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萨伊-多尔夫曼病18F-FDG PET/CT检查与评估1例

2021-09-09 04:10汪太松乔文礼赵晋华
肿瘤影像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组织化学淋巴瘤病理学

汪太松,邢 岩,乔文礼,赵晋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 200080

1 资 料

患者,女性,76岁,反复低热伴乏力1年余,抗炎治疗后发热可缓解。后因扪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到医院就诊。2019年11月18日,行左颈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不排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可能,建议活检。1个月后在同一医院再次行左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未发现肯定的肿瘤证据,但患者低热及乏力症状仍反复发作。2020年8月8日,行18F-FDG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以协助诊断,结果示大脑镰旁、右枕叶、小脑、中脑旁脑膜多发结节,左颌下、左内乳、肝门区、肝胃韧带、腹膜后、肠系膜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巨脾,全身多发骨病灶,右竖脊肌、左腹外斜肌、右臀部肌间隙结节,葡萄糖代谢不同程度增高,考虑恶性病变。2020年8月10日,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侧颌下区实性结节,较大(14.6 mm×11.3 mm)。2020年8月10日,第三次行左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示霍奇金淋巴瘤不能除外。2020年8月18日,行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活检术,病理学检查示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部分+),CD20(部分+),CD23(-),Cyclin D1(部分+),Mum(浆细胞+),p53(极少+),CD138(部分+),CD68(+),CD163(+),IgG(部分浆细胞+),IgG4(少数浆细胞+),CD1a(-),PAX-5(部分+),S-100(+)。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CRP、D-二聚体、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2 讨 论

R D 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1],Destombes[2]在1965年首先报道,Rosai等[3]在1969年正式对其命名。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istiocyte Society,HS)在1987年将RDD归类为非LCH。2016年HS将其分为R组和C组,R组包括家族性RDD、散发性RDD,以及其他非皮肤、非朗格汉斯细胞型组织细胞病;C组为皮肤型组织细胞病[4]。RDD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体重减轻和盗汗。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年,平均年龄约20.6岁。地域上以非洲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4∶1.0[5]。40%的患者可见结外累及,单纯发生结外病变的非常罕见。常见结外发病部位为皮肤、鼻腔、骨骼、眼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骨骼病变在X线片上表现为清楚的边缘硬化的溶骨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累及硬脑膜,临床上易误诊为脑膜瘤[6-9]。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沉升高、白细胞增多、高γ球蛋白血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结构部分或不全破坏,淋巴滤泡消失。突出形态为淋巴窦明显扩张,窦内充满组织细胞及少量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有明显吞噬现象,吞噬淋巴细胞(噬淋巴细胞现象)、红细胞、脂质(泡沫细胞),组织细胞分化成熟,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S-100蛋白呈强阳性,CD1a阴性。

图1 RDD 18F-FDG PET/CT图像

RDD最需要和LCH进行鉴别。RDD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阳性,CD1a阴性,而LCH为S-100蛋白阳性或阴性,CD1a阳性。其他如RDD在H-E染色时缺乏嗜酸性浸润特点等也有助于鉴别。结内型RDD还需要同窦组织细胞增生症、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恶性肿瘤转移、恶性黑素瘤等鉴别。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名为IgG4相关性疾病和RDD有相似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但病变组织中有大量的IgG4阳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可能[10]。

本例患者以发热、乏力起病,继而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怀疑恶性肿瘤,多次淋巴结穿刺诊断不明确,行18F-FDG PET/CT协助诊断,结果发现全身多发组织器官病变,考虑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瘤可能。但颅内病变和硬脑膜关系密切,周围组织水肿不明显;骨骼病变有轻度的骨质破坏,累及范围呈散在分布;这些征象与淋巴瘤常见表现不符。目前影像学方法在RDD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还没有明确。

Mahajan等[11]分析了27例RDD患者的18F-FDG PET/CT结果,81.5%(22/27)的患者有结外病灶,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7/22)和骨骼(9/22);24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阳性,几乎所有病灶葡萄糖代谢均增高;同CT或MRI相比,18F-FDG PET/CT可发现更多的病灶;通过18F-FDG PET/CT显像,40.7%(11/27)的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该研究认为18F-FDG PET/CT在确定RDD患者的病变范围和优化治疗方案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全身18F-FDG PET/CT显像非常适合用于全面评估RDD患者的病情,在结外病灶的探测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推荐将PET/CT检查作为RDD疾病相关研究的工具。

猜你喜欢
组织化学淋巴瘤病理学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卷丹的显微及组织化学观察
勘误声明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