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导中走向理性和成熟

2021-09-10 14:32王军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赤壁赋王羲之意识

王军

这是高三第二学期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与一位学习压力很大,情绪低落的学生谈话。这位学生问我:人生的欢乐为什么转瞬即逝?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难道不也告诉我们快乐无法挽留,生命无法左右吗?无独有偶,几天后的另一次谈话中,一位学生说:人活着创造辉煌又算什么?能和自然抗衡吗?苏斌的《赤壁赋》中不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如沧海一粟的深深悲哀吗?

作为语文老师,这两位学生的话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他们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把握不能说全无道理,但肯定缺乏准确性、深刻性和全面性。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是不是在实词、虚词、句式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是不是忽视了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是不是应该在引导中让学生走向理性和成熟,从而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个性的培养尽到一位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带着这些疑问,回顾自己对《兰亭序》和《赤壁赋》的教学,觉得在以下几方面应加以重视。

一、培养学生的自然意识。

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0多人在会稽山阴兰亭集会。此日“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文人学士在清流之畔,吟诗饮酒,雅致之极。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词人、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今天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眺望如画江山,畅游赤壁之下的长江浩荡水域,感慨万千,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他们分别留下了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兰亭序》和《赤壁赋》,这两部作品无不流露出强烈的自然意识。欣赏自然,陶醉于自然,从伟大的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智慧和力量是两部作品所共有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在作品中对自然的痴迷和欣喜有魏晋社会因素的影响,但秀美的自然风光洗涤着他的灵魂,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这是很重要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是何等开阔而明丽的自然风光。苏东坡被贬黄州的苦闷,远离亲人的孤独,官场倾扎的疲惫,都让这神奇的祖国山水给予了深深的抚慰,痛苦一扫而空,大智慧由此产生,回想以前的教学,过分强调这些写景的艺术手法,逼着学生翻译句子,而没有将这种自然意识揭示出来是一种失误。更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意识是中国古代文人永久的情节,是自然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文人,是自然的力量强壮了中国文化,是自然神韵滋养了华夏文明。现在想来,将这种自然意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比照,让他们对比、思考,从而产生珍爱自然的思想意识,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而活着?千百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人类。高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迷惘和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能给予学生在生命认识上科学、合理的认知,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会有很大帮助。首先,知人论世,教会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了解作品的思想。回顾以前对这两部作品作者的介绍,我注重了人物的生卒年和他们重要作品,面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作者思想变化的历程交代不够。也难怪前面两位学生对作品内涵片面的把握。魏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同时,玄学盛行,对文人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消沉,出世思想,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就是劝人及时行乐的,王羲之作为这个时代的名士,不可能不受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思想上的感伤还是有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和文人名士流露出人生短促的伤感和饮酒行乐的行为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主流意识也是清醒和理智的。“死生亦大矣”就是对生命的重视。快乐既然转瞬即逝,那么,活着的日子就应当珍惜。这些应该是引导学生在赏析中弄明白的。同样《赤壁赋》中流露出生命无法与自然法则抗衡,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的悲哀和消沉,也与他个人遭际密不可分。但他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大突围,终于将个人命运与天地相连,将人生痛苦放在运动发展中去看待,将荣誉得失置于清风之中明月之下,求得了灵魂的解脱。我们也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个别句子时,多结合具体情况,不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在让学生弄清作者思想中的某些情绪产生的原因之后,我认为在这两篇文章的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懂得去珍爱地球上一切生命,以青年的勇气和力量去迎接生命的挑战,创造生命的辉煌。

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对生死的态度是辩证统一的,生和死四对立的,但只要活的有价值,生命短促也是永恒。死是对生的威胁,但有的人为人类美好未来奋斗不息,他们死了,也光照千秋,永被后人铭记。同样《赤壁赋》中,苏轼也告诉我们没有永久的痛苦,事物永远在运动变化之中。在这运动中,“乌台诗案”的阴影随无尽长江消失在远方。其实,古人这种辩证思维不止在这两篇文章中得以体现,同样是苏轼的作品——《石钟山记》,苏轼在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时,就表现了看待事物必须注重实践,必须全面的唯物辩证思想,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在游览褒禅山的感悟中得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生体会。教会并引导学生全面而非孤立地看待事物,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处理问题,他们的人生之路会更理性和成熟。

往事越千年,但优秀的古典文学所闪烁的光芒仍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和字、词、句层面,仍然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重要的标准,上面提到的两位学生面临的困惑和迷惘将是永久的困惑和迷惘,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務的态度,用我们正确的引导,学生会走出困惑和迷惘,走向理性和成熟。

猜你喜欢
赤壁赋王羲之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王羲之送字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大书法家王羲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