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1-09-10 03:24何涌陈梦颖王秀
关键词:创新能力机制考核

何涌 陈梦颖 王秀

摘    要: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基础,但地方高校资源相对匮乏,更需注重推动大学生主动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文章以地方高校大学生为对象,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创新点,从“自我发展”与“协同创新”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动力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提出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自我发展;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1-03

近年來,在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前提下,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尤为关注。在2019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21世纪高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

据统计,地方高校在全国高校总数中占比由1998年的74%上升到目前的95%,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独特位置。但其获得的政府重视程度和经费资源都处于弱势地位,相应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也稍逊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因此,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应有全新的定位与审视,着重关注创新方面的教育改革。

一、研究现状分析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创新方法以及创新环境五个方面[1]。虽然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但多数学生在此方面存在欠缺:对创新缺乏兴致、意识薄弱、实践不足[2-3]。

在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方面,自我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自身和社会的双重需求。对大学生而言,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仅是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4]。高校可通过教育干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使其具备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5]。

在大学生教育协同创新的研究方面,学者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不是由某一个独立要素完成,而是涉及诸多方面。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协同创新相互促进、相互关联,对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6]。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协同机制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存在合作教育意识淡薄、资源要素整合不力、整体联动效应较弱的问题。而协同创新这种全新的创新模式能够充分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资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指导, 为人才培养创造价值,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7]。

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教育体制、学校环境、师资力量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灌输性教学和机械式学习使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学习和举一反三,由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到一定阻碍[8]。地方高校鲜有为大学生创造自主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创新氛围不强。同时,很多地方高校教师缺乏创新实践工作的经验,难以对大学生的创新工作给予专业指导。

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方面,大学期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但仅开设几门创新教育课程并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要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其创新能力。此外,仅通过课程教育也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平台来弥补课程的不足,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创新的氛围[9]。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从课程教育、实践体验两方面着力以外,还应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创新保障[10]。

综上可见,近年来,大学生创新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众高校思考的问题。而丰富的研究成果也为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从当前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内容来看,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这几个方面,但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决定性影响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自我发展与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二是从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的实践出发,目前还缺乏深入剖析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契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机制方面的研究。

二、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面临的问题

本文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动力机制、考核机制以及保障机制三方面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动力机制方面

着眼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外部动力包含技术推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和政府支持力。内部动力包含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的影响。

1.外部动力。技术推动力影响甚微。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外部需求使得社会技术快速发展,不进行技术创新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发展和生存下去。大学生的学习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一方面,外界技术的创新是大学生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支持大学生研究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地方高校中,大学生对外界技术变化不敏感,停留于书本知识层面,缺乏适应外部环境、自我技术创新及思维创新的思维模式。地方高校对于技术创新带动理念创新的观念也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书本教学上。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大环境下,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当一个企业需要新技术支持,而内部资源无法应对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引进相关创新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时企业就会到组织以及高校中寻求帮助,显然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创新能力,就没办法在这种机会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实际上,面对需求时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胜任,因而缺乏创新能力是大部分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原因。地方高校大学生应该清楚意识到,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社会中去,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及企业体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能力。

政府支持力不够。政府的支持及引导,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时,政府在企业与地方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起到纽带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能推动高新创新技术的发展。但在当下环境中,地方高校得不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地方政府补贴又不能很好地到位,大多数地方高校存在创新资金不足的情况。

2.内在动力。自我實现需求不明确。不管什么群体,只要是人,都适用于马斯洛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也不例外,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之后,就要寻求自我实现需求。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并未明确未来自我实现需求是什么,也就不会有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学习动机,更不会付出实际行动。

学生缺乏专业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同样是推动大学生不断创新的源动力,部分大学生的专业是调剂的或者听从父母安排的,他们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激情,更不用说在工作岗位中去思考如何将知识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二)考核机制方面

1.考核方式趋于同化。地方高校大学生考核机制主要看学位的获取情况,并且大多数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统一的学年制,相当于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忽略了大学生的差异,从而导致培养的流程化,所以无法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考核指标不明确。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学分和成绩,缺少对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考核以及奖励,导致部分大学生到最后还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并没有对基础知识进一步思考的意识,也不会去探究能否有进一步的创新。

(三)保障机制方面

1.创新观念不突出。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观念还是停留在“教学型”“知识型”“封闭型”三方面,培养机制还停留于“重理论,轻实践;多思路,少实施”[10],并未形成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机制,或者是照搬一些体制,不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导致大学生“水土不服”。另外,部分大学生被动吸收知识,并没有形成创新意识,不擅于发现创新点,只擅长于借鉴别人的成果与思路。

2.培养制度不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在现有体制下,学校可能更鼓励大学生通过读研或考取证书来提高就业率,这种观念就不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创新氛围不浓厚,缺乏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也是大学生难以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阻碍,没有创新平台的熏陶和专业的相关指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难以提升。同时,地方高校缺乏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奖励机制,而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于创新的激情,这种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优化,须建立一个考核激励、促进自我发展的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搭建以地方高校为主导、政府推进和企业联合共建的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一)创新心理建设

每位学生都有天赋特性,但这只是发展的可能,要想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离不开环境影响与教育。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欠缺的问题,地方高校应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通过开设一些贴近社会的公开课以及更具实用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因为调剂而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重点关注,多沟通交流,让他们对所学专业产生一定兴趣,同时也要完善学校转专业机制,以方便缺乏兴趣的学生选择心仪的专业与方向。

(二)激励创新意识

地方高校要想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化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可更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案例、实验等与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课堂中培养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可以从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两方面考虑。地方高校对考核方式应进行适当改革,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考核,并根据差异化构建匹配的培养方案,将考核方式多元化。高校不应仅重视大学生的学分及成绩,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性,期末考核可以只作为考核的一方面,对于评判学生成绩的指标来说,创新能力的考核应该占据大的权重,日常作业的创新性、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以及探究所查阅文献的创新性都可以列为考核指标。另外,地方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奖励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创新并对其创新能力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保障。

(三)加强创新实践

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创新环境,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资助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将创新实践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政府、企业、地方高校同心协力,方能实现多赢的局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与地方高校多合作,将地方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基地优势相结合,提高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水平与层次,引领地方高校学生向企业与社会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靠拢,营造协同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思维。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我发展与协同创新这两个维度下,动力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是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地方高校自身的培养,也是政府、企业、地方高校的联合培养。大学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创新理念,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从动力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出发,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才能全方位地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提供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乐伶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及其对策[J]. 教育探索,2007(5).

[2]李景丽,王佳月.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

[3]王程乙,田丹,朱明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 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

[4]朱云云.大学教育之于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意义与机制[J].信息记录材料,2018(2).

[5]杨震,沈强,高鹏.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6]张海燕,吴志宏.协同创新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7]满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8]毛毳.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及培养方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9]王永强,刘祝祥.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文教资料,2019(34).

[10]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机制考核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