善盆腔血管、筋膜血供,增强神经、肌肉的敏感性,修复损伤后的盆底神经和肌肉,増加盆底肌肉的肌力和弹性,从而发挥支持作用。较手术治疗,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费用低,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操作简单,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一定程度上确保疗效的持久性。

本研究选取双侧提托穴、子宫穴、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肾俞、百会、神阙等穴位治疗。中医学认为百会为督脉膀胱经之要穴,居于巅顶,督脉统领一身阳经,具有“提纲挈领”之效,故有振奋阳气、回阳固脱的作用;气海、关元、中极属任脉之穴,与胞宫相邻,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胞宫,有调节阴经气血、滋养冲任、濡润胞宫之用。子宫穴能调理经带、升提下陷,为经外奇穴,是治疗本病的有效穴位。提托穴[14]具有温补肾气、健脾益气、升提下陷之功,主治子宫下垂、肾下垂、疝气、痛经等。同时本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是治疗子宫脱垂的经验效穴。同时结合艾灸百会、神阙等。百会为督脉经穴,位于巅顶,灸之以升提陷下之中气,符合“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治疗原则。神阙为任脉要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之效[15]。各穴配合使用,共奏补脾益肾、益气固脱、升举阳气之功。

从研究结果来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辅助治疗本病能够显著地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疗法。且针灸辅助治疗本病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盆底肌力强度分、子宫脱垂盆底障碍生活质量简表评分方面都要优于单纯的西医疗法。因此,在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本病,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针灸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