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1-09-10 07:22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业出版业古籍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对出版学界、业界都至关重要的一年。业界历经新冠疫情的挑战不断创出佳绩,学界则正值十年一度的学科目录调整年,广大学者为出版学升为一级学科做出了诸多努力,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理念和成果。出版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刊也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希望与有志于此的学者一道,为出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对标史学的五大基本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本期以时空观念为切入点,聚焦出版史发展中的区位因素,编发了一组主题相近的论文。何朝晖、管梓含两位合作的《论明代建阳出版业在全国的地位》,考察了闽刻重镇建阳在有明一代的发展脉络,及在嘉靖初年因江南书坊繁盛而导致的出版中心格局变化中的重新定位。郑幸《从刻工题名看清代刻书业的地域变迁与异地流动》通过梳理清代古籍的刻工题名,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清代刻书业的地域变迁与刻工的异地流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一个侧面反映清代書籍出版业的地域特性。吴心怡《从广州到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端与成长》则从一口通商垄断地位下的广州到鸦片战争后跃升为全国经贸中心的上海,通过对区位要素变化的分析,勾勒了近代出版业中心从广州到上海的迁移。社会经济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影响了资金、产业、人才等要素的空间流动,时空交错的坐标系内,出版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得以展开,为我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图景和视角。

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共同形成的象限里,居于其中的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本期史料钩沉、出版手记等栏目刊出的文章,对梁启超、胡适、刘盼遂、任中敏等文化巨匠、学术名家的智力活动多有涉及,无论是在时局与人事的纷扰中寻求实现价值的路径,抑或是将潜心研究精心结撰的学术成果传之后世,出版都发挥了重要功能。

专题研究栏目中,顾雷《新中国古籍出版的肇始——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等20世纪50年代的“国家出版机关”为例》亦值得推荐,该文对新中国出版业肇始时期的古籍出版工作开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当前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出版业前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必将带给我们丰富的滋养。

猜你喜欢
书业出版业古籍
书业再次盯上开团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
挖掘危机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