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

2021-09-10 07:22刘桐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课程思政影响因素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正处于不断探索研究的阶段,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体系,造成的结果就是课程思政的现实运行往往各行其是,整体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不高,缺乏内生动力与外在激励。通过对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梳理,分析内外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发现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依托于学校顶层设计、学校相关制度的规划与完善、组织保障、评估机制、思想认识、自我效能等多元生态因素的相互交织、协同。在此基础上提出顶层设计、政策制度、组织保障、评估机制的创新等实现路径,有望全方位发挥“育人”功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论构建;实现路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08-03

一、背景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习近平总書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科学理念的指引下,理论界开始了“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上海大部分高校亦对此展开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已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界定

本文试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界定。按照思政教育性质来分,可分为三类。

一是显性教育,对应的课程类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到标杆、引领的作用,主要负责“政治素质、道德规范、思政理论”等内容,建设关键点有三:一要与本科生思政课程内容有区别,更加注重政治素质的提高;二要对各门思政课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内部衔接;三要与党内最新的理论成果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与时效性。

二是隐性教育,对应的课程类别是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主要作用是渗入,主要负责“道德规范”内容,建设关键点有二:一要统一制定公共课通识课程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建设标准;二要有意识地打造道德规范建设精品公共课程。

需要说明的是,学科基础课主要作用是强化,主要负责“专业素养、道德规范”等内容,人文经管类建设重点在于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法律类建设重点在于职业素养与思维方式的训练;自然科学类建设重点在于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专业课主要作用是深化、升华,同样负责“专业素养、道德规范”等内容,建设重点在于弹性实施,每个培养单位选取2~3门专业课作为建设试点。

三是氛围烘托,对应的是学校、院系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主要作用是烘托,主要负责的是“体美劳”等其他素质,建设重点在于要与课程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结合校园文化,讲好本校特色故事。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构建

(一)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1.外在生态因素

顶层设计就意味着存在一个有为的高校管理体系,以高校特有的影响与传统权威,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来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在这里主要是指为了构建“大思政”格局而进行的总设计,包括资源调配、人员调度、学科配合与课程协调等。

高校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是否有与课程思政构建、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指导性文件和实施方案等;组织保障,主要是指为了落实顶层设计与相关制度,学校为课程思政建设所提供的软硬件条件;评估机制,主要是指为了保障课程思政的质量与效率,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进行的课程教授与教学活动质量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优化机制。

2.内部生态因素

思想认识,要改变思想认识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行政人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目的是激励和引导各相关主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自我效能,指教师对于进行课程思政一系列教育教学所需基本知识的习得,以及将其熟练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这是课程思政最终建设效果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内因是决定因素,思想认识与自我效能通过“我是否愿意”“我是否有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外因是重要影响因素,这四个外在生态因素将会对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正相关。此外,外在因素中的顶层设计决定制度完善,而制度、评估机制将会通过内在因素中的思想认识因素对课程思政产生影响,制度因素通过组织保障对内在因素的思想认识与自我效能产生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建设依托于学校顶层设计、学校相关制度的规划与完善、组织保障、评估机制、思想认识、自我效能等多元生态因素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结果。以此,本文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研究假设与验证

基于上图,本文试图做出如下6个假设。

1.顶层设计会对政策制度的制定产生影响

顶层设计宏观层面力求“步子要稳”,微观层面“摸着石头过河”,即各执行主体在实践中应多被鼓励,使其追求多样化的自主探索与创新,前者为后者提供保障,后者为前者注入生命力并提供制度变迁的路径参考。

2.政策制度会对主体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

课程思政正处于不断探索研究的阶段,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体系,造成的结果就是课程思政的现实运行往往各行其是,整体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不高,缺乏内生动力与外在激励。

3.评估机制会对主体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

第一,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从教学方法、材料使用、情境创设、学生主动性的调动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提升教学效能;第二,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在专业课程领域,其突出的维度应具有专业特色;第三,对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点是否合适、体量是否合适、结合度是否合适等方面的反思。

4.组织保障对主体自我效能的效果产生影响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解决好“体现什么,体现到哪,如何体现,谁来体现”四个基本问题。第一,体现什么?高校教育倡导“立德树人”,首先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第二,体现在哪?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做清晰界定,一言以蔽之;第三,如何体现?要注重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理念、教材体系、德育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多渠道推进,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第四,谁来落实?必须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变化”的全员机制,特别是调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5.主体认识、自我效能会对课程思政的呈现产生影响

在前阶段研究中所构建的教课程思政影响因素模型中,内在影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和动机两个影响因子,它们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和应用。教师能否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理论素质、能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是影响最终课程思政呈现效果的关键变量。

6.评估机制会对课程思政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优化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优化和改进方法,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学评价和监督之中,完善评价标准,组建一支更加丰富的教学监督团队,使评价人员多元化。

经验证,可对课程思政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外在因素顶层设计、政策制度、组织保障和评估机制;内在因素主体思想认识、自我效能。

四、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顶层设计

思想观念的破冰。要强化协同育人理念,使职能部门与培养单位产生超越单独要素的效益;要强化整体育人理念,将课程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一致效能;要强化发展育人理念,教授的内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与社会接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接轨。

培养单位的调研。日常教育教学的开展以培养单位为基本单元展开的,培养单位亦是作为学校职能部门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存在,因此,对各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进行事前调研。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任课教师积极性与能力、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初步筛选出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课堂,再由调研主体进行专业评估,按照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开课学院、任课教师等指标进行汇总,形成初步的“课程思政”课程系统与任课教师系统。

思政共同体的构建。一是要找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与共同打造点;二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三要在任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之间形成沟通交流机制,为任课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信息和素材。

(二)政策制度

课程联动方面。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蔽性、随机性和渗透性等,已成为深化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在制约因素,需要课程联动。一要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二要引导试点课程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三要定期协同备课;四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引导研究生通过体验思维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和行为认同;五要坚持文化育人,将思政课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多渠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要开发新课程,打造高校课程思政品牌课程。

激励方面。一要在年终考核中,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指标单列出来作为考核项,并适当提高占比,增加加分幅度;二要在培养单位内部设置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心得交流会、说课比赛等;三要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积极发掘思政育人元素,结合教学内容申报思政类项目。

(三)组织保障

就高校管理者来说,一要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改革小组,坚持“一把手”负责制,下设综合事务办公室,各部门各方面齐抓课程思政建设;二要做好校园品牌文化,邀请知名校友回校,结合本校文化举办专题报告会,将文化育人结合到课程思政中;三要为任课教师提供开展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类软硬件服务;四要经常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涵盖党政干部、任课教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强化队伍建设。

就任课教师来说,一要明确职责要求,从新入职的教师入手规范其思想行为,增强其投入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监督职责要求,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制定关于课堂思政落实现状的考核细则,同教师个人的工作量、业绩考评等挂钩,切实保障教师责任不落空;三要追究责任,一旦教师在课堂教学或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思想政治倾向不清晰、言行不当问题,则以责任缺失后的补正为目标,立马进行责任追究,与下年招生指标等联系,做到惩前毖后。

就辅导员来说,通过日常工作和调研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并将其收集到的学生最新思想状态信息及时反馈给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

(四)评估机制

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一时之功,而要讲求可持续性,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为此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评估机制,这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持续保证。评估机制的合理与科学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评估原则。要突出过程,多使用定性评估方法,要基于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规律,从学生综合发展的前后对比这类纵向指标进行评估。

第二,评估主体。本文建议将多元主体纳入进来,应分别代表课程思政建设者、课程思政建设对象、课程思政受眾、学生课程思政前后变化判断者。

第三,评估指标。在确定具体的评估指标之前,首先应确定评估维度,本文共设定7个评估维度、22个具体指标。

第四,评估方法。组织教学督导队伍针对具有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进行专项督导听课,在学生评教中,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部分进行专项评分,努力从教学工作层面对“课程思政”提供机制保证。

参考文献:

[1]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3]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5]潘乐,雷冬玉,金鹿,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8(17).

[6]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

作者简介:刘桐(199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建设。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课程思政影响因素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