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绘画美学述评体系的建构与书写
——《历代名画记》札记

2021-09-10 04:00毕青青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历代书画画家

毕青青

《历代名画记》全书共十卷。从内容上来说,前三卷主要为理论著述,如对绘画理论、技法、鉴赏等内容的阐述,也包括对部分寺观壁画、秘画珍图的相关记载;后七卷在仅“叙历代能画人名”的基础上,主要是对所收录的历代画家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其中,包括引用他人的评价或文献,以及作者本人的品评鉴识。

卷一分别包括: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叙历代能画人名,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本卷主要对绘画的起源、发展等基本理论内容做出阐述。

在“叙画之源流”文章首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了绘画的独特功能,即“成教化,助人伦”。根据资料知,该观点并非是他的个人独创,而是其固守正道思想的表现。作者提出绘画的产生是“发于天然”,而“天然”或“自然”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和绘画理论的灵感源泉。所谓“外师造化”,以及“思”与“景”的关系等,都主张画家感知自然万物的重要性。作者提到古时“书画同体而未分”,正是后来文人士大夫所一再提出的“书画同源”理论的最初解读。在本章节后半段,作者通过列举史例,强调“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主张图画具有劝诫道德功能。此节作为开篇之章,作者远溯上古时代,力争把“历代”一词表现得更加具体。

同时,从上古时代书画情况出发,不仅交代了历史发展概况,而且对绘画的本质等具体细节也有所涉及。因此,本篇在全书中的意义比较独特,堪称提纲挈领之章。

“叙画之兴废”主要对汉武帝到唐德宗这一期间,绘画的藏蓄、损毁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扼要记录。并接以较大篇幅记述了张家(张彦远家族)的书画收藏情况。张家收藏颇丰,但终究“虽有豪势,莫能求旃”。作者在悲叹历史的长河中书画不能善存之余,深有感触地指出了画史记录著述的重要性。故本篇表面上是作者对绘画的藏、毁历史作论述,实则语重心长地表达了画史著录的必要性和一种使命感。因此,本书的写作初衷便不仅局限于作者对前代画史著作的“不满”之上,更像是痛定思痛之后的奋发。如今,我们重新以史为鉴,便看得到本篇于当下社会所具备的启示意义。

“叙历代能画人名”这一章节是作者对“自轩辕至唐会昌”期间,三百七十名画家做出的梳理记录。这一篇章主要是对画家姓名的一种简单整理,在本书的第四卷至第十卷,作者针对这三百七十名画家,展开了更加翔实的记录和阐述。通过本篇并联系全书可以见到,因为历史的缘故很多画家到今天只留下一个名字,其艺术水准如何,风格如何,一概不得知。还有很多只有简单的评述,并没有作品流传,因而那些简单的记叙真实为何亦不得知。

“论画六法”是作者对谢赫所提“六法”的解读,并将“六法”视为品评绘画的整体标准,对一些画家及其创作做出了评述。据此标准,作者认为吴道子的绘画“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同时,他提出了画家和画工的区别,抬高画家贬低画工,通过对比古今批判当时画坛多为“众工之迹”。这一主张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里画家和画工的理论对立,说明绘画的技法和赏鉴很早就产生分化了。在此篇中,作者是较早对谢赫“六法”做出阐释者,一些言论今天视之未必恰当,但却为后人对“六法”的学习开辟了道路,于当时而言已属难得。

在“论画山水树石”中,作者把魏晋以来山水画风貌概括为“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等特征。如在今天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一些相似的场景。论及唐代画家,作者历数一众能手,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且“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即张璪)。”作者也将王维与杨公南、朱审、王宰、刘商等视为一种绘画高手,形容王维画风为“重深”,但还是与后代文人画轻“二李”、重王维的取舍上有着不小区别。由此可见,某一时代的特定需求导致的时人取舍上的差别。

卷二分别包括:论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本卷更加侧重对画史的赏评,以及绘画基本知识等内容的论述。

在“论传授南北时代”中,作者认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并记述了一些著名画家的师资传授情况。在上一卷中,作者认为吴道子“六法俱全”,在本篇作者认为阎立本亦“六法备赅,万象不失”。认为观画时应“详审”,具备一定的鉴赏知识,同时,画家在绘画时应尊重当时社会的真实习俗风貌。如此一来,“祥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本篇指出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时代亦相区别。作者对画家和鉴赏者的建议非常中肯,他认为画家作画应对社会历史事实有所尊重,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表现,也是对画家态度和知识面的要求,即画家不能毫无理由的信手捏造。相对应的,鉴赏者与绘画关系类似伯乐与马,然而,并非每一位鉴赏者都是伯乐,所以,便要求鉴赏者要努力具备一定的鉴赏知识。

“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章节是作者对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四位画家绘画用笔的记录品评。作者在描述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时,重复指出了“书画用笔同”的观念,这也是对开篇“叙画之源流”中提出的“书画同体而未分”做出的进一步强调。同时,作者又对四人的画风进行了区分,提出画分“疏、密”二体:顾、陆为“密”,特点是笔迹周密;张、吴为“疏”,特点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本篇的品评和记录是我们了解这四位画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资料依据,由此可见,作者所倡导的画史著录的重要性以及远见性。

“论画体、工用、拓写”,画体,即画的好坏;工用,即作画时使用的工具;拓写,即对名迹的描摹。作者认为如何用墨是画好与坏的标准,“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便是好画;“意在五色”则会为墨所拘束,便算不得好画。由此视之,作者依然强调“意”的重要性,重视自然精神的抒发,应是对卷一中提出的“发乎天然”的“呼应”。同时,作者反对作画旨在面面俱到,精工谨细,并对绘画评判提出了五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自然者,神者,妙者,精者,谨而细者。由此让人不禁想到作者所提出的画家与画工之别。

“论名价品第”中,作者将画史“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以晋、宋为中古”“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本篇富有启发意义的是,论及画的好坏标准,作者认为不在于画家本人的名气、地位,而要看画作本身的呈现。而且,画作的价值不能依据某些人的喜恶来决定。每每读来,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原则在今天的实用性。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是对如何识画、藏画、买画、看画的阐述。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绘画作品的珍视和“痴迷”,同时,揭示了“善待”书画和慎重保存书画的意义。

卷三分别包括:叙自古跋尾押署,叙自古公私印记,论装背裱轴,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两京寺观等画壁,东都寺观画壁,叙古之秘画真图。本卷对于了解唐代之前书画题跋、鉴赏者署名的历史情况,书画装裱,以及一些当时著名寺观壁画内容和一些今已失传的“秘画珍图”概况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两京”(长安与洛阳)寺观壁画内容的记载。这些记录包括“两京”各处寺观壁画的大致内容,包括何寺、何人、所画主题等,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和壁画异常珍贵。

卷四至卷十按照时间顺序对“自轩辕时至唐会昌”期间的主要画家,即卷一“叙历代能画人名”中收录的三百七十名画家分别进行了记叙和品评。在这几卷中,作者将“历代”画家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在陈述画家概况的同时,进行评论或引证其他史籍记录进行辅议。这一部分占全书的比例很大,很多关于一些重要画家作品或理论的记载,成为我们了解这些画家的唯一史料。作者通过前三卷对绘画识理论和知识等方面的梳理阐述过后,又着重落脚于对画史中画家脉络的整理和画家信息的记录。这些整理除了史料价值,也对后代著者的接续做好了铺垫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对唐代画家进行整理记叙的时候,一般将皇室成员排在最前头,也反映出了作者身为士大夫的视角特点。

《历代名画记》是作者在研究前人著作的基础之上,对画史重新进行的整理阐述,在书中作者对前人所著的绘画理论著作多作持批判态度,指出其存在的诸多错讹遗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历代名画记》中,作者亦引用不少如裴孝源等著者的篇章句段,一些是用来辅助说明作者的观点,一些是对这些篇章中部分史实内容的引用,用来补充本书的一些内容上的缺乏。由此可见,作者对前人著述的态度实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总体而言,《历代名画记》对唐以前绘画历史的梳理和记录品评,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书中不少论述除了史料研究价值,仍具有供我们思考的价值。如张彦远在书中抒发的对于绘画保护、绘画著录传承等方面的强烈呼吁,时隔千百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念及当下,和平年代以及国家的强盛给予艺术迅猛发展的土壤,而我们所需要做的需要反思的却还有很多。就像我们习惯了朝前看,偶尔回过头照一照历史的镜子,显然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历代书画画家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酷炫小画家
《历代画谱类编》
小小书画廓
历代名人与股市的渊源
湖南历代散曲初论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