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时代金融人才协同培养路径分析

2021-09-10 12:37张敏
关键词:协同创新培养路径

张敏

摘    要:开放经济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多边性金融合作频繁,资金融通频繁,亟需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精通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洞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国家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高等学校应联合起来成立“政产教联盟”,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路径,以提升金融高等教育服务开放经济的质量。

关键词:开放经济;金融人才;协同创新;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7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银保监会放宽了外资准入条件,“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设立,使得中国金融体系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一、开放经济时代金融发展现状

开放经济就是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关系形态。国家“一带一路”畅议的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金融资产市场化定价,都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与外部市场关系密切,金融开放进程加快。

(一)多边性金融合作频繁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同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多边性金融合作。以中国—东盟银联体、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中东银联体、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联体、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長会议为典型,“银联体”模式为沿线国家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等提供了最广泛的资金支持。

(二)资金融通频繁

在开放经济时代,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资金融通成为助力大国经济腾飞的血脉经络。中国“一带一路”网大数据显示: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在24个国家扎根; 40个沿线国家的165家银行开通了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银联卡”发卡量超过2 500万张,可刷卡商户超过540万家。

2013年以来,政企联合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基金,支持沿线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截至2018年7月,专项国际基金达23只,资金规模超过万亿人民币。其中,丝路基金、“21世纪海上丝路”产业基金、人民币海外基金等12只基金规模均超100亿美元,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

截至2019年6月, 12个自贸区先后成立了16只专项基金,资金规模总计3 900.4亿元人民币。自贸区在银保监会、证监会领导下,就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支付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探索国际性/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二、开放经济时代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一)金融人才缺口大

一般而言,在世界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人口从事金融业,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比例应达到5%左右。2016年,美国金融从业人员为838.2万,其中75.44万集中在纽约,占纽约总人口(853.8万)的8.84%;英国金融从业人员有124.6万,其中37.38万集中在伦敦,占伦敦市区总人口(828万)的4.51%。新加坡2016年的总人口为561万,其中金融从业人员19.1万,占总人口的3.40%。香港同期总人口为734万,其中金融从业人员22.7万,占香港总人口的3.09%。纽约金融从业人口占比最接近世界性金融中心从业人口要求。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2017年末有34.18万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年末常住人口的1.41%,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5%的比例要求相差甚远,金融人才缺口非常大。天津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23%,接近上海的水平。其余的10个自贸区金融从业人员占比都不足1%。就中国12个自贸区整体而言,2017年末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324.26万人,占年末常住总人口(60 680万)的比重仅为0.53%(见表1),自贸区金融人才数量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金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金融人才需求特征

一方面,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后,全球金融高等教育学界纷纷进行自我检讨,对“商学院”办学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商学院模式对金融实务操作的膜拜,使得多年来一直“忽视基础理论教学及金融伦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洞悉宏观经济动态变化的能力”[1],即便拥有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工具,最终也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以新加坡的杨贤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院”流派则认为金融高等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源,让金融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宏观视角,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进程。

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发展趋势,各国资本市场日益联系紧密,人才需求量倍增,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迫在眉睫”[2]。同时,高素质金融人才应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国际化的视野、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扎实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3]。高层次金融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卓越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道德底线五大要素”[4],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发展的大趋势。

综上所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亟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精通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洞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三、开放经济时代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协同培养路径

在开放经济时代,金融对外开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高等学校应联合起来成立“政产教联盟”,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金融高等教育服务开放经济的质量。

(一)国家和政府层面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考虑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一带一路”及自贸区深入推进过程,贯彻落实人才优先战略,拟定金融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以及金融新业态等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各自贸区发展优势制定区域金融人才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设立“一带一路”金融人才专项基金、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人才专项基金,完善国际金融高端人才跨国引进机制,引导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发展及流动。

积极引导中国进出口银行、“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并聘请外籍金融专家来华参加国际性金融研讨会,拓展在校生视野,促进高等学校金融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层面

中国进出口银行、“亚投行”等涉外金融机构积极与高等学校开展订单班等多种形式合作,协同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委派中高层管理干部不定期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设立优秀学生企业奖励基金及企业后备人才储备库、吸纳在校生参加国际实习实践项目等,靶向培养熟悉国内外金融规则,具有创新精神,精通金融理论和实务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组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涉外金融机构、高等学校的高官、高管和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会等形式研究制定符合开放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金融人才职业资格水平考试。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国际金融人才职业资格水平考试通过率。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在国际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水平上的监督作用,通过金融职业资格年审制度,督促国际金融人才严守职业规范,合法合规从事金融职业,实现行业自律。

(三)高等学校层面

高等学校应在国家政府领导下,密切联系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增设国际视野课程群、重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金融创新实践平台、完善保障体系等措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见图1)。

1.創新课程体系。在开放经济背景下,高等学校在对金融机构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邀请金融机构高管、行业协会负责人参与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创新课程体系,培养精通金融理论的人才。具体而言,可将现有课程按培养学生对接金融机构需求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划分为经济金融课程群、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课程群、金融计量分析课程群,从而“宽口径 厚基础”培养精通经济、金融、产业、法律、会计知识,能够洞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经济金融课程群包含但不限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经济法、金融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培养熟悉经济金融理论的人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课程群可开设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等课程,以培养精通金融市场运作规律的人才。金融计量分析课程群可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大数据金融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2.增设国际视野课程群。通过增设国际视野课程

群,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在世界经济地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实务、国际信贷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纵览、世界金融史、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等课程,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金融制度变迁的窗口,了解资本全球范围运动的规律,理解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传感机制、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高度敏感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3.重构实践教学环节。在金融科技3.0时代,科技正在全方位地变革金融业态,AR、V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实践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高校通过建设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引进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软件、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沙盘、证券投资类软件、金融市场分析软件,购买经济金融方向数据库,多维度、分层次重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知晓金融市场、掌握金融工具、精通金融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一门理论课+一门实训课”配套形式(如“证券投资学+证券交易实训”“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实训”“商业银行学+银行业务实训”“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实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增设投资基金项目模拟、商业银行沙盘模拟、金融产品风险测度实训三个综合性项目,培养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4.搭建实践创新平台。通过在微信上创建“大学生金融创新实践平台”公众号,选拔优秀学生组建运营管理团队,不定期将实践教学环节成果,如投融资报告、基金运行报告、银行经营管理报告、金融产品风险测度报告、创新创业项目论证报告发布在平台上,供师生交流讨论,培养知晓金融市场、掌握金融工具的应用型人才。

在公众号上不定期发布“一带一路”发展报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公告、上海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报告,追踪金融对外开放前沿动态。利用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和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5.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与各大金融机构深度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依托“一带一路”金融人才专项基金,引进亟需的金融高端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和调研,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掌握“一带一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了解和熟悉多边性金融机构运作模式,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

经常性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借助在线平台开展引导式、项目式教学。利用沿线国家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平教师开设在线课程,在大数据和云平台构建“一带一路”特色课程,提高金融人才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举办“金融高端学术论坛”,定期邀请“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管、国内外学府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分析中国金融发展趋势、传播金融行业前沿知识、分享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经验及学术研究心得,开阔金融人才的视野。

依托各校筹建的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承办各级各类金融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定期协助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举办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挑战赛、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竞赛,协同行业协会举办商业银行技能大赛、金融衍生品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科研成果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大赛、共青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等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建。

参考文献:

[1]危慧惠,朱新蓉.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虢羴犸.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11).

[3]许一帆.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4]吴晓球.中国金融的未来与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8(2).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培养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