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的科学实验课堂新模式探索与研究

2021-09-10 07:22赵范珏
格言·校园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汇报科学

赵范珏

2020年的一场新冠病毒疫情,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实行持续向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实验在科学课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在课堂上转变科学实验模式,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这是提给科学老师一个新课题。在不聚集的前提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科学实验课效率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实验课堂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一、“微”材料——精简而有结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不仅要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全部材料,还要准备好利于学生觀察和实验的材料。为了安全和卫生,所用材料在用前和用后都要进行消毒,而科学老师往往课连着课,课前准备时间相当紧张和有限,因此精简材料和设计有结构的材料十分重要。

(一)舍弃非必要的材料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在确定需要哪些材料之后,必须经过进一步筛选,将非必要材料剔除出材料名单。例如,在教学《溶解》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种现象。水中能溶解的物质有很多,不需要面面俱到,所以我准备了几种较为典型的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如:食盐、高锰酸钾、石子、沙子和面粉等,过多的材料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师负担。

(二)选取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并没有模板可依,而是教师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必要又有效的实验材料,既要有明显的实验效果,又要兼顾趣味性和普遍性。例如,在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一课时,选材的关键是要选择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物体的振动,因此,我从众多发声物体中挑选了钢尺、橡皮筋、小鼓和音叉。这些材料既具有典型性,又有利于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建立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

(三)重视材料出示顺序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虽然重要,但如果呈现方式和顺序不正确,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充分发挥材料的结构性,控制好材料的出示次序,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沙子和木屑混合后的物质,学生发现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白糖经过加热,学生发现白糖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材料的呈现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四)妥善安排材料回收

学生实验结束后,是立即回收材料?还是下课后回收材料?通常两者皆可。但在目前情况下,建议在实验结束后立即回收材料,避免学生过多触碰,教师也可以抽空进行酒精消毒,通风处理,以确保下节课可以正常使用。如在《光和影》一课,小实验居多,每次实验结束后,组长在收拾实验材料的同时,也让组员收拾心情,以更稳定的情绪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虽然会花费一两分钟的时间,但却会让整个实验更加有序和高效。

二、“微”分组——灵活而有效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但在后疫情时代,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合理的距离,而且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过近接触。因此,分组实验安排也发生着微小的变化。

(一)明确角色分工

曾经在课堂上有这样的场景,小组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一部分学生依赖于别人提供的现成结论,而另一部分学生不可推卸地挑起这个重担,或压力过大,约束了自己的许多想法,或能力过强,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对学生进行的材料员、记录员、操作员、小组长的安排,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自身的职责,相互间能更好地进行协调、合作。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避免了因“抢活”而造成的“过度接近”。

(二)组长轮流制

在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组长是分组实验组织者和领导者。实验组长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小组探究活动的效果。但现状就是,如果组长是固定的,那不仅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还会让本组其他组员有不服气的情绪产生。因此,采用组长轮流制,每次实验组长在组内轮流担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实验组长的权利,也担负实验组长的义务。组长在做好实验统筹的同时,新增加了一个“任务”——组员之间保持合理距离。

(三)教师调控制

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必须要给予恰当的调控。当学生合作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继续探索;当实验取得进展时,给予肯定和激励,鼓励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当活动达到一定阶段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使他们学会学习;当小组内个别成员意见不统一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启发他们学会合作。在后疫情时代,教师调控又加入了一项内容——当小组成员过分“亲近”时,及时提醒,保持合理距离。

三、“微”汇报——多样而有特色

小学科学课程实验之后的汇报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后疫情情况下,如果学生仅在座位上汇报,则形式过于单一;而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形式多样汇报,又不符合防疫的要求。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新实验汇报方式,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参与进来。

(一)图表展示汇报法

有关大自然的科学课程:如:太阳、地球、空气等,只有少量的图片资源和自然资源,几乎没有课堂实物资源,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后,汇报的内容太抽象空洞。如《太阳和影子》一课,对学生来说,影子是生活中普通的存在,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两者之间的规律,但到了汇报环节,重点变成了难点。我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利用周末的时间,布置学生完成太阳与影子的位置变化探究图,汇报环节利用图表汇报,更加深了他们对于太阳和影子变化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二)数码记录汇报法

类似月亮、火山、物质的变化等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学生用图表方式进行汇报无法呈现,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用手机或pad记录汇总,再进行数码展示汇报会事半功倍。《月相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时一个月的观察会让学生失去观察的兴趣。我布置了“月相观察日记”这个任务,由学生自由选择,绘画、拍照、摄影等方式完成并进行数码展示汇报。高科技手段让这一个长期的观察实验时间变得简单而容易坚持,也让最后的汇报环节更加出色。

(三)作品演示汇报法

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汇报环节却差强人意,汇报和实验探究完全脱节。要把汇报和实验操作结合起来,让实验小组带着自己的作品或实验器材,当场进行演示汇报,效果就会大大不同。如:六年级《搭框架》一课,学生往往只对实验操作本身感兴趣,在前期准备和后期汇报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所以当学生汇报时,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欣赏他人的成果,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物演示汇报让学生的实验效果进一步加强。

基于儿童,基于未来。后疫情时代,传统科学课堂受到了冲击,发生了改变,这也要求教师从细微处入手,探索出一条具有灵活性、功能性、合理性的科学课堂新模式,去摸索去探险,去合作去创造。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汇报科学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科学拔牙
领导难找
小小科学实验
衰落的科学
为革命搞科学实验
关于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