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文化与当代乡村治理实践初探

2021-09-08 12:56王思源
新西部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传统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由于国家政策的指引、乡村治理现实的需要、新乡贤群体自身乡土情怀的推动,近年来新乡贤文化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新乡贤文化以新乡贤为人才核心,在乡村治理中起着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多样化发展与完善乡村治理组织生态的作用。在唐村镇西颜庄村,新乡贤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体制,被搬上乡村治理的大舞台。但在新乡贤文化作用于乡村治理时,出现了一定程度不相适的问题,促进新乡贤文化在当代乡村治理中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乡镇政府、村“两委”、新乡贤、村民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自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起,“新乡贤文化”一词频繁出现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各类文件中。新乡贤文化作为连接乡村传统与现实的桥梁,既有传统乡贤文化凝聚乡情的作用,又可以立足当代社会,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尽管国内学者针对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与传统乡贤文化的比较、新乡贤文化的作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等方面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了诸多探讨,然而,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这片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传统乡贤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却始终缺乏相关研究。本文选取邹城市唐村镇西颜庄村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地域样本反映整体特性,加深对新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治理的了解与认知。

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新乡贤文化的核心是新乡贤,关于新乡贤的定义问题,学界始终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判断新乡贤的标准应是他在当代乡村治理中所起的作用,由此进行反推,新乡贤应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新乡贤不仅包括生长于乡村后又由城返乡的党政干部、学者、企业家等,还应包括乡村本土乐于助人、德行高尚、积极参与鄉村治理被村民所信服的贤人。至于新乡贤文化,它可以被理解为以新乡贤为核心,包括乡镇政府、地方自治组织、村民等乡村治理主体为了促进乡村文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这一目标共同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乡村文化。

新乡贤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植于传统乡贤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地方政府只到县一级,在县以下的乡村都由乡绅进行管理,乡绅是连接县级政府与村民的桥梁。“乡贤”可以被认为是乡绅的一部分,通俗来说就是乡绅中品德高尚、才德兼备,被村民尊敬、信服的人。

新乡贤之不同于传统乡贤之处有三点,其一,“新”在时代,传统乡贤停留在传统社会,是“逝去的记忆”,新乡贤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里,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出现的一批复合型人才;其二,“新”在内涵,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贤是指当地社会地位崇高的官员或社会贤达,新乡贤的内涵则更为广博,它不仅包含退休官员,还包括知识分子、富商、乡村贤人等;其三,“新”在作用,传统乡贤治理乡村通常负责税钱收取、乡村治安、修桥铺路等方面,新乡贤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弥补基层自治组织的不足、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等。

国家政策的指引、乡村治理现实的需要,加之新乡贤群体由于自身乡土情怀的推动而主动返乡,新乡贤文化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广袤的实施场地、坚实的人才核心。

新乡贤文化在西颜庄村的实践

西颜庄村地处孟子故里邹城,始建于春秋邾国时期。村庄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古迹遗存:三圣殿、大戏台、古槐、古井石碾、大花轿、石婆婆……悠久的村庄历史、丰厚的儒家文化积淀,使得西颜庄村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村风和谐,民风淳朴,广大群众不仅继承了先民们善良、勇敢、宽容、互助之美德,更形成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之风骨。以六大祖训为统领,家风家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颜庄村民众,西颜庄村的村民们在朴实纯真、热心助人、积德行善的家风氛围中学习、成长,成为西颜庄村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悠久的文脉孕育出了一批报归桑梓的新乡贤,推动了新乡贤文化在西颜庄村的发展。乡贤参事会是由热心服务西颜庄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乡贤自愿组成的,是具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地域性、非盈利性的基层民主协商和自治组织。其宗旨是“村事民议,村事民治”,协助推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幸福家园。在乡贤参事会的领导下,西颜庄村成立了邻里互助中心,随后又组建了邻里互助队,实行了党员包街的政策,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邻里互助队通过党员包街的形式广泛地收集民情,化解民众矛盾纠纷,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做到了精准帮扶,对贫困户给予更多的照顾,改善民生;同时将各种好人好事反映到邻里互助中心,对村民做出表彰,对村中的重大事迹还会进行宣讲,从而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邻里互助中心和邻里互助队的成立,党员包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颜庄村的社会治理工作,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村庄环境,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涉及到婚丧嫁娶等具体事务,新乡贤们成立了专门组织“红白理事会”进行治理,它由村民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新乡贤组成。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红白事的办事流程,标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这使得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风气得到遏制,引领起节俭文明之风。

2007年,村里将原来的墙字、黑板报、文字宣传栏更新为图文并茂的文化宣传栏;2012年,把原来的村图书馆、阅览室整合,建起农家书屋,面向村民开放借阅;2014年,在唐村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颜庄村建立起群众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文娱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2015年,在群众文化广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化平台建设,西颜庄村文化大院逐步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中心;2016年建立红白理事会,结合村规民约,倡树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新乡贤文化正在从各个方面促进西颜庄村的发展,使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与西颜庄村新风貌的塑造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文化作为文化核心,起到了凝聚人才的作用,新乡贤群体的返乡促进了乡村文化认同的重组,他们的言行与政策构成了新乡贤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西颜庄村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新乡贤以身作则,通过服务乡民、领导致富等途径在乡民中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在此基础上,订立村规民约等一套适合本村实际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乡村,通过“德治”与“文治”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文化、经济、基层组织等方面的发展,塑造西颜庄村的新风貌。

(一)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良好乡风的培育需要新乡贤发挥自身的文化先进性,在乡村这片文化故土上去改变、革除传统农村文化中的劣根性和空洞性,使传统乡村文化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新乡贤重视文化教育,积极建言献策,帮助引进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为乡村学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新乡贤们还以身作则,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教育乡村晚辈,良好的家风熏陶与教导,对村民们形成更高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義,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生动范例。

(二)促进乡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内容。西颜庄村“两委”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产业兴旺的目标迈进,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16年底,全村实行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500余亩,落户农业龙头企业2家,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4个,发展种粮大户2家,苗木花卉、核桃种植基地2处,栽植苹果、梨、樱桃等有机果树13万棵等。村内日用百货、土产农资超市、机动车维修点等一应俱全,村民生活更加便利。新乡贤将先进的经营理念传入乡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促使乡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三)完善乡村治理组织生态

自古以来,我国皇权不下乡,只到县一级,乡村治理依靠地方上有影响力、德高望重的乡绅来治理。在新时代,中国乡村依然保留了部分传统乡村的特征,乡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地域与血缘关系的集合体,传统礼治深植于乡土,持续影响着乡村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乡贤作为在传统乡村掌握教化权力的团体,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如果说乡镇政府、村两委是乡村治理中的“硬组织”,那么新乡贤群体则是乡村治理中的“软组织”。新乡贤群体的特色在于其地方性和在野性,相对而言更具灵活性,在村民与领导班子间上传下达,保证上层机构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体察民情。

新乡贤文化扎根于传统的乡贤文化中,与乡村原有的文化氛围相契合,是乡村自治中的“软组织”,在乡镇政府、村两委与村民之间构筑了流畅交通的桥梁,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而逐渐发展,新乡贤文化在邹城市唐村镇西颜庄村这片拥有深厚历史沉淀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新乡贤是推进新乡贤文化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力军,他们依靠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而被村民认可与尊敬,进而协助村两委治理乡村,通过与村民们的深入接触,采取各种接地气的方式,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完善了乡村治理组织生态。乡村建设者们应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文明乡村的宏伟目标越来越近。

作者简介

王思源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传统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非暴力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少年力斗传统
别让“乡贤”成“乡党”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