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态势调查及路径探析

2021-09-08 12:48高鹏
新西部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为少数民族现代化

高鹏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与本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市为提高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追赶超越东部地区作出了持续的努力与充分的推进。

中国经济社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格局,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勾勒出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如全会公报中所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要注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1]以此为基本遵循,认识和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其核心内涵也必然是人的现代化。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人为核心的

社会现代化评判标准

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系统讨论“现代化”问题,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及标准的界定在不断精细化、具体化。最早的现代化标准集中于从人口、商业服务、环境、教育、管理等社会领域来考虑。从社会学视域定义现代化,它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2]美国的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从人的角度论述了人的现代化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人的现代化,就是要造就“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和现代行为方式的科学化的人。”这是未来社会所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人的思想观念是人的心理态度或价值观念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信仰和态度。它包括人的价值、认同程度、态度、思想等,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起着提高人的素质和引导人行为的作用,它相对稳定和不易改变。[3]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进行判断和预测,其核心与本质就是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人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观念、素质、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制度的变化。依据英格尔斯的观点,如果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包括人的素质能力、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代转型。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我国整体发展格局中仍相对落后,社会现代化水平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观念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社会现代化的判断与评价既是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客观测度,也是审视和检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及风险的必要途径。

本文立足于西部不同省区市发展特征与现实状况,以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为理论基础,围绕人的现代化,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借鉴东部发达省份地区社会现代化评价的相关成果,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评判标准,操作化为人的素质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三个二级指标以及具体的三十个三级指标(每十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人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机构数;第三产业人员占比,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每万人接受创业服务人数;城市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社会服务综合指数等)的判断指标体系,并以东部的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三个省份2018年的平均值作为达到一定现代化程度的参考值。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

静态与动态综合判断与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东部三省2014-2018年的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进行综合判断与分析,得到2018年6省区社会现代化静态综合得分排序依次为:浙江、江苏、广东、宁夏、内蒙古和广西。2014-2018年6省区社会现代化动态综合得分排序无变化,依次为:浙江、江苏、广东、宁夏、内蒙古和广西,静态得分与动态得分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

从静态分析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广东三省排名稳居前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表现良好,其中宁夏综合和各分项指标评判得分、排序相对靠前。2018年宁夏的观念现代化水平居于前列,其中宁夏2018年污水处理率95.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20.38%,均处于西部较高水平,说明宁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现代化综合评分虽然稳定但也较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草原牧区疾病丛生,地方病、传染病猖獗,蒙古族人口平均寿命低至19.6岁。随着七十年来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发展壮大,卫生与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族人口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目前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5.8岁。广西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其他各省市区有一定差距。广西每万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低于1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低于1800元,文化投入支出比重较低。广西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改革开放起步晚,发展慢,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2018年广西每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低于21人,人员就业结构有待优化;恩格尔系数高于28%,居民总体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从动态分析结果来看,2014-2018年间,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的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現代化综合得分较高,排序靠前且稳定,这说明三个省份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在6省区市当中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发展态势良好。广西社会现代化综合评分较低,位列6省市末尾且发展较为缓慢,该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其发展态势仍有充分展开的空间。从变化趋势看,2014-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现代化发展较为理想,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得分稳中有进,发展的稳定性、韧性明显增强。2014-2018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指标变化均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宁夏全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尤其是加大民生问题改造。2014-2018年间,宁夏每十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从2255人增加至2379人;每万人拥有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由49.14张增长至59.59张;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从1416.4元迅速增加至2139.5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7.9平方米增长至19.17平方米;社会宽容程度的评判得分也从5.75分增加至7.34分。可以看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宁夏正努力建设一个居民素质更高、生活更加丰富、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有保障的现代化社会。

总体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同东部发达地区仍有一定差距,随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战略方针的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现出稳定和上升趋势,且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从静态分析结果来看,例如素质现代化维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得分最高的宁夏与东部得分最高的浙江省差距仍较大,这和东部地区开放较早有关。东部地区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人才和技术优势,义务教育普及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与开发经费在GDP的比重较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发展的稳定性方面,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省发展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在发展的动态趋势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宁夏发展态势较好,五年间发展稳步向前,而广西和内蒙古发展的波动则较大。综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市为提高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追赶超越东部地区也作出了持续的努力与充分的推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人为核心的

社会现代化实现路径

(一)切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在2020年突破一百万亿元,发展前景良好。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但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仍旧是制约总体发展水平的短板之一。因此应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将“协调”作为衡量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产业结构与有限的国内外市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充分利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且多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延长产业链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提升产品的管控,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积极引入国内外制造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减少制造业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坚持绿色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坚持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從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的发展困境。

(二)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同于我国东部地区密集的人口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面积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因此不利于形成类似于东部地区高度集约的城市群。人口分布分散意味着城市群需要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从而吸纳不同的人群向城市聚集,以实现城镇化的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重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沟通合作,从而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单独发展城市,而是建立在城乡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既要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要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促使乡村人口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以推进城乡和区域实现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三)加强教育发展与人民生产生活相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推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与东部发达省份地区相比,现阶段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仍较为低下,教育理念较为落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与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教育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动力不足。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人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加速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网络和生活资源的扩展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教育水平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素质、行为和观念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和人民思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及时调整教育的理念、方式和策略,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6日.

[2]洪银兴.社会主义现代化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第4页.

[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第400页.

作者简介

高 鹏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为少数民族现代化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十二星座之“家长会被批评后……”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的女巫朋友
山高人为峰
《少数民族舞》等
人为的“逆行射精”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