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宫秋》中王昭君的悲剧

2021-09-09 08:22陈禹龙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汉元帝投江马致远

陈禹龙

马致远的《汉宫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据《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期,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就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后来此故事不断演化,到了元代,马致远在结合民间传说和历代文人诗篇的基础上改编成了这部元杂剧—《汉宫秋》。

在前代文人的诗篇中,有一些是对王昭君美貌的赞美,比如,曾巩的《明妃曲》中“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赞美了她那绝世的容颜。而更多的是对昭君自身悲惨命运的关注,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用简短而雄厚有力的诗句,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汉宫秋》作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以王昭君为主人公,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剧故事,而在悲剧的背后又存在着诸多原因,以及作者所蕴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

一、王昭君悲剧的原因

整部剧最终以昭君投江而死、两国讲和、毛延寿被斩的悲剧为结局。造成王昭君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汉元帝的软弱无能、昭君自身的性格缺陷和毛延寿的心狠手辣等。

(一)汉元帝—昭君悲剧的刽子手

在剧中,汉元帝是深深地爱着昭君的,如果不是元帝偶然发现昭君,她可能会在冷宫中孤独终老。元帝发现她之后并对她百般宠爱,并且要将毛延寿斩首,后来面对单于的逼迫、大臣的施压不得不忍痛割爱,以至于亲自到灞桥送别。这些都体现了汉元帝痴情的一面,但是造成王昭君最后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汉元帝。楔子中写道:“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某汉元帝是也……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通过汉元帝的这段宾白,可以看出汉元帝并不是有很大作为的皇帝,完全是靠历代先帝打下的基业。宫女放出宫后,不甘寂寞,这才导致毛延寿乘虚而入,为元帝挑选美女。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元帝招纳宫女,王昭君也只是过着普通人家的生活。当单于索要昭君,用大兵南下威胁元帝时,如果不是元帝的软弱无能,王昭君就不会和蕃,以致最后投江而死。所以,汉元帝是昭君悲剧结局的刽子手。

(二)王昭君自身—昭君悲剧的内因

可以说,剧中的王昭君具有三种身份。

首先,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第一折中王昭君说道:“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王昭君初遇元帝就想到了父母。

其次,她是一位贤惠的妃子,她并没有像杨贵妃一样沉溺于帝王的宠幸之中,而是不卑不亢、深明大义。比如,在第二折中:“随身王嫱。自前日蒙恩临幸,不觉又旬月。主上昵爱过甚,久不设朝。”可以看出此时昭君对元帝宠幸自己久不设朝的行为感到不满和责备。

最后,她又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忠臣,为了国家社稷,危难之时情愿和蕃,秉着“一女不嫁二夫”的原则,最终投江。

不难看出,在王昭君身上既有着痴情柔美的一面,又有着刚烈忠心的一面。这样看似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让昭君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化,与历史上被众人所称颂的崇高形象有所不同。

而最后造成的悲剧也与她自身性格的缺陷息息相关。剧中,昭君十八岁入宫,二十岁才见到汉元帝第一面,而这一段时间一直住在冷宫之中。试想,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年龄,就算能忍受如此非人的寂寞,也会导致性格上的一些缺陷。首先,昭君的性情过于急躁,汉元帝问到为什么不得近幸时,王昭君这样说:“当初选时,使臣毛延寿索要金银,妾家贫寒无凑,故将妾眼下点成破绽,因此发入冷宫。”和汉元帝第一次见面时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遭遇全盘托出,这样的回答虽然可以理解为昭君勇敢直率的性格,却也欠缺慎重的考虑。与汉元帝初次见面,她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巩固就贸然地供出从事多年选美工作的资深宫廷画师毛延寿,这样直接、冒失,太不顾一切了。而这样的性格也影响了她以后的命运。毛延寿怀恨在心,于是将画着昭君的美人图送给呼韩邪单于。

接下来,要求汉元帝照顾她的家人。“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不可否认,这里有孝敬父母,不忘本的孝顺,但是,她说这些要求是在汉元帝封她为妃子之前,第一次见面就提这样的要求,未免太心急火燎了。为何不能等自己站稳脚跟之后再说,这样也会显得合情合理又保险。

最后是不顾后果,欠缺考虑。剧中,王昭君选择在路上投江自尽,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她没有考虑过。作品中的背景是番强汉弱,王昭君就这样不顾一切地投江自尽,万一呼韩邪单于以此为借口对汉朝发起进攻,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王昭君并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她只是不愿意共事二夫、共事二朝。

(三)毛延寿—昭君悲剧的导火索

可以说导致王昭君最后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毛延寿的卑鄙行为,剧中写道:“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通过这段宾白可以看出毛延寿为人阴险狡诈,并教唆汉元帝沉迷于女色,使得汉元帝不理朝政,国力远不如单于。如果没有毛延寿点破美人图,就没有王昭君在冷宫待两年的寂寞难耐。而事情败露之后,他投降于匈奴,为呼韩邪单于献上王昭君的画像,使王昭君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四)尚书—昭君悲剧的推动者

剧中的尚书,虽然宾白不多,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数人对尚书的评价是软弱无能,太平时只知享受太平宴,而国难当头却不如一女子。依我看,尚书虽然软弱,却忠诚,以当时的情景来看,番强汉弱,献出昭君不失为一条良策。一可以保国家太平,二可以让汉元帝远离女色,把心思放到管理朝政上。第二折中:“他外国说,陛下宠昵王嫱,朝纲尽废,坏了国家。若不与他,兴兵吊伐。臣想纣王只为宠妲己,国破身亡,是其鑒也。”这里尚书是通过外国使臣之口表达了对元帝宠溺昭君,荒废朝纲的不满。“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尚书还是懂得以大局为重,当汉元帝犹豫不决,对昭君恋恋不舍时,尚书以江山社稷为出发点,最终说服了汉元帝。也正是由于尚书对汉元帝的施压,才使得汉元帝最终不得不同意昭君和番。

猜你喜欢
汉元帝投江马致远
命苦
《天净沙·秋思》新编
“模仿屈原投江”,文化传承何须哗众取宠?
回天乏术的傀儡皇帝
怎样劝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马致远:有一种失望叫归隐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