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孝文化

2021-09-10 17:13徐砚颖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0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子女

“孝”是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以“孝”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文化体系。因此本文从《论语》中的相关章节出发,以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例,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主要观点,从而探讨应该如何践行“孝道”,以及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对孝文化所持的态度与看法。

一、什么是“孝”?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早在孔子以前,孝的思想就已产生。“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即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而《论语》中的“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还是作为人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

二、如何践行“孝道”?

《论语》指出,践行“孝道”应包括家庭生活与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一)家庭生活中的“孝”

父母安在,便是子女最大的福分。为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家庭生活中,孔子提出应及时尽孝。

具体说来,我们又该如何及时尽孝?“孝”以“顺”为前提。《论语·里仁十八》篇中提到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由于年龄、阅历等多种差异,导致我们和父母可能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多方面产生分歧。但即便如此,孔子仍主张我们应对父母“孝顺”。只是这里的“顺”,并不是指无原则的愚孝盲从,而是指态度上的恭敬有礼。

此外,“孝顺”还体现在要尊重并遵循父辈选择的道路。《论语·学而十一》写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许多人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宣扬的是一种愚孝,应该摒弃。关于这一点,主要分歧在于对“道”的理解。在《论语》的众多解读版本中,杨伯峻、南怀瑾等人认为,这里的“道”可指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带有积极意义的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因此杨伯峻认为,此处应将“道”翻译“合理部分”。如此解读不仅更符合常理,逻辑更通顺,也与前文提到的孔子顺而不盲从的观点一致。

最后,孔子还指出精神上的尊敬,远比物质上的重要。这一点在《论语·为政篇》孔子回答众多弟子的提问中有表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明确提出若非存严肃恭敬之心,而只是在物质上供养,那便于饲养犬马亦无分别。

(二)政治生活中的“孝”

在政治生活中,“孝”通常被引申为忠君爱国。《论语·学而二》写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指出孝弟(悌)乃“仁”之根本。

同属本篇的第二十一章中写道,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引用《尚书》中的话,表明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推广到政治上,也算是参与了政治生活。

《礼记·大学》中写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这四者内在实则一脉相承。孔子认为,既然在家庭生活中,对长辈孝敬,对兄弟爱护,可使一个家族维持正常秩序,如果将此推广到政治生活中,必然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在孔子看来,提倡“孝道”实际上是一种用道德来影响政治的治国方略。因此,孔子主张用“孝”来教化百姓。

三、如何看待“孝文化”

由于孔子及其后代儒学大家的大力倡导,“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内核之一。时至今日,孝道文化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积极作用。

首先,弘扬孝道文化,是提高全民基本道德素质,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事亲行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其次,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老年人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精神慰藉。在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是我国认同度最高的养老模式,其存在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因此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充分肯定“孝文化”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孔子认为子女应对父母“无违”,甚至提出“子为父隐”的观点。即父母在子女面前有绝对权威和支配权,而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恭顺屈从,带有明显的不对等性。

其二,儒家的孝道是与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孝道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统治的重要道德力量。孔子的学生有若明确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尤其可见,儒家忠孝合一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及个性发展。

其三,在对待丧葬祭礼的问题上,孔子提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本意是想借此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追忆之情,但这种丧祭礼仪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烦琐、僵化的繁文缛节,子女为免不孝之名,尽其所有大操大办。这种行为难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资源浪费。不仅如此,其中许多禮仪已变成陈规陋习,应被时代淘汰。

综上所述,作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对家庭乃至社会安定和谐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但是过分绝对、片面地愚孝亦不可取。因此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对于孝文化,应保持客观的研究态度,以辩证地思想看待孝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批判地继承其精华,使其为当代的家庭、社会道德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

[2]钱穆,论语新解[M],四川,巴蜀书社,1985.

[3]金小燕,《论语》中的儒家孝道及其伦理实质[J],重庆社会科学,2014,10:76-82.

[4]冀培,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学理论,2014,12:39-40.

[5]付洪,栾淳钰,《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当代启示[J],齐鲁学刊,2016,01:12-17.

[6]李敖,试论《论语》中的“孝”的几种层次[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8:8-9.

作者简介:徐砚颖(1992.12-),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文学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子女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Tomb-sweeping Day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