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1-09-07 01:36高军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缺乏有效协同机制。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遵循劳动教育育人规律,形成特色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劳动教育教学团队,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建设特色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高军(1974-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深圳  51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zz2000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4-0049-04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切实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培养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术,还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劳动教育就是用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的价值,关键在于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精气神和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专注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通过深刻理解与科学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辩证关系,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育事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服务时代需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岗位胜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坚持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通过劳动教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增长学生知识技能;通过劳动教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塑造学生健康体魄;通过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高职院校不能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割裂开来,而是要通过全方位地开展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误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五育并举,科学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面落实、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没有做到系统规划。具体来说,一是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精心设计,三是未对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评价。高职院校只有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落细。

2.缺乏有效协同机制。劳动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然而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面临的严峻现实。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具体来说: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普遍缺失。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是浪费时间,会干扰学习,因此,为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根本不要求孩子做家务,存在过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第二,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并未全面落实。高职院校没有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存在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的现象。第三,在社会教育中,劳动教育被忽视。当前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然存在,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有的高职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出现了不爱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没有通过充分配合形成合力,多种原因造成劳动教育被弱化,导致有的学生轻视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可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应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促使学生成长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遵循劳动教育育人规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及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规范性文件。高职院校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规范化和多样化。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各专业建设特色,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细落地。

根据《意见》精神,高职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除了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教学部负责,体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专题课程(计16学时、1学分)外,各专业还应在理实一体课程、专业实训、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中,结合自身特点和岗位需求,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每学年均需设立劳动周,劳动周设置时间由教学部门根据教学安排和专业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劳动周的相关安排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各专业按规定组织学生填写劳动周实践手册,将劳动周安排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总之,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导向、特色发展,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遵循劳动教育育人规律,构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2.形成特色劳动教育协同机制。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有效协调校内各职能部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劳动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勞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合作,形成“三位一体”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劳动教育内容设置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家庭要注重发挥基础作用,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人生导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讲好劳动教育的第一课;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通过构建特色劳动教育协同机制,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专业劳动教育与生活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以及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将劳动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劳动体验、专业实训、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自我劳动、志愿者服务、就业创业指导中,营造出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良好生态。

3.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整体规划,构建由“劳动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理实一体课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工学结合、理实结合。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和院校所处地域实际,与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和学生技能大赛等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4.建设特色劳动教育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和下企业实践,提升专任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大对高水平技能大师、名师的聘请力度;聘请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等定期进校园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聘请企业师傅、行家里手等担任学校劳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总之,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此外,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5.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劳动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特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利用起来。在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平时在校的专业课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职业精神。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贯通融会,面对新问题使用新方法,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职院校还要搭建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桥梁,组织学生多参加义工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6.建设特色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意见》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体,结合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和客观公正性。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总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师生、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施艳青.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43-47.

[2]彭枚芳.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1):16-18.

[3]王丽荣,卢惠璋.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J].高教探索,2020(7):114-118.

[4]徐洁,楼幸琳.培育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教育科学论坛,2020(7):5-10.

[5]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6]张琛,李珂.论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当代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9(2):93-97.

[7]孟庆东.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19):103-107.

[8]林华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生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24):20-25.

[9]张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6):182-183.

[10]田双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探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5):77-8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